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漫享阅读”栏目发布“BNU书香大使”在阅读旅程中的所思所感。希望“BNU书香大使”的阅读热忱能蔓延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BNUer都能在阅读中收获丰盈的人生体验,塑造独立而温润的思想,构筑多彩的精神世界。
挑选一本好书,在阅读的时光中寻求一片宁静。让心在文字间安放,让灵魂在纸页的呼吸中舒展。
“漫享阅读”栏目发布“BNU书香大使”在阅读旅程中的所思所感。希望“BNU书香大使”的阅读热忱能蔓延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BNUer都能在阅读中收获丰盈的人生体验,塑造独立而温润的思想,构筑多彩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跟随“BNU书香大使”华潇共同走进作家简媜的文字世界。
BNU书香大使
华潇,第三届“BNU书香大使”,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文理学院2022级物理学优师计划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
阅读主张: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简媜,1961年出生,原名简敏媜,台湾宜兰县人,当代华语散文界重要作家。她出身农家,13岁丧父,15岁赴台北求学,孤独中以阅读与写作慰藉心灵。1979年考入台湾大学哲学系,后转至中文系,大学期间完成首部散文集《水问》,崭露创作锋芒。历任《联合文学》主编、出版公司编辑总监等职,现专事写作。
简媜的创作风格兼具古典诗意与现代锋芒:早期以少女心事、原乡情怀为核心,如《水问》用细腻笔触捕捉青春悸动;后期题材拓展至社会观察、教育养老等现实议题,《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便是代表。语言上,她善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又融入小说化叙事与戏剧张力,《四月裂帛》等名篇将散文的抒情性与叙事性推向融合新境。代表作《女儿红》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只缘身在此山中》则以禅意哲思诠释人生。她曾获梁实秋散文奖、国家文艺奖等多项荣誉,是“台湾文学经典”中最年轻的入选者,2017年被评为“青年最爱作家”,其作品以独有的刚柔并济之美,成为华语散文的重要标杆。
诗:在语言的针尖上起舞
简媜的文字,是一首不用分行却自带韵律的现代诗。
“那些我们以为永不会干涸的泪水,最后都成了晒在风中的盐粒。”
——《水问》
这段看似轻描淡写的独白,藏着青春祭坛的隐喻。简媜用“盐粒”将眼泪凝固为时光的结晶。她写大学时光的懵懂与莽撞,不渲染激烈冲突,而像用狼毫细笔勾画青瓷开片:自习室窗棂间的夕照、图书馆旧书页渗出的樟脑味、球场上少年跃起时衣角掀起的风痕……细微处皆是刀刃,剖开青春的光泽与脆性。
她的笔名“简媜”二字已暗示其美学追求:至简至真(简),温润如玉(媜)。这份纯净并非避世的桃花源,而是以洗练文字为棱镜,折射生存的复杂光谱。
“那时我们不懂,有些门从里面反锁后,钥匙就会被时间吞掉。”
——《水问》
这句话看似平实,却是简媜对青春、选择、失去与时间本质的一次深刻叩问与诗意总结。它告诉我们:有些选择一旦做出,其后果是生命自身逻辑与时间合力塑造的永恒印痕,再无法如橡皮擦般抹去。
它也蕴含着一种清醒而略带忧伤的成长智慧:接受“反锁”带来的永久性关闭,理解并包容“那时不懂”的自己,珍惜当下尚能握住钥匙的门扉,或许是应对这种生命必然性的唯一方式。
这句充满张力的短句,将青春的天真、选择的重量、时间的残酷以及回望的怅然融为一体,既是青春的挽歌,也是生命进程的清醒注脚。
《水问》
作者:简媜
索书号:I267 1438-2
馆藏地:主馆五层
