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海西北部的北部湾海域,一座面积仅3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静静伫立。它西距越南海防市120公里,东距中国海南岛约130公里,恰处北部湾几何中心。这座呈三角形态的岛屿,曾有“浮水洲”“夜莺岛”等称谓,如今以“白龙尾岛”之名隶属于越南海防市。从无人定居的荒岛到兼具战
在南海西北部的北部湾海域,一座面积仅3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静静伫立。它西距越南海防市120公里,东距中国海南岛约130公里,恰处北部湾几何中心。这座呈三角形态的岛屿,曾有“浮水洲”“夜莺岛”等称谓,如今以“白龙尾岛”之名隶属于越南海防市。从无人定居的荒岛到兼具战略与经济价值的海上要地,从中国渔民的临时歇脚点到中越关系史上的特殊印记,白龙尾岛的百年变迁,恰似一部浓缩的北部湾地缘史诗。
一、地理禀赋:北部湾的天然海上枢纽
白龙尾岛的地理价值,根植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与自然条件。与南海常见的珊瑚岛不同,它是一座具备大陆岛特质的自然岛屿,岛内以丘陵地形为主,西、南部为平坦沙质地,东北部散落着低矮山岭,平均海拔约58米,四周环绕峭壁海岸。受潮汐影响,岛屿面积呈动态变化:涨潮时约1.78平方公里,退潮后扩展至3.05平方公里,平潮状态下稳定在2.33平方公里,全岛周长约6.5公里。
淡水资源是岛屿宜居的关键,而白龙尾岛恰好拥有这一稀缺馈赠。1917年岛上开凿第一口淡水井前,这里仅有短暂停留的渔民与商船;淡水井的出现,彻底改写了岛屿的人居条件,为人类长期定居奠定基础。即便如今,岛上留存的天然淡水补给,仍是居民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在淡水资源匮乏的南海岛屿中尤为珍贵。
环绕岛屿的北部湾海域,为其赋予了丰饶的资源底色。这里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洋流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除产量可观的鲍鱼外,还盛产海参、红鱼、石斑鱼等数十种名贵海产品,渔业由此成为岛上传统支柱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作为北部湾油气资源带的重要节点,白龙尾岛周边海域蕴藏着可观的油气与矿物资源;而北部湾整体350亿吨的油气储量,更让这座小岛的资源辐射价值愈发凸显。
从地缘视角看,白龙尾岛堪称北部湾航运的“咽喉”。历史上,这里是中国广东、海南渔民南下捕鱼的必经歇脚点,也是东南亚商船往返中国南方港口的中途补给站。其独特区位既能辐射北部湾西侧的越南沿海,又能衔接东侧的中国海南岛,天然成为区域海上交通的枢纽节点。
二、历史脉络:从中国故土到越南辖地的演变
白龙尾岛的归属变迁,始终与中越关系的历史进程深度交织。19世纪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尽管岛屿未形成固定行政建制,却长期处于中国实际影响范围之内。中国渔民早在此处开展渔业生产,岛上曾建有祭祀东汉名将马援与海神天后的庙宇,这些遗迹鲜活印证了中国文化与民间活动的痕迹。当时中国百姓称其为“浮水洲”,这个名字精准描摹出岛屿在潮起潮落中“似浮于海面”的形态特征。
19世纪末,法国对越南的殖民扩张打破了北部湾的原有秩序。法国占领越南后,以“宗主国”名义向清朝提出划分北部湾边界的要求,主张以东经108度3分为界,将浮水洲划归法属越南。清朝政府洞悉其扩张意图,明确拒绝这一不合理主张,岛屿归属暂时维持原状。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将这座岛屿称为“夜莺岛”,这一名称随后沿用数十年。
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局势,让白龙尾岛的控制权几经更迭。1917年淡水井开凿后,海南儋县的农民陆续迁居岛上,逐渐形成两个村落,数百名华人在此以种植瓜果、番薯与捕鱼为生。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对岛上物产、人口均有明确档案记载,此时岛屿无疑处于中国有效管辖之下。但法国并未放弃觊觎:1921年后,多次派遣军舰在岛屿周边海域巡逻监视;1937年,越南傀儡政权更派遣12人军队登岛建立据点,直至1941年日军入侵东南亚才被迫撤离。“白龙尾岛”这一名称,便是越南人在1921年参照中越陆地交界的京族三岛所起。
二战结束后,1945年至1954年间,白龙尾岛落入法属越南当局控制。1950年国民党军队撤离海南岛后,曾短暂登岛却未能长期驻守。1954年底,法军预感难以抵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海的活动,裹挟岛上269名中国居民迁往越南本土。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登岛,建立完整管理体系,当时岛上仍留存64户249名中国村民及驻军力量,岛屿重新回到中国实际管辖之下。
1957年至1965年间,出于支援越南抗美战争的战略考量,中国将白龙尾岛移交越南。关于移交的具体时间与细节,虽存在1957年与1965年两种说法,但核心动因一致:越南为建立雷达站以预警美军空袭、保护河内与海防等核心城市,向中国提出“借岛”请求,中方基于中越革命友谊予以应允。移交时,中方将岛上所有设施无偿赠予越南,岛上518名平民依法获得越南国籍;越南总理范文同与中方签署协议,正式将岛屿定名“白龙尾岛”,设为海防市辖下公社。1965年美军轰炸加剧后,越南将岛上华人迁往内陆,此后数十年间,岛上仅有一个营的驻军驻守。
三、归属定论:中越协议下的边界共识
进入21世纪,白龙尾岛的归属问题随着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的完成尘埃落定。2000年,中越两国正式签署《中越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协议》及《中越北部湾渔业协议》,中国在协议中明确承认白龙尾岛为越南领土。这一立场标志着岛屿归属问题的最终解决,从此不再存在争议空间。
这一决策背后,是中越两国从历史纠葛走向务实合作的战略选择。自20世纪90年代全面恢复邦交后,中越双方通过多年协商,已彻底解决陆上边界划分问题;而北部湾作为中越海上边界中争议较少的区域,划界协议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白龙尾岛归属的明确,为北部湾海域的资源开发、渔业合作与航行安全奠定了法律基础,成为中越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边界问题的典范。
