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西南州安龙县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从“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入手,整合资金、项目、土地、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促进产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黔西南州安龙县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从“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入手,整合资金、项目、土地、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促进产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安龙融媒主播 辛佳莉
眼下,正值秋冬种大忙时节。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菜心种植基地显得格外热闹,工人们正抢抓时节,忙着种植迟菜心、尖叶菜心、白心等菜心品种,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菜心种植基地位于安龙县德卧镇白水河村八光海子坝区。近年来,基地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环境优势,采取合理轮作、边种边收的种植方式,确保种收无缝衔接、产销畅通。目前,基地已种植各种高端菜心1500亩。
“菜心预计在11月上旬开始采收,基地现在种植有迟菜心、增城迟菜心、白心、霸王苔等优质品种。”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剑介绍。
安龙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菜心茎杆粗壮、颜色深绿色、油润光亮,在全国菜心中具有鲜明特色。并且安龙菜心9月至次年4月生产的品质为最好,相应的上市期可有效错开全国主产区上市时间。
“公司的宗旨是‘以品质留住消费者、以颜值吸引消费者’,在种植之前,我们首先对工人、管理者、管理团队进行培训,确保菜心的品质和颜值。” 杨剑说道。
韭菜具有一年种多年收、每年采收多次等优势,见效快、收益高。在德卧镇坡告村韭菜种植基地,一垄垄韭菜翠绿欲滴、鲜嫩壮硕,智能化喷灌系统正高效运转。韭菜种植大户田仁春介绍,喷灌采用雾状水均匀喷洒,不仅避免了传统灌溉导致的干湿不均问题,还确保了灌溉的及时性。
“安装了这个智能化喷灌确实好得多,喷水的开关都在手机上控制,想回家就回家去,不用来地里守着都可以,真的是很省力。”田仁春说道。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优。如今,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德卧镇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菜心、韭菜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单品。目前,全镇已种植菜心2500亩,韭菜5000亩,鲜食玉米3000亩,生姜1500亩,“蔬菜小镇”已初具规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德卧镇将认真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继续打造好‘蔬菜小镇’,我们将从蔬菜‘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入手,采取‘党建引领+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品牌打造等一系列措施,推动蔬菜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助力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德卧镇党委书记黄廷锋说道。
这里是栖凤街道坡脚村水产养殖基地,清澈的河水注入鱼塘,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上下翻腾,波光粼粼间映照着“好水养好鱼”的生态图景。
生态渔业是安龙县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约0.6万亩,主要依托流水池塘、山塘水库、工厂设施等,养殖中华鲟、鲈鱼等名特优鱼类,经济效益凸显。2025年,全县预计水产品总产量达2620吨。
栖凤街道坡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蒙德飞说:“主要销往越南,现在,都在和越南的收购商进行协商收购。”
随着市场不断拓展,安龙县将立足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多措并举,让生态渔业“游”出富民新路。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安龙县共实施项目5个、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新建养殖设施50余亩,配备智能化水质检测、投饵等系统5套,极大提升了特色渔业养殖设施设备水平。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利用全县11个山塘水库,近4000余亩非饮用水资源。目前,已引进5家企业入驻,所养殖的中华鲟、鲈鱼等名特优鱼类,累计出口越南、老挝鲟鱼达160余吨。三是强化技术服务。重点从品种选择,用料选用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提升现有养殖主体产品质量,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提升。”安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德喜说道。
“十四五”期间,安龙县按照“一稳一主六特”的“116”产业布局,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持续抓好食用菌主业,大力发展烤烟、蔬菜、精品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养殖特色产业。对比以往,不仅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逐步被机械化取代,农业产业也由“小、散、弱”向“特、精、优”快速转变。
“这五年来,设施农业这一块推进速度很快,从水肥、育苗、管理、飞防进行了改造。比如,以前育苗用人工喷水,现在用移动喷灌机;以前打药都是人工打,现在都用无人机进行防治。实行了品牌化战略,结合大湾区市民需求,打造高端品种,以前品种比较单一,就是尖叶菜心,这几年通过科研部门的协作,逐渐引进了霸王苔、增城迟菜心等高端品种。”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剑说道。
来源:动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