出版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简媜以少女视角写下的《水问》,是一部关于青春与成长的散文合集。书中围绕校园生活、故乡记忆与初涉世事的感悟展开,文字如清泉般澄澈,既有对自然草木的细腻描摹,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懵懂思索。从春日海棠到夏夜流萤,从课堂点滴到挚友私语,字里行间满是青涩却真挚的生命体验,仿佛一封封写给青春的情书,让读者在光影流转中重温那段敏感又热烈的时光。
灵:与万物私语
简媜笔下的世界万物有灵,静默之物皆可对谈。
“深夜写稿时,墙角的三角梅突然将影子探向稿纸,枝叶的墨痕竟比我的字更有筋骨。”
——《私房书》
出身宜兰农家的简媜,自幼在祖母的菜园里学会辨认植物呼吸的节奏。她曾回忆童年:“看祖母为枯萎的茄子苗培土,仿佛听见泥土在安慰根系”(《水问·竹田纪事》)。这段经历埋下“物我交感”的种子。台北求学期间,她蜗居在五坪大的租屋,《私房书》记载了这段“与植物共生”的岁月:窗台野草是她困顿时唯一听众。
“探向”赋予植物以主动参与的灵性,“墨痕筋骨”将植物生长力转化为艺术创作隐喻——这是简媜“以肉身丈量自然”的独特诗学。枝叶的“筋骨”暗含双重批判:既针对文字创作中浮华无力的文风(简媜多次批评“堆砌辞藻的伪文学”),更指向现代人疏离自然的病症。在她看来,三角梅野蛮生长的力道,才是生命最本真的书写。
“祖父留下的搪瓷杯沿有道陈年裂纹,每当我注入热茶,便听见杯壁轻轻发出‘咝——’的叹息,仿佛那段他错过的时光正从缺口处弥散。”
——《下午茶》
祖父是前清秀才,擅茶道却终身困守乡间。简媜在《水问》中痛陈:“他教我用茶筅拂去浮沫的手势,像在拂去此生未赴京应试的遗憾”。这只行军搪瓷杯是他垦荒时唯一茶具,杯沿裂缝源于简媜七岁失手摔落。移民美国后,她携带此杯跨越太平洋,成为联结故土的图腾。
热茶触裂痕的物理反应“咝——”声,被升华为“时光弥散”的叹息。简媜在此建立家族记忆的声学档案:裂缝是祖父命运的声带,水汽是时间魂魄的具象化。以器物残缺承载历史遗憾(“错过的时光”),杯壁裂缝成为代际创伤的可见载体。这与简媜的离散体验深刻契合——移民后她发现:“乡愁是寄居在器物裂纹里的寄居蟹”(《旧情复燃》)。
《下午茶》
作者:简媜
索书号:I267 bzh2992
馆藏地:总馆C301(珠海校区)
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
《下午茶》聚焦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美好,是简媜对平凡日子的诗意礼赞。书中围绕饮食、器物、四季流转展开,从一杯茶的温度到一块糕点的香气,从旧物的纹路到街头的烟火,她以细腻的观察将寻常生活谱写成诗。文字温润如午后阳光,既有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解读,也有对生活美学的独特感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品味出平淡日子里的回甘,学会在琐碎中找寻生活的诗意与庄重。
哲:于烟火中打坐
简媜的哲思从不悬浮于形而上,而是从生活的油渍里熬出澄明。
“便利商店关东煮的热气模糊了玻璃,我在水雾上画笑脸,突然明白成年人连悲伤都要自热即食。”
——《私房书》
这句话写的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个现代生活场景:深夜便利店,关东煮的热气把玻璃窗蒙住了。简媜用手指在雾蒙蒙的玻璃上画了个笑脸,就这个小小的、随手而为的动作,却让她一下子看清了成年人的一种无奈。所谓的“自热即食”,就是像便利店里的方便食品那样,快速加热,迅速解决——连悲伤这种情绪,成年人仿佛都要这样处理。你不能沉溺其中太久,得赶紧收拾心情,面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这短短一句,把现代都市人被时间推着走、连感受情绪都像被“快餐化”了的困境刻画得特别到位,一下便能戳中人心。
“修补摔裂的陶盆时,糯米浆渗进裂缝的样子,像极了时光在帮伤口打补丁。”
——《私房书》
