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往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20:48 1

摘要:“976”是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的军工代号,“976”厂是贯彻落实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而布署的。在1965年选址于沂蒙山区,是山东省组建的第一个三线军工厂。早在1964年,中央就在全国各省的备战规划做了通盘考虑,要求每个省要系列配套

976往事

张道印

“976”是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的军工代号,“976”厂是贯彻落实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而布署的。在1965年选址于沂蒙山区,是山东省组建的第一个三线军工厂。早在1964年,中央就在全国各省的备战规划做了通盘考虑,要求每个省要系列配套、组建十几个常规武器三线军工厂,以满足未来战争自给自足的备战需要。1964年,省委组织专业班子,分别在沂蒙、泰莱山区选址。1965年上半年,有近七个三线兵工厂破土动工,我们“976”厂和“945”厂都选址在沂源县土门镇建厂,“945”厂是选在刘家峪山中建厂,他们的产品是子弹,而我们厂是选在以“千人洞”为核心的鲁山脚下,主要生产半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及试制极少量“将军牌”手枪。

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红色传承奠定了三线军工在沂蒙立足的坚实基础。现在的临沂市,在1965年叫临沂行政专署,老百姓俗称“临沂专区”,临沂行政专署支援三线建设的大动作始于1964年,杨德志司令员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在临沂与省委选址专家组(有白如冰参加)听取汇报的会议上,传达中央毛主席对三线建设的布局。杨司令员在传达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毛主席说:“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着觉”的原话做了传达。省委及临沂行政专署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会议听取了地质专家的意见,修改了一处选址定位。风雨欲来风满楼,从1964年始,临沂就做出了预案,当时有领导在会上就表态,这次支援三线建设,是继解放战争之后,又一次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支前高潮!1965年,临沂全民动员,层层发动,选调能工巧匠,组建民兵突击队,开山劈路,建造厂房及房屋。临沂行政专署在整个临沂动员征集近3万民兵,各乡村大队民兵踊跃报名,声势浩大,整装待发。他们分别被分配到那7个已经破土动工的新建三线军工厂。沂源县委分别组建了两支援建三线民兵(民工)团,每个团近3千人。由县长带队,亲率一个团支援我厂,县委书记亲率另一个团支援“945”厂(土门二厂)子弹厂。这些民工,施工5月-7月三个月,到8月就得回乡参加麦收和秋种。所以时间紧,任务重,山东有两大军区司令员督查指导,故各县委领导也不敢怠慢,直接赤膊上阵,各乡、镇、村、大队观局自明,更是冲锋陷阵。解放军工兵放炮打山洞,并清理“千人洞”,民兵施工团开山劈岭,把马场公路、朱阿公路、池埠公路、黄崖公路、土门公路、水磨头公路、西山公路等平整山路,垒石拓宽路面。沂河两岸巨石垫高,用来抗水抗冲。重建土门大桥、朱阿大桥、池埠桥、黄崖大桥、水磨头桥。突击建厂房,包括二车间、三车间、四车间、总装车间、木工房、机修科、工具科、金属材料库、水磨头车间、托儿所,医院等,锅炉房直立大烟筒30米高,由省指定专业建筑公司完成。

厂党委书记宋协贵和厂长王耕田,全天跟班在车间,两个人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车间看到的是设备在逐台安装,耳朵还听着广播大喇叭的播报,从淄博火车站运载的生产设备排队卸载,几百台设备牵着他们的心,全厂人员三班倒昼夜不停,安装的、试车的都在紧锣密鼓、分秒必争!许多人都是几天几夜吃住在车间,王厂长感动地用自己的钱买了几条大前门香烟犒劳大家。厂部广播室的大喇叭不断播报着从山外运来的各种设备,政治部的信息播报分担了厂长的压力,起到了调度作用,汽车拥挤、人头攒动、人喊车鸣、杂音交响,大喇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进入7月份,中层干部调入厂已近尾声。各路工程技术人员陆续前来报到,特别是从重庆“296”厂对口支援我厂的专业技术骨干约50人,已启程赴鲁,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举家全迁,实属不易!为了三线建设,为了帮助我们,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拖家带口,把军工二代都带来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尊贵的客人!厂领导动情地说:“这些专业技工是我们的宝贝!是我们的天!他们掌握造枪的技术,教会我们学习!”

