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公司正式发布“鞍心”安全文化品牌,并以理念宣贯、行为引领、环境营造、阵地创建、文化关爱、形象塑造六大工程为牵引,构建起覆盖全员、全域、全流程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品牌落地以来,公司的安全生产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截至2025年10月31日,已实现安全生产6337天
近日,从国网鞍山供电公司获悉,该公司正式发布“鞍心”安全文化品牌,并以理念宣贯、行为引领、环境营造、阵地创建、文化关爱、形象塑造六大工程为牵引,构建起覆盖全员、全域、全流程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品牌落地以来,公司的安全生产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截至2025年10月31日,已实现安全生产6337天,相关实践入选应急管理部第五届企业安全文化电力行业“十大案例”。
鞍山拥有百年工业史,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摇篮,也是我国带电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策源地。长期工业化积累形成的安全治理传统,为当地电力企业培育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安全文化奠定了深厚土壤。国网鞍山供电公司在系统梳理企业安全文化源流的基础上,将城市名片与企业使命嵌入品牌命名与叙事之中:品牌名中“鞍”既指向鞍山、鞍电,也寓指“安全”;“心”则意在“安全入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对员工安全与健康的关切,凸显“安全是个人、家庭、公司与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追溯企业安全文化的历史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制度化到体系化的演进轨迹:1948年公司成立,次年设立技术保安股,1954年成立安全监察科;1958年带电作业成功事迹登上《人民日报》,国家水电部随即指定公司承办全国第一期不停电检修培训,并出版多本现场安全操作规程;1978年开展“创红”活动,创出10个超百天安全记录;1991年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的大型供电企业;2014年推行“五心”安全作业法并实施“文化郁金香”等企业文化工程,为后续品牌化建设奠定实践基础。
“鞍心”品牌不是口号堆砌,而是从愿景、使命、目标、方针、承诺、策略到具体理念的系统化表达。公司凝练出覆盖全员的“安全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干尽责,安全有为”,并提出“人人讲安全、公司保安全”的安全愿景与“守护员工生命、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使命,进一步将“七不发生、一确保”作为目标管控的底线框架,配套“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以及“政府放心、客户满意、员工安全”的安全承诺,形成“最根本紧盯目标、最重要落实责任、最关键消除隐患、最要紧提高应急”的策略组合。
在可感、可学、可做的层面,公司又提炼出“安全第一、人人尽责、重在现场、事前预防、真抓实干、铁腕治安、久久为功、守正创新、重视效益、共享平安”等十条核心理念,使抽象的价值主张转化为岗位层面的日常遵循。
品牌建设进入执行阶段,组织保障是“第一动力”。公司组建“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架构,明确“研究重大事项—统筹组织—提出要素—落实目标”的职责链条,并将各专业部门与基层单位纳入专班运行,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同频共振。
在运行机制上,公司由安监、党建、工会等条线联合编制实施方案,召开品牌启动会议,367名干部职工参会并进行三级安全承诺,形成“方案—宣贯—承诺—执行”的闭环治理,增强共同体意识。
围绕建设目标与重点任务,公司提出六大工程、20项重点工作,贯通“理念—行为—环境—阵地—关爱—形象”的进阶路径。理念培育方面,分层分级凝练本部、基层、班组的安全理念,组织线上票选确定广泛认同的“共同语言”,并编制《“鞍心”安全文化建设手册》,帮助员工打通“外在约束”与“内心认同”。在行为引领层面,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实施领导干部“十个带头干”,在一线创建安全示范岗,同时梳理全专业管理制度、建设线上“制度中心”,以“标准场景”确保制度执行的刚性与可复制。
环境营造层面,公司推进22座220千伏变电站与57个供电所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优化标识系统、作品展示区和“爱心家属墙”等载体,让员工“目光所及皆是安全文化”。阵地创建则同步向公司级、专业级、班组级延展:规划建设带电作业展览馆、红旗堡变电站安全文化室、汤岗子供电所与计量中心等实践载体,同时发动一线班组自建安全文化墙(廊),形成“百花齐放”的基层场景。
文化关爱工程聚焦思想、工作与生活三重维度,通过“疗愈•鞍心”心理关爱、座谈征集合理化建议、职业发展规划与“三必贺、三必访”等机制,让安全治理延伸至“八小时之外”;形象塑造工程则面向员工广泛征集创意,搭建“1+N”宣讲矩阵与安全大讲堂,选树示范单位、示范人物,推动经验“以点带面”扩散。
