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鸡娃变成韭菜:郎永淳儿子待业事件,撕开中产教育焦虑的遮羞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09:20 1

摘要:最近,前央视名嘴郎永淳的一条视频在家长圈炸了锅——他那个曾被当作“鸡娃天花板”培养的儿子,硕士毕业后竟在家“躺平”待业!

最近,前央视名嘴郎永淳的一条视频在家长圈炸了锅——他那个曾被当作“鸡娃天花板”培养的儿子,硕士毕业后竟在家“躺平”待业!

这个消息打醒了无数迷信'高学历=人生保险箱'的中产家庭。

当1179万应届生涌入就业市场,当名校文凭开始'贬值',当海淀妈妈们发现鸡娃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真相:这届年轻人,正在经历一场“学历通胀”引发的生存危机。

教育方面的变化

从一些关键数据里,能特别清楚地看到教育这方面的变化。

2024 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有 1179 万人,可同年全国出生人口才 954 万人。

照这样下去,要是招生规模不变,未来 10 到 20 年,高考录取率都能突破 100%,也就是说所有适龄人口都能上大学。高等教育从以前挑人的“筛选型”,慢慢往“普及型”转变。

可问题是大学生太多,社会上的岗位根本消化不了,学历就不值钱了。

2023 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就比本科生高那么 3.2 个百分点,以前靠学历就能吃香喝辣的“学历红利”,正一点点消失。

阶层流动这块儿

以前中产家庭给孩子搞的那些“教育投资组合”,现在不怎么灵了。

就说留学,在国外一年光成本就得 30 到 50 万元,可海归回国后,工资中位数也就 1.2 万元一个月,有些专业挣那点钱,还不够还房贷的。

像公务员、央企这些大家都觉得稳定的岗位,对留学生有不少隐性要求,留学的优势很难变成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还有体制外,郎永淳离职后,他儿子没了以前那些资源“撑腰”,就得和普通求职者一样竞争。这说明在现在市场化的就业环境里,个人能力和行业趋势越来越重要,就算家里有钱送孩子留学,也扛不住行业不景气带来的风险。

普通家庭的机会

普通家庭在这种教育困局里也不是没机会。

比如说职业教育,新的《职业教育法》实施后,职校生能通过“职教高考”上应用型本科。像制造业、养老护理这些行业,正缺大量人才。

还有培养孩子那些不会被 AI 替代的能力。以后 AI 能做不少标准化的工作,但创造力、跟人好好沟通这些能力,机器可学不来。

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参加点项目式学习,像机器人竞赛、社区服务之类的,这可比光拿个奥数证书对找创新型工作有用多了。

家长需明白的道理

没有哪种教育方式能保证孩子一直顺风顺水。

现在这时代变得太快,培养孩子抗风险的能力、能找到自己兴趣和社会需求结合点的能力,还有遇到挫折能接着学的心理韧性,这些比啥都重要。

等孩子把学校学的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部分就是教育的本质。

所以家长们别太焦虑,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现在的就业市场

学历贬值的速度超乎想象,企业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

在新媒体行业,会投流、懂数据分析的实习生,比那些只会理论的研究生还受欢迎。

以前的资源在现在也不好使了,以前传统媒体人积累的资源,在短视频时代根本不够看,代际之间的资源差距越来越大。

留学现在也成了“双刃剑”,海归在国内被质疑能力,想回国外又困难重重。

很多留学生都陷入两难境地,在国外做代购要交税,在国内当英语老师又竞争激烈,花了几十万学费学的英语,在教培行业里也没多大优势。

公务员考试,越来越难,都想在经济转型期找个安稳的工作,竞争也不小。但体制内的岗位也在变,街道办需要会直播带货搞新媒体的,高新区要懂数字经济的,传统部门还在招能写材料的。所以也光盯着编制,可能会错过其他机会。

总结

现在既不是"拼爹时代"也不是"躺平时代",而是"算法时代"。

谁能最快把资源转化成现金流(比如中产家庭的孩子做知识付费),或者把兴趣玩成细分领域(比如游戏主播),反而比拼学历更有出路。

毕竟这届年轻人面对的,是AI都在卷的就业市场啊。

来源:我是小羽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