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3号傍晚,浦东文旅局甩出一条消息:500万,专款,只干一件事——让年轻人继续把故事讲下去。
“老爷子一走,川沙的晚上忽然静了两秒。
”
11月3号傍晚,浦东文旅局甩出一条消息:500万,专款,只干一件事——让年轻人继续把故事讲下去。
朋友圈瞬间被刷屏,有人回“终于等到”,也有人懵“夏友梅是谁?
”——别急,往下翻,干货全在。
先说最实在的,钱怎么花。
“夏友梅民间故事传承基金”首批500万,不搞仪式、不请明星,全部砸在“人”身上:
① 每年掏30万办“夏友梅杯”长三角青少年故事大赛,冠军直接签群艺馆三年合约,真·带薪讲故事;
② 给18—30岁想干这行的年轻人每月发3000生活补贴,唯一条件:一年完成100场社区演出,观众打分低于4星就停发,简单粗暴;
③ 建“云上故事馆”,127个老爷子亲述的4K影像全上传,15个抗倭段子连本地老人都没听过,手机点一下就能听浦东老口音,免费,不限速。
再聊传承梯队,名单刚更新。
大弟子张明华正式接过“市级传承人”小铜牌,团队一口气拉到12人,平均年龄38岁,最小学员03年,上海海事大学播音系,来面试那天背着快板就进了,现场把《三林塘火龙》讲成Rap,老爷子们听完沉默三秒,集体鼓掌——传统不排斥潮,怕的是没人接。
有人担心“故事能当饭吃?
”数据甩脸上:
川沙23支故事队,一年演400多场,国庆“故事周”12万人流,周边民宿涨价30%还订不到;老外也凑热闹,新场古镇的戏台子下,蓝眼睛举着手机录沪语,回头剪成vlog,播放量破百万。
别小看乡音,它就是流量密码。
学术圈也没闲着。
华东师大刚把《夏友梅口述史研究》写进985重点项目,8卷本全集2027年见,手稿、演出票根、甚至老爷子用过的蒲扇都扫描入库。
听说外研社已经在谈英文版,译名暂定《Pudong Stories: Against Pirates and Silence》,要是能在海外刷一波存在感,川沙故事就不是本地人的自嗨,而是中国文化的小名片。
最戳心的,是后台一条留言:
“小时候爷爷骑车带我穿过麦田,前面大榕树下围一圈人,中间就是夏友梅。
我听不懂浦东话,却记得他拍醒木那一下,像把星星拍进夜空。
现在爷爷走了,夏老也走了,还好故事还在,我可以放给孩子听。
”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柜,而是有人愿意在下班路上,拐进社区活动室,听20分钟老浦东的月亮有多圆。500万只是点火,真正让火不灭的,是屏幕前的你去点“播放”,或者哪天路过川沙,坐下来听一段,再笑着跟一句:“还有吗?
再讲一个。
”
来源:乐观的芒果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