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急性脑梗死病人成为神经内科的专利,头晕病人则不得不成为急诊科的宠儿。相信对于大多数磁共振医师/技师来说,夜班经常遇到好多这种急诊申请单:
当急性脑梗死病人成为神经内科的专利,头晕病人则不得不成为急诊科的宠儿。相信对于大多数磁共振医师/技师来说,夜班经常遇到好多这种急诊申请单:
图1
图2
图3
大家都知道,磁共振检查每个病人/部位,检查时间均较X线/CT要长,然而夜班面对这一串儿“头晕”病人及“头晕”申请单,检查结果往往呈“(-)”,这不仅占用了检查者大量的时间,后面还有好多急诊病人在等候排队检查,也可能延误了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令磁共振医师/技师及临床医师倍感无奈。更让人崩溃的是,当后半夜值班医师/技师被急促的急诊电话及敲门声从睡眠中叫醒,在陪检医生火急火燎的催促声中,面对急诊“头晕”病人干净如镜甚至能照出人影的颅脑MRI图像,磁共振医师/技师不得不强忍怒火问急诊医师:“就你这也能叫急诊?”急诊医师也只能无辜回复:“没办法,得先排除中枢性眩晕,万一脑干/小脑急性梗死了呢?”一个认为对方不事先评估病人病情,占用了医疗资源,浪费了时间,一个认为出于谨慎考虑,不管怎样都得做MRI,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呢?
头晕/眩晕必须先做磁共振吗?
图4. 急诊室头晕/眩晕的诊断流程
注:a急诊室头晕/眩晕包括急诊中常见的急性和发作性头晕/眩晕疾病;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INTS凝视诱发性眼震、头脉冲试验、眼偏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图5
根据最新临床指南《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中颅脑核磁(MRI)并非必须第一步检查,而是基于风险评估分层实施。具体决策依据如下:
一、需优先进行颅脑MRI的高危场景出现以下任一情况时,应立即安排MRI:
1.急性发作伴预警体征
· 数秒内突发的持续性眩晕
· 单侧后枕部新发头痛
· 急性眩晕伴听力下降(不符合梅尼埃病表现)
· 头脉冲试验(HIT)结果正常
2.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 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 肢体无力、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
· 自发性垂直眼震或方向多变的凝视性眼震
3.进行性单侧听力下降
· 需排除听神经瘤等占位病变
> 依据:2024年孔维佳教授SCD程序式诊断策略提出,ABC'D'E'预警评分≥5分(如年龄>50岁+共济失调+中枢性眼震)属高危,需紧急影像学评估。
图6
二、非紧急情况的检查流程若无上述高危因素,诊断应分步推进:
1.首选病史与床边检查
· 详细询问眩晕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如头位变化)
· 重点进行HINTS检查(头脉冲试验+眼震+眼偏斜)及平衡功能测试(Romberg试验)
2.针对性辅助检查
· 前庭功能检查(眼震电图、双温试验)
· 纯音测听(排除耳蜗病变)
· 必要时CT初步排查出血(急诊场景)
3.MRI的适用条件
· 病因不明或症状迁延不愈
· 慢性眩晕需排除脑肿瘤、脱髓鞘病变
· 传统治疗无效需进一步鉴别
> 注:基层指南(2019)指出,仅约20%~30%中枢性眩晕需影像学确诊,多数可通过病史和神经耳科检查初筛。
三、临床决策核心原则
图7
总结:颅脑MRI是确诊中枢性病变的金标准,但非诊断起点。急诊场景下需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启动MRI,避免延误脑卒中、肿瘤等致命性疾病;而低危患者应逐步评估,避免过度医疗。
来源:健康科学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