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履职6个月,37岁马龙再破“天花板”, 刘国梁之言有人信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6:55 1

摘要:37岁的马龙履职乒协副主席满6个月入选全国体育系统个人先进,并明确十五运为最后一届、与王楚钦主攻男双,“现役+管理”的跨界成型,刘国梁的判断被更多人认可

37岁的马龙履职乒协副主席满6个月入选全国体育系统个人先进,并明确十五运为最后一届、与王楚钦主攻男双,“现役+管理”的跨界成型,刘国梁的判断被更多人认可

说白了,马龙这次是把“赛场上的王者”和“赛场外的操盘手”两条路同时走通了

过去听他聊转型,大家还半信半疑;

如今官方认可的名单尘埃落定,再看他的步子,确实是早就想好怎么走

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开挂”的天才

11岁进辽宁省队,满眼都是更强的小队员,他在队里话不多,训练时动作一丝不苟

那时训练馆里总有胶皮味,冬天地板凉,他捂着手也不偷懒

后来被关华安带到北京,机会来得突然,他就咬着牙不松劲

15岁进国家一队,才是真正的“强者密度爆表”,压力跟着迎面扑上来

更扎心的是,刚进队那几年,他被王皓压着打,三次世乒赛都在最后关口倒下

老球迷记得那个不愿走的背影,他总是不服,第二天又按时回到台子前

2012年,他拿到自己的第一个世乒赛男单冠军,像是把心里的门猛地推开

之后,男单、男团的冠军一个接一个

他完成九项冠军的“超级全满贯”,把“稳定到可怕”这件事做成了日常

马龙的巅峰期被拉得很长,35岁还在高位输出,这在竞技体育里极少见

许昕、张继科相继退场,他还扛着队旗往前走

跑到现在,他没有急着退役,因为他心里有盘更大的棋:把赛场经验交给下一代,把管理思维带进协会

去年杭州亚运会后,他开始暗示赛程要收尾;

今年釜山世乒赛后,他明确不会再参加下一届团体世锦赛

转型不是临时起意,他在今年2月就专程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请教,运动员如何进入国际体育管理组织

巴赫的建议很直接:“利用运动员经历适应文化差异,补齐管理技能,再找到适配方向”

这话不虚,巴赫当年从奥运冠军一路做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就是把经验“二次加工”用到了管理台上

4月23日,中国乒乓球协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马龙当选副主席,开始“现役运动员+协会管理”的双身份模式

到了9月底,他入选全国体育系统个人先进名单

更有意思的是,这份名单里和他一起的,还有王楚钦、孙颖莎、樊振东、王曼昱,国乒的标杆阵列整齐站好,这个队伍不光战绩顶尖,风向也很明确——传承、培养、体系化

刘国梁曾说过一句话:“马龙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他身上有一股别人没有的,那就是无论比赛大小,一心只想赢”

这话以前听着像夸他意志力,今天再读,像是在解释他的双轨逻辑:比赛要赢,体系也要赢

近年来,刘国梁的角色更偏幕后,业内人士提到他现在是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兼WTT董事会主席,重心转到战略与人才培养,马龙走上管理台,某种程度也承接了这条思路

说到赛场,马龙还是那个细节控

10月20日,他过37岁生日,仍以现役身份备战第十五届全运会,明确这是自己的最后一届

他主动退出男单,把机会留给小将,把重心放在与王楚钦的男双磨合

生日当天王楚钦发来祝福,他回了句“还要靠你呢”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的分量

一边是把大旗交出去,一边是把手搭在后辈肩上,既放也不散

他第6次参加全运会,这次代表北京队出战

训练间隙,他喜欢把球拍放在台角,拉伸完再慢慢抿一口水,看一下搭档的脚下步伐

这几年他明显更愿意把“为什么这样做”讲清楚,梯队也更乐意把“怎么做得更稳”再问一遍

他自己说:“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关键是完善的梯队建设,我会把经验都教给年轻人”

换句话说,管理不是坐到办公室就懂

你得知道年轻选手真正在意什么

有业内人士提到,如今王楚钦、孙颖莎贡献了WTT赛事八成的票房,90后女性观众占比超过七成

这意味着比赛叙事和赛场体验的主力人群在变,内容、节奏、商业权益的平衡,也在逼着管理者做更细的判断

说到商业化

国际乒联财务报告显示,2024年WTT赛事收入达5200万美元(约3.76亿人民币),首次实现盈利,利润约1085万元人民币,国际乒联还保留了约680万美元的财务储备

主席佩特拉·索林用了很有信心的话:“基础已稳,未来前景从未如此光明”

但另一面

知名教练吴敬平指出“资本过度裹挟运动员权益”的风险,樊振东、陈梦等顶级选手的退出引发了保护机制的讨论

从这个角度看,马龙进入协会管理层,很可能会把运动员视角带进决策,减少“只看数字”的偏差

更扎心的是,压力怎么消化,决定你能坚持多久

10月25日的直播里,马龙聊到自己的解压方式:训练和比赛压力大时,就回家带娃,跟孩子玩一会儿,烦恼就淡了,心态和思路也会被孩子“调”得更简单

累了,再回训练场,两者切换着找平衡

这听起来接地气,实际上也很专业——顶尖运动员的情绪管理如果没有出口,很难做长线

有人问,退了男单会不会少了看点?

我倒觉得,这反而让看点更聚焦

他和王楚钦的男双配合,是这次全运会的关键观察位

马龙的台内球和王楚钦的爆发点,一静一动,磨合好了就是“互补+加成”

我在训练馆看过类似的配对,前几板能否把节奏卡住,决定后半段谁更舒服

如果这对组合跑顺,既能赢比赛,也能给年轻队伍树一个“分工明确”的样板

把眼光放长一点,运动员的退场方式,很能代表一个时代

穆静毓退役后,靠短视频把专业内容做成了流量,再进入高校当老师,赛场之外续热爱;

巴赫从花剑奥运冠军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走的是“经验+治理”的路线

马龙现在选的,是把冠军经验转化成组织力,把赛场的“赢法”拓展到赛场外

这条路不轻松,但他显然在准备

9月底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名单公布,是一次对他管理潜力的官方背书;

10月明确十五运为最后一届,是一次自我进度条的果断标注

两件事叠在一起,你能看见他的节奏:不急着“告别”,先把“交接”做扎实

赛场上,想赢;

赛场外,想把“赢的条件”建立起来

我一直觉得,顶级选手的更迭不是一次掌声,而是一条通道的打开

当马龙说“还要靠你呢”,他把责任放在了王楚钦的肩上,也把希望放回了系统里

下一步更难的是把运动员权利、赛事商业和观众体验重新校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高强度赛程不再逼退顶尖选手,基层培养的通道更通畅,那才是管理层真正的胜利

不管最后的比赛结果如何,这一届全运会对马龙意义非凡: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另一条赛道的亮灯

等他把手里这杆旗稳稳交出去,再回到管理台前

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把竞技坚持和管理温度融合在一起的马龙

这件事值得期待,也值得耐心

来源:丰盛和富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