他们是天一般的存在!这比喻太到位了!天来到了山东,那咱们也就学会了造枪,这可不是一般的枪,而是先进的半自动步枪!

天来了!可宿舍还在建设中。这咋办?关键时刻,政治部的同志们挺身而出,这部分人包罗万象,是厂部各科室的成员,有财务科、技术科、供销科、行政科、基建科、保卫科、打字室、组织科、人事科、检验科等,众人拾柴火焰高,王宗君主仼提议:“咱们睡大棚,把各自的农舍让给来自重庆的军工客人。我们应该践行吃苦在前的誓言。参加三线建设前就信心满满,今天能够兑现我们自己的承诺,无尚光荣!”沂源县的县长抬来一顶黄色的帆布大棚,在一片玉米地里支起大棚,玉米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玉米秸,上面又铺了一层茅草,再上面是一張凉席,30多人就铺上褥子,男女通铺,合衣而睡。晚上总有供销科的同志给大家表演健美操,活跃大家的心情,大家戏称这个大棚就是延安的小窑洞。

上图:王宗君,1947年参军,1948年入党。先后参加胶东保卫战,兖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解放福州战役,解放厦门战役,1954年,毕业解放军防化兵学院,任26军77师防化连连长。1964年,转业至青岛化工厂,任保卫科长。1965年5月,调三线军工国营“976”厂工作,任宣传科长,支部书记,厂工会主席。

我是1965年7月15日,毕业于山东省水利厅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当时我校有26名同学(车工,钳工,电工)被分配到我们厂,因没有住房,只有我、胡延东和三名女同学先行来厂,报道的当天,人事科王梅香大姐给我们办理入厂登记手续,我和胡延东被分配到检验科计量室,那三名女同学被分配到检验科理化室。同时王大姐告诉我和胡延东,房子没有只能睡大棚。她把我们领到大棚内,顺便把行李和地铺对号入住。王大姐告诉我们,这两个铺是南麻县长来参加劳动,和他的秘书睡过的铺。当天晚上,我们就觉得,这男女大通铺怪别扭,一直看别人是如何睡的,我们再模仿。王梅香大姐和我们挨着,她就催促我们,别不好意思,就这样合衣而睡。第一个晚上,我和胡延东一直等大家都睡了,俺俩才悄悄躺下,但一宿没睡好,似睡非睡、似醒非醒。难忘的大通铺,这是人生的第一次!

这个露天大棚,我们一直在这里睡了五个月,到11月份,天渐冷了,大家才撤离。

“千人洞”车间是半自动步枪枪管、机匣以及机匣盖等零部件的主要生产车间,生产三班倒,上,下山军工人特别多,但路窄且不平坦,时常扭脚伤人,特别是上夜班,走路不太安全。建厂指挥部决定加宽路面,彻底整修,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检验科,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检验科当时的支部书记张泰和、科长孙卿一立即召开全科大会,组织力量,突击完成。张泰和是从重庆“296”厂调来的老革命,孙卿一是1965年从济南调入我厂任检验科长。他俩先到“千人洞”山下实地考察,绘图做了整修计划,并分配材料组——把身高力大的孙榜廷、孙树林、张培栋、王瑞明、刘永诰等人组成材料组,在沂河摸石头,捞石头,手抱、肩扛、双人抬,供料给瓦工组使用。第二组是瓦工组,精挑细选有瓦工技术的馬际信、宫春海、于化跃、王贵法等按照简单的草图垒石砌砖,阶梯式递增并泥沙钳封。第三组是和泥组,由刘青年负责,组织洪茂本、李福元、牟师傅,崔修长等7人搅拌水泥沙。第四组是供水组,由胡延东负责,俺俩从沂河往山上抬水,还有四人抬水上山,名字记不清了。在张泰和、孙卿一两位领导的亲自指导下,仼务提前10天完成。大家也收获了从陌生到相识、从来自五湖四海到共聚沂蒙山下的友谊!我们把“千人洞”路定名为“检验之路”。2018年,我们在千人洞山下,召开纪念于世安英雄事迹报告会,我们把检验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导游员,这个导游是黄崖村的二代,她也深受感动。在我们三线人的心里,三线情结永存!这也是三线人心中永恒的青春之歌!

