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俩人一合计开了网景,安德森不愧是做过第一款浏览器的大佬,6个月就捣鼓出“导航者”浏览器,更绝的是他敢搞“免费套路”——放着能赚钱的路子不走,非要靠免费抢市场。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家人们,咱今天唠个比“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捡”还魔幻的真实故事。
1995年有家公司,刚出生16个月,不仅没赚钱还在亏,结果一上市股价直接飙了168%,市值一天就冲21亿美元!
这操作给《华尔街日报》都整懵了,吐槽说“通用电气熬了43年才到27亿市值,网景一天就搞定”。
这事儿得从两个狠人说起:硅谷老炮吉姆・克拉克和22岁的天才程序员马克・安德森。
1994年俩人一合计开了网景,安德森不愧是做过第一款浏览器的大佬,6个月就捣鼓出“导航者”浏览器,更绝的是他敢搞“免费套路”——放着能赚钱的路子不走,非要靠免费抢市场。
搁当时这操作堪比“奶茶店开业倒贴钱送喝的”,但他认准了“互联网这地界,谁人多谁就说了算”,这波预判直接给后来的互联网公司指了条野路子。
网景一上市,整个资本圈直接炸锅了,堪比往热油里扔了串鞭炮,之前风投还跟查户口似的审项目,这下彻底放飞自我:只要你敢说自己是“DOT COM”公司,哪怕没正经生意计划,也能轻松拿到钱。
1998到99年那阵利率低,钱跟不要钱似的往互联网公司砸,真是“只要带个.com,傻子都能当老板”。
更离谱的是当时的估值逻辑,简直把“离谱”俩字焊在了资本脸上,传统生意看利润?太out了!人家玩的是新花样:股价看网页点击量,市值算注册会员数,甚至花出去的广告费都能包装成“资产”。
最魔幻的是,有的公司连一分钱收入都没有,光靠画饼就能IPO圈钱,这操作放在现在都得被当成诈骗,当年却被捧成“新经济典范”。
拿到钱的公司那烧钱姿势,简直刷新三观,2000年超级碗,17家互联网公司挤破头打广告,30秒就得花200多万美元,比现在明星天价代言还夸张。
结果第二年再看,只剩3家还能掏得起钱,公司内部更是奢靡,定制豪华办公室、送员工出国度假都是常规操作,发工资不用现金用股票期权,IPO一落地员工直接变百万富翁,这些人还把钱接着投进其他互联网公司,堪称“疯狂套娃”。
2000年算是把疯狂推到了顶点: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冲到5048点,翻了一年前一倍多。
更炸的是美国在线(AOL)敢拿350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简直是“网红敢娶老牌影后”的资本版,当时都吹这是“新经济打败旧经济”。
结果呢?两年后俩老板闹掰走人,后来公司直接把“AOL”从名字里删掉,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但泡沫这东西,吹得越大破得越狠,刚到顶点没几天,纳斯达克就开始跳水,6天跌了近900点,跟坐跳楼机似的。
1999年圣诞网购业绩拉胯,直接给“先变大再赚钱”的谎言来了记耳光,到2001年彻底凉了,大多数公司把钱烧完就倒闭,投资者给这些失败者起了外号“炸弹”“堆肥”,听着都心疼又好笑。
最后算账的时候才叫触目惊心:纳斯达克跌了76.81%,5万亿美元市值蒸发得无影无踪。
当年上市的500家公司里,40%破产,80%跌超80%。
现在看AI热潮,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一样的资本狂热,一样的估值吵架,一样的人人想分杯羹。
不过历史虽说不会重播,但总爱照着剧本翻拍。
当年的泡沫里,投机的亏得底朝天,做实事的活成了巨头,所以下次再碰到“一夜暴富”的神话,可得捂好钱包——毕竟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来源:昕昕科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