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文字里满是乡情、亲情与山水情,更用文学力量带动家乡发展——这样的‘不老松’,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10月28日,在咸宁市咸安区文体中心举行的“文学照亮人生——刘明恒文学道路”座谈会上,作家陈大银的动情发言,引发近40名省、市、区文学界代表的共鸣。这场由咸
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31日电 (胡剑芳)“他的文字里满是乡情、亲情与山水情,更用文学力量带动家乡发展——这样的‘不老松’,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10月28日,在咸宁市咸安区文体中心举行的“文学照亮人生——刘明恒文学道路”座谈会上,作家陈大银的动情发言,引发近40名省、市、区文学界代表的共鸣。这场由咸安区文联主办、区作协与市小说学会承办的座谈会,不仅是对咸宁文坛标志性人物刘明恒60年创作生涯的梳理,更成为一场传承“扎根生活、人民至上”创作理念的精神交流会。
今年80岁的刘明恒,是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人,65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如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自20岁踏上文学之路,60年来他笔耕不辍,始终以乡土为根、以人民为镜,累计出版《山道弯弯》《吴县长和他的夫人》《桂花嫂》《土地》等著作24部——涵盖4本诗集、4本散文集、4本小说集、2部长篇小说、7本人物传记,还创作了多部报告文学、电影剧本与广播剧本。在他的作品里,咸宁的生态山水跃然纸上,乡村的鲜活人物呼之欲出:既有改革浪潮中的时代印记,也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更有对美好生活的热忱向往。因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作活力,刘明恒被文坛同仁亲切称为咸宁文学界的“不老松”“常青树”,成为当地文学创作的“活标杆”。
座谈会上,多位作家分享了刘明恒对后辈的帮扶故事,字里行间满是敬意。“我和《香城都市报》原总编辑李建文,都是牵着刘老的衣襟走上文学道路的。”曾获冰心散文奖的咸宁作家陈敬黎坦言,从创作初心到写作技巧,刘明恒始终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市作协女作家樊芳则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纪念”:“我至今收藏着刘老帮我修改的一篇小说初稿,整整八页纸,每一处修改都标注得细致入微。”她回忆,无论自己在小说谋篇布局还是人物刻画上遇到难题,只要开口请教,刘明恒总会放下手头事,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作家周益民则从创作维度评价:“刘老的诗歌紧扣现实与乡土,在语言、意象、情感、结构四个维度形成了鲜明特质——既扎根山乡生活本真,又饱含时代思考,接地气、有意境,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时空共鸣。”
除了文学创作与后辈帮扶,刘明恒用文字助力家乡发展的故事,更让在场者感动。陈大银介绍:“刘老自费2000元制作水车,还自费出版《古村神韵——大汉皇族村刘家桥巡礼》,用文字挖掘刘家桥的历史文化底蕴,最终带动这个古村成为旅游景点,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文化赋能的红利。”这份“以文兴乡”的情怀,正是刘明恒创作理念的生动体现。他始终认为,文学不仅要记录生活,更要服务生活;不仅要传递情感,更要助力发展。而这,也成为座谈会上文学界同仁的共识:“刘老的文学道路,为我们树立了‘扎根生活、人民至上’的榜样,对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刘明恒是咸安文坛的灯塔,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更是引领咸安文学力量的一股清流。”咸安区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为作家们搭建交流平台、做好服务保障、加强队伍建设,鼓励更多创作者以刘明恒为榜样,传承“敢于战胜困难、深耕现实土壤”的创作精神,锤炼“真诚深刻、知行合一”的写作品格,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为咸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文学力量。座谈会最后,80岁的刘明恒仍谦逊表示:“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写家乡的山山水水,写身边的烟火人间,用文字陪伴更多人。”这份对文学的赤诚,也让在场每一位创作者更加坚定:文学的力量,永远在扎根大地、传递温暖的路上生生不息。(完)
来源:中新湖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