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三季报大爆发!6家公司业绩亮眼,这波回暖不是偶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6:34 1

摘要:最近刷财报的朋友肯定发现了,创新药行业这次是真的“支棱起来”了!2025年三季报陆续出炉,不少之前看着“闷头研发”的药企,数据一出来直接让人眼前一亮——净利润同比翻倍的不在少数,还有几家增速飙到三位数,其中6家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把创新药的热度一下给顶上去了。

最近刷财报的朋友肯定发现了,创新药行业这次是真的“支棱起来”了!2025年三季报陆续出炉,不少之前看着“闷头研发”的药企,数据一出来直接让人眼前一亮——净利润同比翻倍的不在少数,还有几家增速飙到三位数,其中6家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把创新药的热度一下给顶上去了。

这消息一传开,不管是关注医药赛道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挺激动的。要知道前几年创新药行业可不太好过,研发烧钱、审批慢、商业化难,不少企业都在苦苦支撑。现在突然迎来业绩爆发,难道真的要“苦尽甘来”了?这6家公司业绩亮眼的背后,到底藏着啥不简单的逻辑?今天就用大白话捋一捋,顺便说说这波回暖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

先得明确一点,这次创新药业绩爆发,可不是某几家公司“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整个行业迎来“三期共振”的信号——政策、资本、产业三方都在发力,才把行业从低谷里拉了出来。咱们先从最直观的业绩数据看起,看看这6家公司到底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这6家企业里,既有恒瑞医药这样的老牌龙头,也有华东医药这类转型标杆,各自的增长亮点都很鲜明。恒瑞医药前三季度营收231.88亿元,同比涨了14.85%,净利润更是达到57.51亿元,同比增长24.50%,最关键的是,它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500亿元,前三季度光研发费用就花了49.45亿元,妥妥的“研发狂魔”。

华东医药的表现也不含糊,前三季度营收326.64亿元,归母净利润27.48亿元,虽然增速没恒瑞那么猛,但胜在稳中有进,扣非净利润还涨了8.53%。更让人惊喜的是它的CAR-T产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第三季度就接到170份订单,比去年一整年都多,商业化能力一下就体现出来了。

除了这两家,还有几家企业的增长逻辑也很有代表性:有的靠独家新药快速占领市场,上市没几个月就卖爆了;有的靠“老药新用”挖掘存量价值,把成熟产品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还有的靠国际合作打开海外市场,一笔授权交易就带来不少收益。这6家公司看似各有各的路数,但核心都离不开三个关键逻辑,这也是整个创新药行业回暖的底层原因。

逻辑一:“研发烧钱”终见回报,产品管线进入“收获期”

搞创新药最核心的就是研发,可研发这事儿跟“开盲盒”似的,前期得砸真金白银,还不一定能成。前几年不少药企就是卡在这一步,钱花了不少,产品却迟迟没落地,业绩自然上不去。但现在不一样了,那些坚持高研发投入的企业,终于等到了“收获的时候”。

就拿恒瑞医药来说,能有现在的业绩,全靠多年的研发积累撑着。它现在已经有24款1类创新药和5款2类新药在中国获批上市,前三季度还有13项新药上市申请被国家药监局受理,涵盖肿瘤、心血管、呼吸等好几个大病种。更厉害的是,它还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在临床开发,40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这就像种了一片果园,现在陆续到了结果的季节,自然能持续收获。

华东医药也差不多,它早就布局了90余项创新药管线项目,今年至今已经拿到5项上市批准、6项上市受理,还在ADC、GLP-1这些热门领域构建了特色产品矩阵。以前大家总说“研发投入是无底洞”,现在看来,只要方向对、能坚持,这些投入早晚会变成实实在在的业绩。这就跟咱们上班攒经验似的,前期踏实积累,等能力够了,升职加薪自然水到渠成。

逻辑二:商业化能力“大升级”,好药终于能“卖得好”

以前创新药行业有个痛点:就算新药成功获批,也不一定能卖得好。要么是医生患者不认可,要么是价格太高没人买,最后落得“叫好不叫座”的下场。但现在药企越来越懂“市场玩法”了,商业化能力明显提升,这才让好药真正变成了“好业绩”。

华东医药的CAR-T产品就是个典型例子。CAR-T疗法以前因为价格贵、可及性低,市场一直没打开,但华东医药独家商业化后,不仅快速推进医院准入,还积极对接医保和商保,现在订单量直接翻倍。它还准备在四季度把派舒宁®、爱拉赫®等三款创新产品拿去参加医保谈判,只要能进医保目录,销量肯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还有些药企更聪明,不再只盯着国内市场,而是通过“授权合作”的方式搞国际化。比如恒瑞医药今年7月就和GSK达成合作,共同开发12款创新药物,还把一款药的大中华区以外授权给对方。这种方式既能拿到一笔可观的合作费用,还能借助国际巨头的销售渠道打开海外市场,简直是“一举两得”。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就有16笔,可见这种玩法多受欢迎。

逻辑三:政策“吹暖风”,行业发展有了“定心丸”

创新药行业能回暖,政策的支持绝对功不可没。前几年行业里总有些“不确定因素”,比如药品审批标准、医保支付政策等,让药企不敢放开手脚干。但现在政策越来越清晰,不仅给药企吃了“定心丸”,还帮着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药品审批速度加快了。以前一款新药从临床试验到上市,可能要花好几年时间,现在国家药监局优化了审批流程,不少急需的创新药能实现“快速获批”,大大缩短了药企的回报周期。而且医保谈判也越来越规范,虽然会砍价,但只要能进医保,销量就能快速放量,药企反而能通过“以价换量”实现盈利增长。

政策还在鼓励创新,不管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还是创新药专项补贴,都在帮药企降低成本。有券商分析师就说,现在头部药企已经形成了“研发投入—产品获批—销售放量”的正向循环,从“仿创结合”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这就好比种地,以前不仅要自己找种子、找水源,还担心收成没保障,现在有人帮着找好种子、修水渠,还保证销路,农民自然更有干劲了。

把这三个逻辑串起来看,创新药这次业绩爆发真不是偶然,而是“研发积累+商业化突破+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话说回来,行业回暖不代表所有企业都能躺赢,这6家公司的亮眼业绩,其实是“马太效应”的体现——资源和机会越来越向有研发实力、商业化能力强的头部企业集中,那些没核心产品、靠蹭概念的企业,还是很难站稳脚跟。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创新药行业的爆发可不光是财经新闻里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利好。首先,药企研发积极性高了,以后会有更多针对肿瘤、慢性病等大病种的新药上市,咱们看病吃药有了更多选择;其次,随着商业化推进和医保谈判,不少创新药的价格会降下来,以前“用不起”的好药,以后可能变成“用得上”;最后,行业发展好了,相关的就业、投资环境也会跟着改善,间接影响咱们的生活。

不过也得理性看待,创新药行业还是高风险行业,研发失败、商业化不及预期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不能光看短期业绩就盲目乐观。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需求提升,创新药肯定是朝阳行业,这次三季报的爆发,或许就是行业进入新阶段的“信号弹”。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这波回暖能持续多久?除了这6家公司,还有哪些企业值得关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是好运相伴,关注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