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5月11日,约旦河西岸杰宁市的一条小巷里,一名男子蹲在墙边轻轻摩挲着地面。一年前的这个位置,巴勒斯坦裔美国记者希琳·阿布·阿克莱赫倒在了血泊中,她身上那件印着白色PRESS的蓝色背心,被一颗子弹精准击穿。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2023年5月11日,约旦河西岸杰宁市的一条小巷里,一名男子蹲在墙边轻轻摩挲着地面。一年前的这个位置,巴勒斯坦裔美国记者希琳·阿布·阿克莱赫倒在了血泊中,她身上那件印着白色PRESS的蓝色背心,被一颗子弹精准击穿。
那本是她作为新闻人的身份标识,到头来却成了凶手锁定她的靶心,可谁也没想到时隔两年,亲手调查这起命案的美国退役上校史蒂夫·加巴维克斯,突然向媒体抛出了震撼爆料希琳根本不是死于混乱交火,而是被以色列士兵蓄意射杀的。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当时的美国拜登政府早就攥着真相却为了讨好安抚以色列,故意篡改调查结论,把这桩谋杀案轻描淡写带过,一桩针对美国公民的蓄意谋杀,白宫为啥要“选择性失明”?那颗打穿蓝色背心的子弹背后,到底藏着多少见不得光的政治交易?
加巴维克斯敢站出来爆料,绝不是一时冲动的随口抱怨,2022年5月11日希琳遇害时,他正担任美国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安全协调办公室的参谋长,正因为这个身份,他成了巴以安全事务里最核心的知情人。
当时希琳正在报道以色列军队突袭杰宁市的行动,作为半岛电视台的老记者,她扎根巴以冲突报道十几年,好几次揭露过以军在被占领土的违规操作,国际社会想了解当地情况,她的报道就是重要窗口。
她遇害的画面通过直播传遍了全世界,穿着一眼就能认出的记者装备却突然直挺挺倒在地上,同事冲过去时,她的头部已经涌出大量鲜血,蓝色背心上的PRESS字样在镜头里刺得人眼睛疼。
消息一出来就炸了锅,美国国内全是喊着要彻查的声音,可联邦调查局却拿“管辖权说不清楚”当借口硬是不肯介入。
没办法,最后只能让加巴维克斯牵头,代表美国政府启动独立调查,他就这么成了攥着第一手证据的关键人物。
接手后,他带着团队在杰宁市的案发地泡了三周,挨个儿找了12名目击者问话,调来了周边所有的监控录像,甚至通过美军内部渠道,拿到了以军当天的行动部署记录。
到2022年6月,这份装满弹道分析、证人证言和现场还原的调查报告终于完成,结论清清楚楚没有任何含糊的余地,希琳就是被蓄意谋杀的。
可这份铁证递上去,却像泥牛入海没了下文,一直拖到2024年初,加巴维克斯才在《纽约时报》的专访里第一次打破沉默,紧接着又在深度访谈里抖出了更多内幕。
这位有30年军龄的老兵,面对镜头根本压不住火,“我一辈子都在为美国的公正原则干事,可这一次,我的政府偏偏要向政治妥协,把真相和一个美国公民的命都给卖了。”
他的爆料就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不光让以色列那套意外说站不住脚,更直接把当时的拜登政府推到了包庇盟友的风口浪尖上。
加巴维克斯把调查细节一摆出来,直接串起了一条铁证链,把以色列和美国官方说的意外射击锤得粉碎,最关键的证据就是弹道分析打中希琳的子弹,来自以色列军队常用的M4卡宾枪。
进一步分析发现,子弹是从以军阵地的方向射过来的,射击角度还是15度的俯角,这说明开枪的士兵当时站在高处,底下的目标看得一清二楚。
更关键的是,子弹精准打在了希琳头部右侧的太阳穴,这地方本就是人体最脆弱的部位,绝对不是混乱交火里“碰巧打中的”。
美军的弹道专家在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这种射击精度,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士兵锁定目标后才能做到,流弹或者误击的可能根本不存在。
目击者的话,更是把“蓄意”两个字钉得死死的,当时和希琳一起的三名记者都能作证,他们四个人穿的都是统一的蓝色记者背心,而且往以军阵地走的时候,还特意举起手表明身份。
同行的一位摄影师至今记得清清楚楚,他们走在小巷中间,周围根本没有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以军的阵地就在前面50米的屋顶上。
“我看得明明白白,屋顶上有个以军士兵正举着枪瞄准我们,我赶紧喊是记者,别开枪,可话刚喊完,希琳就倒下去了。”
加巴维克斯的团队还找到了一段路人用手机拍的视频,视频里能清楚听到,枪响之前有英语和希伯来语的对话,经语言专家辨认,其中一句希伯来语的意思是“确认目标,穿蓝色背心的,开火”。
白宫明知道真相却装聋作哑,根本原因不是“糊涂”,而是利益权衡后的刻意选择,首先绕不开的是中东的战略利益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稳固的“战略支点”。
美国在中东的不少军事行动,都要靠以色列提供情报支持和场地便利,比如制衡伊朗核计划、监控中东反美势力,以色列都是关键抓手,要是因为一名记者的死和以色列闹僵,丢的可能是整个中东的战略布局,这是拜登政府不愿承受的代价。
除了地缘战略,国内政治的考量同样关键,美国犹太游说集团在政坛影响力极大,不仅掌控着不少媒体和资本,还能直接影响选举选票。
拜登所在的民主党,一直需要犹太群体的支持,要是公开指责以色列“蓄意谋杀”,很可能得罪这股势力,进而影响中期选举甚至下一届总统大选的选票基本盘。
对白宫来说,希琳的生命权,在“美以盟友关系”和“国内政治利益”面前,成了可以牺牲的小代价,这种明晃晃的利益交换,才是白宫“装瞎”的真正底气。
军事合作的深度捆绑,更是让白宫没法真追责,以色列每年能拿到美国近4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笔钱大多又流回美国军工企业以色列买的F-35战机、铁穹防御系统,全是美国货。
以色列是美国武器的“实战试验场”,以军在巴以冲突中用这些装备积累的作战数据,会第一时间共享给美军,帮美国改进武器性能。
这种“援助换数据”的双赢模式,比一名记者的公道重要得多,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利益也不能忽视,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在全球都排得上号,美国硅谷的很多巨头企业,都和以色列的初创公司有深度合作,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医药,资本早就在一块拧成了绳。
白宫为地缘利益与选票考量包庇盟友,却压不住铁证与良知的声音,加巴维克斯的发声,撕开了政治交易的遮羞布,真相从不会被彻底掩盖,就像那颗子弹的轨迹,终会指向该负的责任。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