值得关注的是,品牌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与文化表达:公司建设专题网站,将安全理念转化为音视频、专题片、漫画等通俗载体,并把这些内容融入各类培训、宣讲与文体活动中;同时完成品牌LOGO设计与主题曲《“鞍”全在我心》创作,编制建设手册,开展“疗愈•鞍心”心理关爱、厂务公开栏建设、亲情助安、全员书写安全理念、职工家属参与进现场等系列活动,使品牌在组织与家庭两个场域产生“双向奔赴”的情感链接。
通过“品牌—内容—载体”的三位一体联动,安全文化逐步从“制度文本”转化为“视听叙事”“生活日常”,从而提升抵达率与记忆度。
公司将阵地建设作为“把道理讲明白、把流程做规范、把能力提上来”的关键抓手。在汤岗子供电所,团队凝练“营配融合筑基、安全文化铸魂”的班组理念,员工自主设计特色LOGO,并把文化宣传、专业融合、亲情助安、安全培训整合为“一体化运转”的班组治理模块;与此同时,安全文化警示教育中心投入应用,入网作业人员可在此完成“共识达成—警示教育—技能实训—VR体验”的闭环学习。上述实践将“理念、制度、技能、体验”耦合到同一空间,大幅缩短“知行合一”的路径。
公司还对生产区域、供电服务网点与现场作业面进行了视觉一体化提质,强化“风险点—保命措施—作业提示”的可视化呈现,使“安全文化时刻入眼”真正成为现场的“默认界面”。
从绩效指标看,“鞍心”品牌上线后,公司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安全生产“长周期”不断刷新;在省级层面的荣誉与排名也带动了员工技能提升与组织协同:在省公司2025年职工技能运动会上,公司以总积分47分位列全省第二,其中配网不停电作业竞赛获团体一等奖并实现“七连冠”,成为全省14个地市公司中唯一在全部专业比赛中均获名次的单位。
在传播层面,品牌建设新闻与安全行动在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持续露出;公司打造的“安全红线不可逾越”主题作品在《国家电网报》刊发;品牌主题曲《“鞍”全在我心》在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平台《书香国网》发布,带动员工自豪感与品牌归属感的双提升。
此外,公司通过“以赛促训、以练备战”的组织方式,开展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应急演练暨职工安全生产技能竞赛,输、变、配专业同台竞技,促进系统协同;广泛开展摄影作品征集(2602人参与、评选183幅)、心理关爱体验、工间培训(中医养生、非遗剪纸)与安全文化辩论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人人受益”的文化生态。
“安全第一”的关键在“第一责任人”,落实在“第一现场”。通过“一把手”负总责与“十个带头干”等举措,领导干部带头宣誓与承诺,推动“安全责任由‘我’做起、向‘我们’延伸”,在示范岗创建、现场管控与制度执行的“标准场景”中形成“令行禁止”的刚性文化。
对一线而言,则以“重在现场、事前预防、真抓实干、铁腕治安、久久为功”为价值指引,强调“隐患必除、违章必纠”的红线意识,促使基层治理从“事后响应”前移至“事前预警”,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时时不出事”的能力与结果。
安全文化的外延并不止于厂区与现场。公司通过厂务公开栏建设、亲情助安、员工家属进现场等活动,把家属与社区纳入“安全共同体”。在“家庭—单位—社会”的多元场域中,以家属寄语、安全家书、文艺作品等载体,增强员工“为谁安全、为何安全”的情感共鸣与道德自觉,提升文化治理的韧性与温度。
这一做法的价值,不只在于“暖人心”,更在于通过“软性关怀”反哺“硬性执行”,使遵章守纪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选择”,从而实现“制度与人心”的双重稳固。
“鞍心”品牌推出后,公司安全文化建设进入提速期与迭代期。经验表明:其一,有历史传承才有现实穿透,企业在工业城市的文化谱系中找到“根”;其二,有体系框架才有操作抓手,从价值观到十条理念、从愿景使命到目标方针策略,形成层层递进的治理逻辑;其三,有组织专班与制度闭环,才能把“想得到、写得出”的东西变成“做得到、做得久”的成果;其四,有场景化的阵地与载体,才能把“道理”变“道场”,让员工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记忆;其五,有品牌叙事与媒体传播,才能持续刷新外部影响力与内部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发展与安全一体两面、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当安全成为企业的“最大效益”、事故被视为“最大浪费”,品牌化的安全文化便不只是“保平安”的工具,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生产力”。
下一步,公司将持续深耕品牌内涵,围绕全国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目标,完善标准体系与评估机制,推动更多基层单位对标创建“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示范阵地,拓展“网站—课堂—演练—作品—家属—媒体”的传播矩阵,持续放大品牌复合效应。
以此次“鞍心”品牌发布为新起点,国网鞍山供电公司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实干尽责、安全有为”的核心价值观,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把安全文化融入管理流程、岗位日常与员工生活,用长期主义的耐心与定力,守住电力保供与职工生命安全的底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电力保障。(刘恒良 郑佩雨)
来源:中国企业家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