简媜这句话写了一个生活中再小不过的动作——修补一个摔裂的陶盆。她没有用什么大词玄理,就是用实实在在的细节“糯米浆渗进裂缝”这个微小的过程,一下子说透了生活中关于伤口和治愈的道理。她把那慢慢渗入裂缝的糯米浆,比作是“时光在帮伤口打补丁”,这个比喻真是既平凡又戳心。它点破了好几层意思:一是伤口不可能完好如初地被抹掉,就像陶盆的裂痕永远存在;想要修补,需要粘合剂,而时光就是这粘合剂。二是时光对伤口的“修补”,就像糯米浆慢慢渗入裂缝一样,不是一瞬间的魔法,而是一点一滴、缓慢渗透的过程,是持续的、微小的累积。我们人经历伤痛的疗愈,不也经常是这样吗?急不来,也快不了。三是这种“修补”有其限度——打个补丁而已,裂痕本身仍在。一个简单的陶盆修补的画面,被简媜点染出这么丰富的人生况味:接受伤痕存在的必然,理解愈合需要缓慢投入的时间,承认修复的局限并最终选择带着伤痕继续生活。
《私房书》
作者:简媜
馆藏地:主馆五层
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
《私房书》是简媜更为私密的心灵独白,收录了她对自我、爱情与人生的深度思考。不同于《水问》的青涩,此书文字更为锐利且富有哲思,既有对爱情中甜蜜与疼痛的坦诚记录,也有对女性身份与独立意识的探索。从恋人的眼眸到独处的深夜,从都市喧嚣到内心宁静,她以手术刀般的笔触剖开情感肌理,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爱与痛的边缘不断觉醒的过程,堪称一部私人化的生命启示录。
雅:用伤口盛装月光
简媜直面人生的粗粝,却让你看见疼痛里的光。
“她捡起菜叶的姿态,像皇后拾起滚落的珍珠。”
——《下午茶》
这句话写的是一位捡拾菜叶的人,可能是生活不易的老人或者贫苦者。这本来是件稀松平常,甚至带着点辛酸的事,但在简媜的笔下,却焕发出一种惊人的尊严和美。关键就在于那个朴实却极有分量的比喻——“像皇后拾起滚落的珍珠”。她没有用夸张的词藻美化捡菜叶这件事本身,而是准确地抓住那个瞬间的“姿态”本身,赋予它尊严感。真正的“雅”,不在于身份的高低和物品的贵贱,而在于面对生活时的态度。即使是弯腰拾取一片微不足道的菜叶,当人带着一份郑重和珍视时,其姿态所散发出的光彩,足以媲美最尊贵的皇后。这体现了简媜文字最核心的力量:在生活的粗砺与伤痕中,精准地捕捉住人性中那些不容忽视的、闪耀着尊严光芒的瞬间。
“夜奶时分,婴儿睫毛上悬着的泪珠,突然像仙草叶尖托住的朝露。”
——《红婴仔》
这句话捕捉了一个母亲深夜里再寻常不过的片段:给孩子喂夜奶时,婴儿脸颊上还挂着泪珠。这场景本身可能伴随着疲惫和困倦,是许多母亲熟悉甚至有些狼狈的日常。但简媜的笔触赋予了它出人意料的“雅”——一种从平凡甚至琐碎中淬炼出的诗意光辉。
她把婴儿睫毛上的泪珠,比作“仙草叶尖托住的朝露”。这个比喻用得极其精妙且平实。首先,“仙草”和“朝露”都是自然界中纯净、灵秀的意象,本身就带着一种清新的美感,仿佛凝聚了清晨的精华和天地间的清气。用它们来比喻婴儿的泪珠,瞬间将眼前的画面从狭小的卧室提升到了广阔自然、充满生机的意境中。
《红婴仔》
作者:简媜
馆藏地:主馆五层
出版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红婴仔》是简媜成为母亲后创作的散文合集,以温柔笔触记录了新生儿诞生后的家庭生活。书中围绕育儿日常、亲子互动与生命传承展开,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深夜哺乳的疲惫,从初为父母的手忙脚乱到见证孩子成长的欣喜,文字里满是琐碎却温暖的细节。她以母亲的视角捕捉生命最初的模样,既展现了养育的辛劳,更传递出血脉相连的深沉爱意,让读者在平凡的亲子时光中感受到生命延续的厚重与美好。
当我们合上简媜的书页,那些盐粒般结晶的泪水、陶盆裂缝里的糯米浆、在雾气玻璃上消逝的笑脸,早已悄然渗入生命的肌理。她教会我们的从不是逃避现实的文学幻术,而是如何在便利店关东煮的蒸汽中,在婴儿悬垂的泪珠里,在拾捡菜叶的弯腰瞬间,辨认出生存本身的神性微光。这位在五坪租屋里与三角梅对话的女子,用半生书写印证着:真正的优雅,是在认清生命粗粝本质后,依然选择用糯米浆修补每一道裂缝;最高贵的尊严,是让拾荒者褶皱里的尘垢,都反射出皇后的冠冕之光。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