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1977年,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并创立国际博物馆日。此后每年5月18日,世界各地博物馆均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博活动。
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
今天,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1977年,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并创立国际博物馆日。此后每年5月18日,世界各地博物馆均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博活动。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时,面对的各种机遇与挑战。那么,对于观众来说,博物馆是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或者说,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为什么更加需要博物馆?
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超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六成以上为35岁以下观众,热门场馆如故宫、国家博物馆等常常出现“一票难求”。近年来,“逛博物馆”已经成为时下的新浪潮,不管是沉浸式逛完一整个展览,报名参与好玩的社教活动,还是拿着小册子在博物馆内盖章“集邮”,与热门文物“打卡合照”,亦或是与活灵活现的数字文博互动,排队将有趣新奇的文创带回家……博物馆开脑洞、整花活,正在积极拥抱观众,吸引着大家走进博物馆。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作为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推开博物馆的时光之门,从青铜器上的铭文,到丝绸织物上的图案,再到碑帖壁画中的线条,去仰望圣贤的遗风,探访过去时代里的生活与华彩、辉煌与灿烂,欣赏中华文明的精粹。文物不言,静静躺在陈列柜内,却讲尽千年文明。在这方寸之间,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文物产生着时代共鸣;在历史宏大的褶皱中,个体的烦恼也变得相对渺小。当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博物馆正悄然成为现代人连接时空、安放精神的独特场域。
科技,让过去拥有未来。在科技日益渗透文化领域的当下,博物馆正在从传统的文物收藏与展示场所,转变为“时空胶囊”。在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数字故宫”中,92万件院藏文物完成数字采集,复原文化细节,还构建起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三维全景模型,将600年的宫阙楼阁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空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博物馆从未停下与时俱进的脚步,热情迎接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互动型参与,重塑着观众体验与展览方式。
现在,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欢博物馆?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每个人都能在博物馆收获不同的乐趣或感动,这或许正是博物馆的魅力所在。对于一件展品、一个展览,到底应该怎样看,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上看懂?这也没有标准解法。有人爱历史韵味的文物,有人爱工艺精美的雕塑,有人爱远古的自然……各花入各眼,每个人对“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才有着自然的伸张。观看,本身就是博物馆的力量所在。
在博物馆,探访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未来的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在不断迭代,博物馆对于人文价值、文化守护与教育的使命坚守却不曾改变。正如有学者所言,不管博物馆如何经历多样化和创新,其对于文化和艺术的承载与传承的“博物馆性”,构成了其不可替代的本质。在“变”与“不变”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见证过去,拥抱未来,博物馆让现在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