摘要:在重庆市南岸区的一栋居民楼里,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一只黑色拉布拉多导盲犬正安静地趴在门口,时不时抬头望向客厅,那里传来了温柔的脚步声和熟悉的呼唤。
在重庆市南岸区的一栋居民楼里,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一只黑色拉布拉多导盲犬正安静地趴在门口,时不时抬头望向客厅,那里传来了温柔的脚步声和熟悉的呼唤。
“卡农,我们准备好出发咯!”
这是祝艳媚和她的新搭档卡农的日常。作为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一位盲人音乐教师,祝艳媚是全重庆首位拥有导盲犬的视障人士。陪伴她近十年的拉多,曾是这座城市街头最温柔的注脚——一人一犬,默契无声地穿越轨道交通、城市天桥、人潮汹涌的广场。
去年,12岁的拉多在服役近十年后,完成了它的使命,光荣退役。而祝艳媚也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只眼睛”——卡农。
“有了它们,让我可以走得更远……”
与导盲犬的第二次牵手
并不是每一位视障人士都能幸运地拥有导盲犬。从选拔、训练、匹配,到最终的送达和磨合,整个过程长达一年以上,因此每一只导盲犬都非常珍贵。
祝艳媚清楚记得第一次和卡农见面的那一天,那是一种既激动又不舍的复杂情绪。她期待着这只年轻又聪明的新伙伴,却也忘不掉那个已经陪伴她几乎一整个职业生涯的老朋友拉多。
“拉多退役前的几个月,其实出门就已经比较吃力了,我们都很心疼。”她回忆道,“拉多工作时一直非常认真,但我能感受到,它的步伐慢了,经常在我脚边轻轻地喘气……”
在位于大连的导盲犬培训基地,基地老师告诉她,“你的新伙伴叫卡农!”卡农是一个音乐技法术语,身为音乐教师的祝艳媚觉得,这仿佛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从那一刻开始,祝艳媚和卡农之间,又开启了一段互相磨合,重新适应彼此的旅程。
这是新的开始,也是爱的延续。
最初的几个月,卡农显得有些“紧张”——它不太确定什么时候该转弯、什么时候要停步,重庆复杂的地形和城市节奏,对一只刚刚上岗的导盲犬来说并不轻松。祝艳媚每天与卡农对话、抚摸、训练,用心建立信任。
现在,它已经完全知道祝艳媚早上出门要走哪条路、如何在站内换乘了。“有卡农在前面带着我走,很安心。”
无法分割的情感
导盲犬不只是祝艳媚的“眼睛”,也是家庭成员。
“我们都很想念拉多……”对祝艳媚一家人来说,拉多就像家里的“老朋友”,也曾经是女儿从出生到上小学最亲密的伙伴,女儿会说的第一个词就是“拉多”。
每个周末,一家人都会抽出时间来陪拉多,定期为它洗澡,现在变成了卡农。
“不管是拉多还是卡农,我们都非常感激它们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可以继续温暖前行。”
让祝艳媚欣慰的是,退役后的拉多有专人照顾它,每天可以在草地上慢慢地玩耍,不需要再挤公交,也不需要在人群中穿行了。“它辛苦了近十年,该好好歇一歇了。”祝艳媚手机里还保留着不少拉多的视频和照片。
用音乐与导盲犬同行的路,一起走得更远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7点,卡农就会带着祝艳媚从南坪的家中出发,以轨道交通和交通车结合的方式前往学校。
卡农已经学会熟练地避开人群、准确地停在电梯门口、等待地铁车厢开门再带她前进。当她来到音乐教室,琴声响起,带着视障孩子们走进音乐的世界,也有她最忠实的导盲犬的一份功劳。
祝艳媚不仅教孩子们识谱、唱歌,也会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拉多和卡农的故事。那些看不见世界的孩子们,因为她和卡农,知道了“导盲犬”这个词,也知道了,即使看不到光,也可以走得很远。
“希望我的学生们知道,他们可以选择任何一条道路——哪怕是看起来最难的那一条,只要勇敢开始。”
重庆对导盲犬的接受度很高,轨道交通工作人员每天都会跟在她与它的身后默默守护,已连续近十年,让祝艳媚感觉很暖心。但仍有人不理解,甚至会呵斥为何让导盲犬和人在同一个车厢。“它们付出了这么多,是我们盲人的眼睛,对这双眼睛,渴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祝艳媚说。
“我们不只是需要帮助,我们是城市的一部分”
5月18日是全国助残日。祝艳媚说,希望导盲犬被更多人理解和尊重,“它们代表的是我们平等出行的权利。”
如今,中国的无障碍法已经正式施行一周年。越来越多的城市设立了导盲犬友好区域,轨道交通也增加了无障碍服务。而像祝艳媚这样的视障人士,不再只是“需要被照顾的群体”,她们是城市的工作者、是母亲、是教育者,是这座城市温柔而有力的一部分。
拉多完成了它的使命,卡农正在书写新的旅程。而祝艳媚,带着她的“第二只眼睛”,继续用琴声、脚步和温柔坚定的心,为重庆、为这个社会弹奏出一段更美的“融合协奏曲”。
导盲犬的寿命有限,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没有终点。祝艳媚和她的导盲犬,正在用最平实的方式告诉我们:平等和尊重,是一种看得见的温柔。
摄像:邹飞
编导:李莉
文案:纪文伶
设计:刘玲
剪辑:彭玺
统筹:周瑄
审核:阮鹏程
监制:陈旭
编辑:彭玺 责编:李莉 审核:阮鹏程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