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脏骤停、血压归零、血氧断崖……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的ICU里,他的生命体征在监护仪上剧烈波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代替着他几近停滞的心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则试图唤醒他那颗疲惫不堪的心脏。
38岁的李子阳(化名)从未想过,一场看似普通的感冒,会将他推至生死边缘。
心脏骤停、血压归零、血氧断崖……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的ICU里,他的生命体征在监护仪上剧烈波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代替着他几近停滞的心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则试图唤醒他那颗疲惫不堪的心脏。
接下来的27天,是一场多学科医护团队与死神的极限拉锯,也是一次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深度融合的生命奇迹探索。
当李子阳成功渡过呼衰、肾衰、心衰、感染与出血重重险关,最终康复出院时,他完成的,不仅仅是一场艰难的生还,更是一次完整的“生命重启”。
风暴降临:
七次除颤与ECMO抢回微弱生机
8月中旬的深圳,暑气未消。
被咳嗽和呼吸困难折磨了五天的李子阳,以为只是患了重感冒。8月17日晚,病情危重的他,被送到宝安区中医院急诊科。
“他端坐呼吸,大汗淋漓,双下肢严重水肿。”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宇回忆,监护仪上82%的血氧饱和度是致命警报——急性左心衰。
急诊团队当机立断,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强行维持着他濒临崩溃的指尖血氧饱和度。
真正的风暴在次日清晨9点49分悍然降临。血压数值瞬间崩盘:42/31 mmHg!大动脉搏动消失!血氧饱和度狂跌至70%!
“室颤!心跳骤停!”“按压!肾上腺素1mg静推!准备电除颤!”......
ICU里,指令短促而清晰,持续的胸外按压让病床震颤。
第一次电击,无效!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七次电除颤,伴随着大剂量升压药的强力支撑,那颗疯狂颤动的心脏才勉强恢复微弱的自主心律。
但所有人都清楚,这颗心脏就像一台严重受损的引擎,随时可能再次停摆。
“必须上VA-ECMO,这是最后的机会!”医院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肾内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后,意见高度一致。ECMO,这台“终极救命神器”,是唯一能为他争取时间的希望。
当天17时50分,张宇带领孙伟大、彭志龙、徐象辉、詹广浩四位主治医师组成穿刺团队,精准地将导管置入患者的股动、静脉。
当暗红色的血液被引出,经膜肺化为鲜红再输回体内时,ECMO成功运转,在场医护人员松了口气。
生死之际:
多学科联手搭建“生命方舟”
ECMO的运转,只是构筑了生命的基本支撑。李子阳的身体内部,因心脏骤停和严重感染导致重创。
“他的心脏功能极差,主动脉瓣开放不佳,必须加上‘第二重保险’。”8月20日16时15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被成功植入,与ECMO共同组成了支撑生命的“双引擎”。
但危机如潮水般涌来。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需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进行血液净化;凝血功能紊乱,输血科全力保障血浆供应;最棘手的是气道出血,形成的血凝块反复阻塞生命通道,ICU团队每天依靠纤支镜,耗时数小时进行精细清理......
“那段时间,他就像一艘四处漏水的船,我们拼命地堵,这里刚稳住,那里又出现新险情。”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曾志聪这样形容。
就在现代医学技术构建起外部生命防线时,中医药的力量也开始从内部介入。
患者出现反复超高热、大便秘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医专家根据辨证给予“通腑泄热、解毒化瘀”的中药汤剂内服。
服药后,李子阳大汗渐收,大便通畅,持续的高热终于退去。身体的“内乱”被中医药逐一平定,为后续治疗扫清了关键障碍。
“中医药的介入,是本次救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印证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的切实有效性。”曾志聪说道。
在出血与血栓、抗感染与免疫调节的精密平衡中,好消息终于传来:8月25日,IABP成功撤离;4天后,运转了11天的ECMO也完成了使命。
当“人工心肺”停止工作的那一刻,生命的主动权,被正式交还给了李子阳自己。
破晓重生:
“心脏康复”后健康回归生活
9月12日,李子阳拔除气管插管,转回心血管科普通病房。此时的他,虚弱到无法自行站立,下肢肌力仅为3级(正常5级),连抬腿都困难。
“他的心脏遭受如此重创,如果没有系统康复,可能永远无法正常生活。”于是,一场更为精细的“心脏康复”训练开始。
第一阶段,卧床期的被动康复。治疗师为他活动关节,防止肌肉萎缩;使用呼吸训练器,锻炼受损的呼吸肌。中医的针灸、推拿早期介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第二阶段,离床初期的主动康复,充满挑战。第一次尝试床边坐立,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让他头晕目眩。在康复师保护下,他进行床旁踏车训练,为重新走路积蓄力量。
“他第一次‘6分钟步行试验’,仅仅艰难地走了20米,就再也走不动了。”医院心血管科康复治疗师李国良回忆道,“但对当时的他而言,这20米,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巨大胜利。”
第三阶段,稳步提升期。他开始卧式踏车训练,提升心肺耐力。营养团队制定饮食方案,康复团队进行用药指导。
心理的康复同样关键。这场大病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李子阳一度非常内向、消沉。团队每天花费一两个小时与他沟通,进行心理疏导:“我们告诉他,今天比昨天多走了5米,这就是了不起的进步。”
从8月17日到9月12日,整整27天。对于李子阳,这是一段从鬼门关生还的历险;对于宝安区中医院多学科团队,这是一次VA-ECMO救治成功且无明显后遗症的典范案例。
“通过多学科紧密协作、心脏康复早期介入以及中西医的深度融合,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救治极端危重病例的可行路径。”曾志聪总结道。
李子阳出院时,心功能已大幅改善。他走过的每一步,都见证着生命在绝境中的不屈,也标志着现代医学与古老中医结合所迸发的温暖力量。
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拉锯战,不仅重启了一颗停止跳动的心脏,更照亮了一条中医院发展高水平急危重症救治的特色之路。
来源:南方+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