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热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们的日常表达。“你个老六”“谁的一辈子”“绝绝子”等词语,频繁出现在网友口中。2025年教育部抽样调查指出,全国小学生口头禅高频词TOP10中,网络热词占比高达78%,这一现象正在向成年人蔓延。当“热梗”沦为“烂梗”,我们失去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网络热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们的日常表达。“你个老六”“谁的一辈子”“绝绝子”等词语,频繁出现在网友口中。2025年教育部抽样调查指出,全国小学生口头禅高频词TOP10中,网络热词占比高达78%,这一现象正在向成年人蔓延。当“热梗”沦为“烂梗”,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精准的表达能力,更是深度思考的习惯与语言文化的根基。
所谓“网感”
网络热梗词语的滥用,引发了教育工作者普遍担忧。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视频引发共鸣。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的现象,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表达来替代简单的“包的”。她提醒学生:“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我希望我的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这并非个例。打开社交媒体平台,不少家长和教师吐槽孩子“满嘴热梗”的发帖点赞量可观,有网友指出,网络热梗的影响范围已不止于青少年,部分成年人同样陷入人云亦云的语言困境。2024年12月,《语言文字周报》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偷感很重”“包的”“红温”等词均位列其中。
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普及率高,网络热梗因其简洁、富有创意,易于记忆和传播。一些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社交媒体上,有的网友过于追求“网感”,错字连篇等现象时有出现,难免会干扰孩子对汉字的正确认识。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网络热梗对于他们而言具有新奇感和吸引力。使用这些词汇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时尚、很潮流,可能觉得掌握了“社交密码”,从而在同学中获得存在感、认同感。
然而,表达方式的趋同正悄悄引发思维的同质化。越来越多人习惯用现成的“梗”替代个人思考,用他人的感受覆盖自己的体验。当网友脱口而出“绝绝子”,便不再需要分辨它究竟是“精彩绝伦”还是“美不胜收”。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文化传承的断裂。有观点认为,中国诗词中“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在“YYDS”“炸裂”面前显得“低效”。
表达惰性
网络热梗的病毒式传播,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与技术驱动的共同结果。
圈层认同的渴望驱动着热梗的创造与使用。在网络平台,年轻人通过创造和使用独特的网络语言,构筑起一道无形的“网络代际围墙”。在现实生活中,一句“尊嘟假嘟”可能引来同龄人的会心一笑,却让长辈们困惑不解,这种“加密通话”本身就成为群体归属感的确认方式。
表达效率的诱惑同样不可忽视。在快节奏的社交媒体环境中,热梗成为沟通的“捷径”。“社恐”二字就精准描绘了社交恐惧症者的处境,“包的”最早源于某游戏博主的评论区,衍生出“包有趣的、包吃撑的、包赢的”等结构用法。该句式常常用于是非问或正反问的回答,如:“你真的要去西藏玩吗?包去的。”“这个人老实不老实?包老实的。”当进入到该句式的词语带有负面的语义色彩时,该句式还会带有调侃或嘲讽的色彩,如“包搞砸的、包发疯的”。在网络传播中,“包xx的”甚至进一步被简化为“包的”,用以表示说话人对某件事的发生或完成的极度肯定或极度自信。问题在于,当人们习惯于这条捷径,是否还有耐心和能力去走那条风景更美的语言之路?
此外,算法推荐的高强度曝光加速了热梗的泛滥。一些平台为了提升热度,对“网络烂梗”利用算法推荐机制,进一步推送相关内容。这种“把烂点当看点”的做法,无疑加剧了烂梗的传播。
与此同时,深度阅读的缺失使得越来越多人失去了抵抗热梗侵蚀的能力。202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8本,与网络内容的接触时间形成鲜明对比。当人们浸泡在碎片化的网络表达中,自然难以发展出复杂精致的语言能力。
唤醒语言
社交平台,相关词条下的高赞视频模拟了一场师生对话:“老师,除了‘包的’,我还可以说什么。”“孩子,你还可以说,万无一失,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你还可以知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除了‘绝绝子’,我还可以说什么”“你可以说,水秀山明,美不胜收,风光旖旎,你还可以知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次次对比中,高下立判,这是一次对语言的唤醒,也是一场文化审美的回归。
去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这一行动,有助于定期为网络文化“杀虫灭菌”,清理网络黑话的生存土壤,帮助网络世界形成文明友好的用语习惯。
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平台相继出台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整治工作公告。各大平台采取清理热搜热榜联想词、设立搜索环节提示语、将语言文字使用和用户信用分挂钩、对主播商户等合作机构进行规范培训等举措,引导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例如,某平台于今年6月发布公告,明确将处置利用“谐音梗”“缩写字”等形式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有业内人士指出,不少直播间主播仍靠“黑话”、烂梗博取流量,而平台在“流量冲动”面前,自我整治的力度与效果仍有待观察。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