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鼻咽癌晚期七年后,被iza-bren试验改变的人生|受试者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5:29 1

摘要:2025年10月19日,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华强教授公布了一项III期临床研究结果:针对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后线治疗,双抗ADC药物iza-bren(靶向EGFR×HER3)的客观缓解率(ORR)达54.6


iza-bren临床研究数据亮相ESMO,或将改写晚期鼻咽癌治疗格局

2025年10月19日,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华强教授公布了一项III期临床研究结果:针对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后线治疗,双抗ADC药物iza-bren(靶向EGFR×HER3)的客观缓解率(ORR)达54.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8.38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6%。

张力教授(左一)在媒体发布会现场展望iza-bren将令全球患者受益。(张力教授 / 图)

中肿的周华强在ESMO大会LBA环节作报告。(周华强 / 图)

这项由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张力教授团队牵头、覆盖全国55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同步发表于《柳叶刀》主刊,入选“最新突破性摘要(LBA)”。香港中文大学Anthony TC Chan教授在同期述评中指出:“这是全球首个针对鼻咽癌后线治疗的III期研究,ADC药物将成为未来治疗基石。”

七年前那场改变命运的诊断

2018年广州的湿热空气裹挟着不安,35岁的叶孜在凌晨三点突然惊醒。黑暗中,他摸到右侧颈部那个无痛的小硬块——像颗突然苏醒的种子。伴随头痛、耳鸣和擤鼻血丝的症状,网络搜索结果让他脊背发凉:“与鼻咽癌高度吻合”。

“检查得太细了”,看着医生开出的长串检查单,叶孜的心沉入谷底。七天后,确诊通知书如晴天霹雳:鼻咽癌ⅣB期。这种被称为“广东癌”的疾病,在华南地区年发病人数占全球半数,与湿热气候、咸腊饮食、EB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早期五年生存率超95%,但80%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

陷入治疗“空白区”的至暗时刻

2022年下半年,CT影像上那个熟悉的“幽灵”再次出现。经历两次转移治疗、十八期化疗后,叶孜的身体已不堪重负:“坐着不舒服,躺着也不行,完全没胃口,体重骤降十多斤”。当肿瘤第三次转移时,医生告知:“继续使用同类药物可能产生耐药性,免疫系统将遭受更大伤害。”

数百公里外的福建,萧朴也陷入同样困境。确诊时颈部淋巴结肿大如“两个脖子粗”,经历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轮番轰炸后,肿瘤仍逆流至眼部、腮腺。“整个脖子像长出蘑菇,鼓得快破皮”,这种体表肿瘤的视觉冲击,成为他每日的心理酷刑。

“晚期复发转移性患者的治疗非常有限”,周华强教授解释,“一线治疗失败后,缺乏标准方案,总体缓解率仅30%,中位PFS仅四个月,五年生存率不到20%。”这些患者被困在治疗“空白区”,前线武器耗尽,后线补给未至。

鼻咽癌早期症状容易与普通鼻炎、感冒混淆,导致延误治疗。(视觉中国/图)

临床试验:黑暗中的一束光

当所有治疗路径穷尽时,作为主治医师的张力教授告诉叶孜:加入iza-bren的III期临床试验。这种双抗ADC药物通过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精准定位,连接新型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形成“导航头-连接臂-战斗部”的精准制导系统。

“当时很纠结,查了大量资料”,叶孜回忆。这种能针对性杀死病灶细胞的药物,在病房里汇聚起特殊群体:边工作边治疗的同龄人、跟着电视练八段锦的七旬奶奶。随着好消息陆续传来,这个相互鼓励的群体看到了希望。

入组最多的福建省肿瘤医院鼻咽癌诊治中心的邱素芳教授指出:“传统化疗四到六期就难以坚持,而ADC药物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可通过定期抽血干预。”该药源自中国创新药企百利天恒的十年研发。2015年启动研发的iza-bren,在2023年ASCO大会上凭借早期数据引来同行关注,同年以84亿美元授权百时美施贵宝共同开发,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

从绝症到慢性病的认知革命

2025年9月,国家药监局将iza-bren纳入优先审评,适用于经PD-1/PD-L1单抗及至少两线化疗失败的复发性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这个消息让重返工作岗位的叶孜感慨:“当初的选择既正确又幸运,现在比十几年前多了很多选择。”

这种“扛住”的生存哲学,正在重塑临床管理。邱素芳教授表示:“我们会告诉晚期患者,要把它当作慢性病。”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的发展,早期鼻咽癌五年生存率有望超90%,甚至转变为可治愈的慢性疾病。

作为广谱ADC候选药物,iza-bren因EGFR和HER3在多种实体瘤中的高表达特性,正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领域开展四十余项临床试验,其中十项为III期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百利天恒研发负责人透露:“按海外临床进度,预计2029年海外上市,中国患者将提前三年受益。”

当科技之光照进这片被鼻咽癌阴影笼罩的华南土地上,那些曾被困住的晚期患者,终于窥见新生曙光。

(文中叶孜、萧朴为化名,冬蕾改写自南方周末《确诊晚期癌症七年后,被创新药改变的人生》)

来源:文旅游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