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抑郁恢复路上的人,也许昨天还能稳稳当当吃饭、出门晒晒太阳,今天就突然被一股莫名的乏力拽回床上;明明说情况在好转,却在某个深夜因为一点小事突然掉眼泪——这些忽上忽下的变化,总让人忍不住想: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是不是又要回到原点?
走在抑郁恢复路上的人,也许昨天还能稳稳当当吃饭、出门晒晒太阳,今天就突然被一股莫名的乏力拽回床上;明明说情况在好转,却在某个深夜因为一点小事突然掉眼泪——这些忽上忽下的变化,总让人忍不住想: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是不是又要回到原点?
其实,抑郁症的恢复从来不是一条直线。下面这7种情况,看似让人不安,实则是恢复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大家不必因此否定自己走过的路。
1、前一天还挺好,今天突然没力气
早上醒来盯着天花板发呆时,你可能会慌:“昨天还能笑着和朋友聊两句,今天连说话都觉得累,是不是更严重了?”
这种忽高忽低的状态,在恢复阶段太常见了。人的神经调节系统在恢复期偶尔卡顿很正常。恢复期的情绪波动,其实是大脑在重新建立平衡的表现,过程中难免出现信号传递的“时好时坏”。
你要做的,是把这种波动当成“正常现象”记下来,而不是急着给它贴上“退步”的标签。
2、突然对以前喜欢的事没兴趣了
有人会发现,以前追的剧、爱听的歌,现在打开了也觉得索然无味,忍不住想:“我是不是再也找不回快乐的能力了?”
抑郁时,我们可能会用某些习惯强行让自己“看起来正常”,比如强迫自己追剧、社交。当状态慢慢好转,大脑会开始分辨:“哪些是真的能让我舒服的,哪些是假装出来的?”这个过程中,暂时对一切都提不起劲,反而是在为“真正的喜欢”腾出空间。
说不定过段时间,某个阳光好的午后,你会突然想泡杯茶看看书——那时候的喜欢,会比以前更真实。
3、能睡着觉了,却总在凌晨醒
很多人会因为“好不容易能睡够8小时,却总在凌晨4点准时睁眼”而焦虑。其实,睡眠的恢复往往比情绪更早起步。
人的睡眠有自己的生物钟,抑郁时这个钟被拨乱了。当状态好转,生物钟会尝试回到正轨,但调节过程中可能出现“提前苏醒”“多梦”等情况。
试着在醒来后可以翻个身听听窗外的声音,或者轻轻舒展手臂——给身体一点时间,它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4、想做事却动不起来,怀疑自己没进步
“心里知道该收拾房间、该回复消息,但身体怎么都不动。”这种“想做却做不到”的无力感,很容易让人陷入自我怀疑。
这是因为,情绪的缓和与行动力的恢复并不同步。超过六成的人在恢复期会经历“情绪好转但动力滞后”的阶段,这是大脑里负责“启动行动”的区域,需要比负责“感受情绪”的区域花更长时间调整。
5、独处时还好,人多了就烦躁
“和家人聊天突然觉得胸口发闷,想立刻躲进房间。”这种在社交场合的莫名烦躁,常常让人自责“是不是太不合群了”。
恢复期的社交强行撑着只会累。大脑在调节的过程中,需要更多能量处理内部感受,这时再接收外界的声音、表情、对话,就像同时打开十几个网页,难免会“卡壳”。
累了就说句“我去喝杯水”透透气,照顾自己的感受,比硬撑着更重要。
6、想起过去的事突然想哭
“看到以前的日记,突然蹲在地上哭了很久,难道那些痛苦还没过去?”这种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很容易让人觉得“白恢复了”。
其实,能哭出来反而是好信号。抑郁时,我们的情绪常常麻木多于痛苦。哭泣不是没放下,而是身体在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过去的经历。
哭完了擦把脸,你会发现心里好像轻松了一点点。
7、担心“会不会复发”,越想越焦虑
“现在状态好了,可万一哪天又掉下去怎么办?”
几乎每个走在恢复路上的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就像淋过雨的人会记得带伞,经历过抑郁的人,自然会更在意“天气变化”。
试着把这种担忧当成“朋友”而不是“敌人”。它在提醒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呀。”与其被“会不会复发”困住,不如专注当下能做的小事:今天好好吃饭了吗?出门晒过太阳吗?累了有没有停下来休息?把日子过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片段,担忧就没那么多空间了。
来源:中医范军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