孙卿一1965年7月,从济南调国营976厂,先后担任车间主任,检验科长,技术科长,研究所所长,1980年任分管技术付厂长,同年调9363厂,任党委书记兼厂长。

1965年10月份某日,沂源县委秘书通知我们厂政治部王宗君主任,邀请我们厂去南麻剧院,参加沂源县的一次庆典活动,特邀我们带节目参加汇演,具体庆典内容己记不清了。我们刚建厂,起步也就几个月,刚刚几百人,更谈不上工厂的文艺资源。从全局考虑,王主任还是决定应该参加。经请示厂领导同意后,就让张学明技术员学部队文艺兵的形式,创作几个小节目,如诗歌、相声、三句半等,并同时在各车间搜集节目。几天后,张学明老师还真创编了诗朗诵、相声、三句半、以及小合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四个节目不大,但有通行证,有了这些节目,就可以动身去南麻参加庆典了。那天下午,报名参加的有近20人,如張学明老师、张荣起、我、胡延东、馬恩成、臧公旗等,我们乘厂大卡车,半个小时就到了南麻,当看到那个剧院时,大家就傻眼了,所谓的演出大厅,也就是一间简易的大厅,砖和坯砌墙,最大的特色是屋顶呈尖型,上面全是麦草等,远看像一个大草帽牢牢地扣在上面,据守门人介绍,这大厅两用,白天集市时是说书人主场,说《三侠五义》类古典弹评,晚上就是评剧团的主场。评剧在沂源农村,包括沂蒙全境,已延续了近百年,这个剧种在农村很活跃,深受老百姓喜欢。演出开场白,县领导介绍了胶东军区部队解放南麻时何万祥的英雄事迹,战斗惨烈,解放军一共牺牲了十多名英烈,为此修建了何万祥烈士陵园。评剧团准备了好多节目,我们带去的小节目,直接没用上,压轴节目是《六月血窦娥冤》。

1965年的10月份某日,临沂专区召开体育运动会,专区行署领导就向刚刚在沂蒙大地立足的三线军工厂发出邀请函,请我们厂参加。盛情难却,党委书记宋协贵就亲自点将,亲带省水利厅技工学校的鲍桂芳、昃宗兰代表我厂参赛,他了解她们俩人,她俩是淄博市乒乓球女子单打的冠,亚军。宋书记还亲点青岛市乒乓球名将姚家驹随行参赛。篮球队由于刚建厂,缺兵少将组队困难,只能观摩捧场。比赛一切如愿,乒乓球女子单打冠,亚军,由鲍桂芳和昃宗兰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由姚家驹夺冠!赛后,宋书记风趣幽默地说:“在沂蒙山区,976还是一个小娃娃,需要经风雨见世面,才能不断成长,让沂蒙人民逐步认识这个金娃娃!“

1965年11月,沂蒙山区的寒冷来得特别早!我们睡大棚的30多人,日渐稀少,况地下潮湿越来越重,铺在玉米秸上的褥子湿湿的。行政科的王振家科长也很无奈,几个月来,他们科的人走遍了各乡村的大街小港,从刚开始的排查到后来的修缮,一班人累得东倒西歪!从“柴房”到“牛棚”、“羊圈”,干插缝的墙用白灰来堵,费工、费时、量大人乏,几个人抬着个桶,满街转,仍旧难随人意!1966年春节,我们到雷大体家作客,他对象王德秀是与我们一个班组的战友,他住的房子就是牛棚改造过的,干插缝的“缝漏”太多了,从屋内向外看满墙透明,且窗户纸没贴,大股寒风肆虐,确实惊到我们了,大家对他两口子甚是佩服!而且他们一岁的孩子也抗冻。当时,我们的感觉是,南方人比我们北方人能吃苦!触情生景,不服不行!我们没有理由不向他们学习。他们的思想更超前,会生活,更泼辣。满屋子看去,在横梁上,挂了整个猪的一半,完整的半匹猪肉,节日喜庆现吃现割! 用他们的话说,这才叫过春节!

