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好书 | 远征、藏品、展示与人——《77街的神龛》中的信息量有多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6:32 1

摘要:文津图书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第二十届共评选文津图书20种,文津提名图书46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文津好书”系列自第十七届推出以来,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

文津图书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第二十届共评选文津图书20种,文津提名图书46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文津好书”系列自第十七届推出以来,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我们会不定期设置互动话题,读者朋友们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20

届文津提名图书·社科类图书

《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

薛茗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77街的神龛》的副标题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但这本书中讲述的物与人的故事却远不止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甚至不止于博物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位于美国纽约,始建于1869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该馆以丰富的古生物化石、人类学、天文、矿产及现代生物5个方面收藏闻名。作者薛茗在序言开头写道:“大家都知道这里的恐龙化石、动物标本、太空探秘、IMAX影院,但很少有游客专门去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更少有人知道,这间博物馆还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民族学(人类学)收藏。”该馆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馆藏资源,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世界各地的游客,被誉为纽约必访的博物馆之一。2006年,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成功放映之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该影片的灵感来源地与取景地,前去那里“打卡”的游人更是络绎不绝。那么,作为该馆重要馆藏之一的人类学藏品以及展厅为什么遭遇了冷落?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创造出了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宗教体系,人类学者试图通过广泛深入的田野工作与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探求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学起源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美探险家、传教士及学者对现代西方技术文明之外的、那些被称为“野蛮”“原始”的部落或异邦的研究。随着19世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发展出了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科学的人类学也由此逐渐形成。经历一百余年的发展,不仅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如今已经扩展到了现代社会内部,人类学的思想与理论也早已不再停留在 “进化论”“传播论”阶段,人类学博物馆(展厅)的收藏与展示亦不再是对遥远异邦文化的“抢救”。

在中国最早使用“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概念的是蔡元培先生。他在1921年发表的一篇名为《何谓文化》的演讲稿中提出:“历史博物馆,是按照时代,陈列各种遗留的古物,可以考见本族渐进的文化”;而人类学博物院则是“陈列各民族日用器物、衣服、装饰品以及宫室的模型、风俗的照片,可以做文野的比较”。就名称而言,中国内地目前仅有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一家人类学博物馆。但广义来讲,各地各类博物馆的藏品当中都不同程度上包含有人类学藏品,特别是近年来在各地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无论藏品还是展示均带有很强的人类学特征。

本书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最早的人类学收藏开始,借助对一百多年来该馆人类学收藏与展示的理念与方法的一系列“灵魂拷问”并反思,作者在回顾该馆历史的同时,亦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个个历史与现实的情景当中,提示大家在观摩展览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关注到每一次展览中每一件展品背后 “流动着”的命运——它们从哪里来?到过哪些地方?是什么人,基于什么机缘将其带到了博物馆?

在这本《77街的神龛》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历史上几位著名人类学家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如被称作“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弗朗茨·博厄斯(1858—1942)及其学生,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前者在其就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期间发起并参与过人类学的“伟大远征”;而后者作为博厄斯几位最为著名的学生之一,其写作的《萨摩亚的成年》《代沟》等畅销作品使人类学在美国家喻户晓,并在世界范围受到了关注,但在其职业生涯与生命的末尾,亦遭遇到了难以言说的困境。我们在书中还认识了一些在人类学或博物馆学历史上不那么为人熟知的学者们的故事,如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到大量中国藏品的“取经人”劳弗的人生经历——不算长,但丰富,虽然精彩,却不无遗憾。

《77街的神龛》一书不到三百页,但内容丰富且具有启发性,是一本让人读过之后,还想“按图索骥”去寻找更多答案的“索引”。全书分为五章,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每一章的开头都是一幅精美的木刻版画,均为本书作者薛茗创作。作者“希望在文字、照片和影像之外,以另一种媒介和方式介入有‘灵’造像这一话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在人类学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无论是特罗布里恩群岛的“航海者”还是墨西哥的小商贩,应该反过头来问人类学家:“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会把我们的故事带到哪里去?”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我,博厄斯先生,在跟你们说话”的远征人类学时代,但举着“客观”与“科学”的旗帜去阐释他者的人类学“权威”,却常常自欺欺人地实践着这个学科殖民主义的根基。……书写民族志不是为了树立权威或重申边界,人类学是一段在认识“他者”和自我局限之间不断往返的漫长历程。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这本书不是一份博物馆指南。我更希望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有兴趣的读者利用博物馆对公众和学者开放的资源,继续探索藏品背后的故事;邀请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同行们展开更丰富的对话;邀请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诗人、作家等等,以他们的灵感和自己对文化独特的体验为博物馆这个议题带来新的启示。”

《77街的神龛》是2025年国家图书馆第二十届文津图书提名图书。作者薛茗,于2014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研究员。我们跟作者一样,希望这本书“能激发你带着更多的问题去参观自然或人文、艺术或科学、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展览。”

李东晔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研究馆员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