协议签署后,越南对白龙尾岛的管辖进入规范化阶段。岛屿行政级别从公社升格为县,人口逐步回升,如今已超过一千人——除原有华人后裔外,还有京族等越南主体民族居民迁入定居。越南政府着力推进岛上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建成购物广场、医院、水产加工中心、养殖场及寺庙等公共设施,使岛屿从单纯的军事据点,转变为兼具居住、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完整海上社区。
在渔业资源开发方面,白龙尾岛的优势得到充分释放。越南依托岛上的水产加工中心,将周边海域的渔获进行就地加工,其中鲍鱼产品因品质优良,成为岛上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物产,远销越南本土及东南亚市场。与此同时,越南还推出度假旅游开发计划,试图借助岛屿的大陆岛特质与滨海风光,将其打造为北部湾的宜居旅游名片。
四、价值博弈:战略支点与经济潜力
白龙尾岛的重要性,始终体现在战略与经济的双重维度。在军事层面,其中部区位使其成为北部湾海域的天然“预警哨”。20世纪60年代,越南将其用作雷达站所在地,正是看中它能同时覆盖越南海防市与中国海南岛方向的空情、海情,为河内提供早期空袭预警——这一战略价值在越南战争期间得到充分显现。即便在和平时期,控制这座岛屿仍能有效提升对北部湾中部海域的监控能力,对维护海域主权与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海洋权益角度看,白龙尾岛直接影响北部湾的海域划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岛屿可作为划定领海、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的基点,白龙尾岛的归属直接决定中越在北部湾海域的边界走向。2000年划界协议中,基于岛屿归属形成的边界线,使中国南海传统疆域线从“十一段线”调整为“九段线”,这一变化深刻重塑了北部湾的海洋权益格局。
经济价值的持续挖掘,让白龙尾岛在和平年代焕发新活力。渔业作为基础产业,不仅支撑岛上居民生计,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创造可观收益——岛上的水产加工中心将初级渔获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养殖场的建设则实现从“捕捞”到“养殖”的转型,大幅提升产业可持续性。此外,周边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虽尚未大规模开展,却已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吸引越南政府与能源企业的关注。
旅游开发更被视为岛屿未来的核心发展方向。与南海多数珊瑚岛不同,白龙尾岛拥有山川、森林等多样自然景观,大陆岛的地质特征使其更适合开展休闲度假、渔业体验等旅游项目。越南政府推出的旅游计划,试图将岛屿的自然禀赋与人文资源深度结合,打造差异化的滨海旅游产品,有望使其成为北部湾旅游经济的新支点。
五、历史镜鉴:中越关系中的特殊注脚
白龙尾岛的变迁史,始终与中越两国关系的起伏同频共振。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岛屿移交,源于两国在抗美斗争中的战略同盟与革命友谊——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成为当时中越关系的生动写照。岛上华人居民国籍的变更、设施的无偿赠予,既彰显中方的支援诚意,也埋下后来关于“移交性质”的讨论伏笔:有观点认为是“借用”,也有说法提及“赠送”,但这些争议最终都随着2000年协议的签署尘埃落定。
进入21世纪,白龙尾岛的归属问题不再是中越关系的障碍,反而成为双方通过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例证。随着中越经济合作的深化,两国在北部湾海域的渔业协作、油气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2024年双边贸易额已突破2500亿美元,中国稳居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则跻身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此背景下,白龙尾岛作为北部湾海域的重要节点,其存在更多体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的纽带,而非争议焦点。
意识形态的共性与共同的战略需求,进一步淡化了岛屿问题的敏感性。作为东南亚仅有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越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相似的外部环境;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双方更倾向于通过合作而非对抗实现共同发展。白龙尾岛的平稳管辖,成为中越“搁置争议、聚焦合作”的缩影,也印证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念在北部湾的实践成果。
从历史纵深回望,白龙尾岛的每一次名称变更、每一次控制权更迭,都折射出北部湾地区的地缘变迁与大国博弈。从中国渔民的歇脚点到法国殖民扩张的目标,从解放军的驻点到越南的行政县,这座小岛的命运始终与时代大潮紧密相连。如今,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白龙尾岛正以新的姿态,在北部湾的蓝色画卷中书写新的篇章。
白龙尾岛的故事,向我们揭示:岛屿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土地与资源,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战略意义。它既是中越关系史上的特殊印记,也是北部湾海域开发的重要支点;既见证了战争年代的战略协作,也亲历了和平时期的经济繁荣。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座北部湾上的小岛,仍将继续作为区域发展的参与者与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