青岛姑娘王玉美,调来的时候天已经很冷了,宿舍依旧非常紧張,她们几个人被安排在黄崖村一农舍,当他们带着行李去住的时候,却被吓怕了。原来屋内停放着一口棺材。见到棺材,姑娘们头皮发麻。后经村民解释,大家才明白,这是老百姓俗称的“寿材”,是村民为老人后事备用的!王玉美等人这时想睡大棚,却也没有了!入冬后,大批工人相继调入,住房更是紧張。产品试制生产也迫在眉睫,许多人吃住都在车间,很少回宿舍睡觉,这给大家搭铺、夹铺创造了条件,就是挤着睡、凑合着睡、倒替着睡。大批工人调入带来了契机,房建速度在加快,住房紧张也得到了缓解!

我和胡延东被按排到了靶场暂住,入住的当天,瓦工师傅还在抹腻子,到了晚上睡觉时才完工。第二天醒来,眉毛是白的,被子上结了一层霜粒。沂蒙深山的寒冷,让省委领导一直心中挂牵,就紧急调拨一批棉花,每人五斤,让大家制作棉被保暖,同时又调拨一批微山湖苇席,当作褥子保暖!后来杨国夫司令员来给我们作报告后,才知道,苇席和棉花都是战备物资。

进入12月份,正是地瓜收获的季节,厂党委决定,对厂周边的各乡村生产大队的农民,开展一次工农食粮兑换的活动,就是我们用细粮兑换农民兄弟的粗粮,用白面换地瓜。刚开始,是党员干部率先带头,但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全厂军工的支持,每人从原来的兑换指标2斤提升到3斤,南方籍的军工也积极倡导用大米兑换地瓜,人人献爱心,工农情义深。5000斤细粮向黄崖村、朱阿村、池埠村、土门村、水磨头村传递了我们三线军工人对农民兄弟的热情和爱心!

冬季来临,农村的农活,大多都歇活了,老婆孩子热坑头就是对乡村农民在冬季闲来无事的缩写。由于各村都有军工人借住在农舍,相互关系也就密切了,农民兄弟和农民的孩子,向工人大哥请教的事,也就多了起来。较为普遍的就是文化交流和学业上的请教,厂政治部和各乡村都有一定阶段的“互助联谊会”,各村书记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冬季不能无所事事,普及提高文化补习,是农村儿童和家长的最大选项。提案带到会上,大家已经有了相同的共识和诉求,王宗君主任审时度势,立即请示厂党委,得到了支持,发扬革命传承,普及文化学习。有利的条件是入厂的青年人增多了,有济南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有省劳动局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有青岛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有省水利厅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德州市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五个学校的毕业生,人才济济,时逢天时、地利、人和,由各车间团支部主导的文化辅导这项活动恰到好处,故政治部因势利导,大力宣传,推动各团支部与黄崖村,朱阿村,池埠村,土门村,水磨头村合作开办夜校学习。广播室大喇叭天天播报夜校新闻,他们的辅导教材和学习课本,都是由一车间团支部王经福,张长禄,刘同翠出资捐助。每天晚上,他们结伴而行,打着手电,爬山涉水,往返在山村的小路上。这项活动上了沂蒙新闻的头条,并一直延续到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516通知下达后,才终止。

国庆节,举国欢庆。我们三线军工人,欢聚在沂蒙山下,沂水河旁,敲锣打鼓,欢庆这个伟大的节日!我们欢庆游行的队伍,在厂政治部门前集合,欢天喜地游行至土门公社,把喜庆带给沂河两岸的乡镇村民,再从土门公社游行至馬場(五里路程),馬場是单身宿舍区,大家随队跟进,再途经朱阿村,池埠村,黄崖村,人群越聚越多。远离城市,军工人给沂蒙人民带来了节日的喜庆!万象更新,新人新气氛!三线军工新时尚!三线人带来的变化,在影响着沂蒙老区的变化,推动了沂蒙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在进步!

上图:欢庆国庆

2025年9月30日

作者简介:张道印,1965年7月15日,毕业于山东省水利厅技工学校,同期,被分配到国营“976”三线军工厂。在检验科计量室工作。1978年8月,调入山东三星化工集团公司,计划处统计师。系山东省统计学会会员,兼职记者。有14篇获奖论文,入选山东省统计科学优秀论文集。有8篇获奖论文,入选中国化工部统计科学优秀论文集。文学创作,多首诗歌入选《北方诗刋》,《三峡诗报》,《当代诗人诗选》。系中国化工学会会员。

来源:潇洒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