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5日那天,乌军主动作战部在与无人机部队一起作战,无人机一直停留在瓦西利夫卡上空,在普拉夫尼村附近有一个伞兵基地被引导航弹从高空切线炸毁,一瞬间变成了一片焦土。十天后,10月27日,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发布视频,给出了被打击者身份,瓦西里·马尔佐耶夫,第
10月15日那天,乌军主动作战部在与无人机部队一起作战,无人机一直停留在瓦西利夫卡上空,在普拉夫尼村附近有一个伞兵基地被引导航弹从高空切线炸毁,一瞬间变成了一片焦土。十天后,10月27日,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发布视频,给出了被打击者身份,瓦西里·马尔佐耶夫,第7空降突击师第108伞兵团侦察排排长。北奥塞梯行政长官谢尔盖·梅尼亚伊洛最先通报其“执行战斗任务时阵亡”。没有展示遗体,但是他的军旅轨迹、所属单位、阵亡地点都对上了视频的细节。
那么在战争中占据优势的俄罗斯为何会遭到如此大的打击?这背后又有哪些相关国家的参与?
高层政治的牌桌上,战争的残酷与复杂被奇妙地简化了。它变成了一场关乎“姿态”和“尊重”的公开表演,核心目的不是赢得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在谈判桌上抢占心理制高点,夺取话语的主导权。
那场发生在2月28日的白宫会晤,就是一个绝佳的样本。原本,泽连斯基是为了和特朗普谈矿产协议而来,气氛尚可。但当美国副总统J.D.万斯突然抛出乌克兰应与俄罗斯进行外交和谈的建议时,一切都变了味。泽连斯基当着媒体的面,公开质疑普京谈判的诚意,这彻底点燃了导火索。
万斯立刻将此举定义为对主人的“不尊重”。在他看来,泽连斯基在椭圆形办公室公开争论,是冒犯了“所在场所的规则”。紧接着,他又补上一刀,批评泽连斯基对美国此前给予的援助,没有表达出足够的感激之情。这套组合拳的潜台词很清晰:在这里,外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施压的工具,一种可以随时动用的杠杆。
特朗普总统显然是支持万斯的。他直接对泽连斯基发出了警告,称如果再不寻求和谈,基辅可能会把世界拖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深渊。这种极具戏剧性的威吓,伴随着那句轻蔑的断言——“你没有谈判筹码”,共同构建出一种绝对强势的谈判氛围。泽连斯基当场表现出的震惊,恰恰是这种高压表演所追求的效果。
事后,万斯在美国的一档播客节目中回忆起这次冲突,甚至将其形容为自己“此生最出名的事”。这种个人化的标签,恰恰暴露了政治舞台的本质。比起事件本身的战略意义,政治人物更在乎它所能带来的公共形象和媒体效应。在这个竞技场里,言语就是武器,姿态代表实力,而战争的真实面貌,则被巧妙地模糊成了一场关于杠杆与筹码的博弈。
与白宫里喧嚣的政治秀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乌克兰情报战线那套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行动逻辑。在这里,没有人关心媒体的看法,也没有人谈论“尊重”,唯一的标准是效率和效果。行动的目标不是赢得掌声,而是通过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打击,系统性地摧毁敌方作战体系的关键节点,以换取长期的战略优势。
他们的行动并非随机的猎杀,而是直指俄军作战体系的“神经”与“动脉”。比如,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GUR)协调了一次行动,在远离前线的莫斯科州,清除了阿列克谢·科洛梅伊采夫上校。这个人不是什么前线猛将,而是一个专门培训“见证者”型自杀式无人机操作员的后方教官。干掉他,等于端掉了一个源源不断为俄军输送无人机操作员的“生产源头”。这种对后方培训体系的打击,其战略破坏性远超在前线摧毁几架无人机。
另一个案例则更具心理威慑力。在扎波罗热地区的普拉夫尼村附近,俄军中尉瓦西里·马尔佐耶夫阵亡了。他所在的无人机操作员阵地被发现后,遭到了制导航空炸弹的精准命中。表面看,这只是消灭了一名侦察排长。但他的身份特殊:其父亲是南部军区第18集团军的司令阿尔卡季·马尔佐耶夫中将,一名因涉嫌在赫尔松地区犯下战争罪行,已被乌克兰方面缺席起诉的高级将领。
这次行动,被外界解读为一种针对性的“靶向回应”。它传递的信息冰冷而清晰:对俄军高级指挥层的惩罚,可以直接延伸到他们的至亲。这无疑构成了一种直击内心的心理威慑,一种残酷的“血亲惩戒”。普京事后追授瓦西里“俄罗斯英雄”称号,更反衬出这次打击的痛感之深。
而在2024年12月,俄罗斯武装力量辐射、化学与生物防护部队司令伊戈尔·基里洛夫将军被击杀,则将这种“以武力执行规则”的决心推向了顶峰。就在他被清除的前一天,乌克兰安全局刚刚以涉嫌使用化学武器的罪名,对他提起了缺席指控。指控与击杀行动的无缝衔接,等于向世界宣告:乌克兰有能力、也有意愿绕开冗长繁琐的国际司法程序,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些被认为越过“红线”的行为划上句号。
政治竞技场的反复无常,与情报竞技场的冷酷高效,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裂。然而,它们又在无形中相互影响,共同编织着战争复杂的动态图景。
这种战略上的失调显而易见。当特朗普政府在椭圆形办公室里,以政治姿态为由,迟迟不批准乌克兰急需的“战斧”远程巡航导弹采购请求时,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GUR)正在独立地策划和执行行动,将战火烧到了莫斯科州的腹地。这生动地展示了盟友政治支持的“口惠”,与受援国自力更生的“实干”之间,存在着多么巨大的脱节。
对战局的评估也充满了矛盾。像万斯这样的政治人物,他们对战局的看法可以在“惊人进展”和“俄罗斯可能陷入自己的越南战争”之间摇摆。这种判断,更多是基于舆论和政治需要。而乌克兰情报部门的打击名单,从前线军官到后方教官,再到特种部队司令,则清晰地展示出一种持续、稳定且逐步升级的战略规划。他们不受言论左右,只相信数据和结果。
规则的定义权,也出现了奇妙的并行。一方面,万斯在播客里大谈特谈,强调外国领导人需要如何尊重“所在场所的规则”。可另一方面,乌克兰正在用无人机和特工,为那些涉嫌违反国际战争公约的俄军将领,比如基里洛夫,制定一套全新的“规则”——那就是迅速且致命的惩罚。
最讽刺的莫过于承诺与现实的鸿沟。特朗普曾夸下海口,承诺自己“上任第一天”就能解决战争,后来又轻描淡写地承认这只是“开玩笑”。政治许诺的空洞与轻浮暴露无遗。但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扎波罗热前线,俄军集团军司令的儿子,却因为其父辈的罪行,被“兑现”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惩罚。
那么以上就是关于俄乌战场上俄罗斯18集团军司令之子身亡的相关内容了,各位看官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