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晤不提台湾,为何?答案在中方两句,实力与地位定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6:49 1

摘要:10月30日中美高层面对面,美方会谈结束后称谈话没有涉及台湾,岛内敲锣打鼓;中方两句话很有分量,一句是说中国的发展振兴跟特朗普说的“让美国再次伟大”不冲突;一句是说中美应该做对两国和世界有利的事、实事、好事。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意思就很清楚。中国发展振兴不是一

会面结束,“台湾”两字没出现,岛内有人松了口气,以为这是对“维持现状”的认可,也有人担心会被“放一马”。结论不要急于下,先看信息和脉络。

10月30日中美高层面对面,美方会谈结束后称谈话没有涉及台湾,岛内敲锣打鼓;中方两句话很有分量,一句是说中国的发展振兴跟特朗普说的“让美国再次伟大”不冲突;一句是说中美应该做对两国和世界有利的事、实事、好事。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意思就很清楚。中国发展振兴不是一条GDP曲线,是民族复兴的大拼图,两岸统一自然也在其中。台海长久和平,按下对立对抗的暂停键,本就是对双方、对世界都有利的“大事、实事、好事”。

台上不“扩音”讲透,把外交当直播带货。越敏感的话题,越需要场合,越需要分寸。许多话不在麦克风前说,才更有力量。此时无声,未必无语,关键要把事往前推,不能争一口气。

岛内有人拿“没涉及”自我壮胆,正说明他们真正在意中美会不会谈台湾,把美国当成“遥控器”。可是,台海会怎么走向?答案在现实中。大陆的主导权是来自于近年的“事实秩序感”,不是口号。美方也很明白台海的敏感度和风险边界,拿捏得非常小心。

回看过去信号:大陆多次把话摆明,既说“不惜一战”的底线,又强调台湾问题只能由两岸中国人自己来谈来定,反对外部势力插手,同时还有长期能力建设与态势塑造:围台演训、秩序管控、点到即止的“到位”,新装备新平台不断入列,“福建舰”人人皆知。很多事情不必次次高调宣布,该让对方知晓的,对方心里自然清楚。

所以这次不提台湾不是绕开台湾,而是像调暗了舞台灯光,把台下的现实力量放出来。议程里双方突出“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对齐的是问题清单:产业链安全、科技沟通、人文往来、气候合作等等,都要“留出空间”。频频高调台海,其他只能降温,把温度压住,才有做实事的空间。

美方是不是另有算计?看国际关系不能只盯着一句话,还要看“可执行的成本”。现在实力对比、区域态势、盟友承压能力、美国国内政治消耗都在那摆着。轻举妄动的后果,绝不是一条新闻可以遮盖的。公开克制是现实主义的选择,不是退让,也不是给别人台阶下,就是各打五十大板。

从舆论角度来说,不提就是“降噪”。“台湾”一出,岛内极端声音就来动员、推高,形成“表态—炒作—误读—对峙”的循环,伤民心、耗民力。压住麦克风,减少误读,给真正沟通留下一个安静的角落,这是大国打交道的成熟。

把“未提台湾”解读成美方“支持台海和平、反对改变现状”,听起来很体面,可别偷换概念。台海“现状”是谁定的,又是谁守的?拿别人一句外人的当护身符,得看人家愿意出多少力,冒多少险。把未来交给别人,既不牢靠,又不聪明。

更现实地讲,以后类似的场合台海议题大概率会“低调处理”。低调不是退场,而是把处理权牢牢掌握在该掌握的人手中。从实力和地位出发,一点点把外部影响隔离开去,把不合理边界里的东西排除掉,减少不能控制的变量,增大可以讨论的范围,这才是解题的路子。要是真动“断然措施”,外方喊破嗓子咱也不改调子,谁在台上喊两句咱也不加码也不减码。

同时也要看到,华盛顿在评估的时候还要考虑盟友的承压和国内政治的消耗,区域国家不愿意为台海火险埋单,供应链和选举政治都被牵动。越是如此,越需要一个可预期、可管理的沟通框架,而不是情绪化的喊话比赛。

对岛内社会来说,长期被“表态即安全”裹挟,忽视了安全的本质是可控、可计算。真正安全来自风险下降、误判减少,来自接触沟通、危机管控,而不是把麦克风音量拧到最大。

所以“未提台湾”既是一种分寸,又是在为下一步创造条件,把该谈的谈起来,把该做的做起来,把该规避的风险压下去。议程越是务实,越是能检验出各方的诚意和执行力。反过来,若美方拿捏好边界,守住原则,可谈的还很多,经贸互利,人文交流,全球事务协同,都不难在不踩线的情况下推动。把对抗降到最低,把合作做成可持续,这才对两国人民有利,也符合世界对中美双方的期待。

接下来一段时间,台海周边会是“低调—常态—可控”,舆论上要降噪,政策上要有定力,军事上要稳态,经济上要互利,人员往来上要逐步恢复。在这个框架里,各自红线更清晰,灰色地带更窄,试探与误读的空间更小,解决问题的梯度更可设计。也要意识到,如果有人搞错边界、碰触底线,反制就会很快很明确,节奏由己不由人。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