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2022年俄乌战争全面爆发后,欧盟就对"今日俄罗斯"和"卫星通讯社"这些媒体下了制裁令,结果两年多过去了,欧洲议会自己的IT系统里却还能随便打开这些网站。
近日,欧洲议会内部正在讨论,要不要彻底封掉俄罗斯官方媒体在议会网络里的访问权限。
早在2022年俄乌战争全面爆发后,欧盟就对"今日俄罗斯"和"卫星通讯社"这些媒体下了制裁令,结果两年多过去了,欧洲议会自己的IT系统里却还能随便打开这些网站。
现在有人坐不住了,觉得这简直是自己打自己脸。
10月15日的政治团体领导人会议上,右翼阵营的欧洲保守派与改革派率先发难。
他们的逻辑很直接:既然欧盟已经给这些媒体贴上了"宣传机器"和"虚假信息制造者"的标签,为什么还让它们在议会的官方网络上畅通无阻?
提案的牵头人是拉脱维亚议员里哈尔兹·科尔斯,他列出了一长串黑名单,包括RT、卫星通讯社、VGTRK、ANO TV Novosti等一堆俄罗斯媒体机构。
媒体报道截图
媒体报道截图
科尔斯说得很直白,这是"信息安全、机构一致性以及议会反俄虚假信息立场可信度的核心问题"。
通俗点讲就是嘴上喊着反对俄罗斯搞信息战,转头自己内部网络还给人家开绿灯,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拉脱维亚这个国家对俄罗斯的警惕性本来就高,他们的国家媒体监管机构甚至直接找到议长罗伯塔·梅索拉,要求议会赶紧把这事办了。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波罗的海三国一直是欧盟内部对俄强硬派的代表,这次推动封网也不意外。
但问题是,欧洲议会可不是拉脱维亚一家说了算的地方,其他成员国和政治团体各有各的算盘。
这事要是放在别的地方,可能早就一刀切了。但欧洲议会偏偏标榜自己是"民主灯塔",处理起来就得瞻前顾后。
会议记录显示,多位政治团体领导人明确表达了担忧,他们怕这次开了先例,以后随便拿个"安全理由"就能封网站,那言论自由和媒体自由岂不是名存实亡?
毕竟欧洲议会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不一样,它得在对抗虚假信息和保障信息自由之间找平衡点。
一旦被扣上"审查制度"的帽子,对欧盟的国际形象打击可不小。
其实这种纠结早有先例,2023年3月欧洲议会就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禁止议会Wi-Fi网络和设备使用TikTok。
当时的理由是担心中国政府通过字节跳动获取欧洲议会人员的数据,这个操作争议就很大,不少人觉得是政治凌驾于技术判断之上。
现在俄媒封禁令如果通过,等于在TikTok案例的基础上又迈了一步,从封社交媒体应用升级到封新闻媒体网站。
这个口子一开,将来是不是还能以各种理由封别的媒体?比如说某些中东媒体报道巴以冲突的角度不符合欧盟立场,要不要也封了?这种"滑坡效应"让很多议员心里打鼓。
技术层面的麻烦也不少,议长梅索拉现在正让手下研究可行性,顺便看看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有没有类似做法可以参考。
但说实话,技术封锁从来都是治标不治本。议会里的人要是真想看俄媒内容,用个VPN或者私人手机就能绕过去,除非你把所有个人设备也管起来,那就真成老大哥监控了。
而且从法律角度讲,欧盟虽然制裁了这些媒体,但制裁主要针对的是它们在欧盟境内的广播和传播业务,并没有明确禁止个人访问它们的网站。
现在议会要主动加码,法律依据其实挺模糊的。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欧洲议会这次动作透露出一种焦虑情绪。
俄乌战争打了快三年,欧盟在信息战领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俄罗斯的宣传机器不光在境内洗脑老百姓,还通过各种渠道向欧洲渗透,煽动反乌情绪、放大欧洲社会内部矛盾。
去年欧洲多国选举期间,不少疑似来自俄罗斯的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疯传,搞得各国政府焦头烂额。
欧洲议会现在想通过封网来表明立场,说白了就是"我得做点什么"的心态作祟。但这种做法到底有多大效果,真不好说。
科尔斯说"预计近期将提出解决方案",议会新闻处也表态说会在未来的会议上继续讨论。
从目前情况看,这事短期内很难有定论。支持者会继续拿"信息安全"和"机构一致性"说事,反对者则会死守"言论自由"和"民主原则"的底线。
最后很可能出现一个折中方案,比如只封锁RT和卫星通讯社的主网站,但不管那些转载内容的第三方平台;或者搞个"访问警告"机制,打开这些网站前先弹个窗提示"此内容可能包含虚假信息"。
不过话说回来,欧洲议会这次纠结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一个真正自信的民主体制,应该有能力让公民在接触各种信息后做出独立判断,而不是靠封锁来"保护"他们。
如果连议会议员都被认为需要这种保护,那欧盟对自己宣扬的"公民理性"还有多少信心?这可能才是这场争论背后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来源:米奇回来了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