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下一轮县级机构改革,最有可能被合并的6个单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8 14:44 1

摘要:县一级的机构设置,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基层事务杂、人手紧、资源有限,每当治理里冒出“部门间协调不够顺畅”“群众办事多跑路”的堵点,机构的调整优化就会跟着来。

县一级的机构设置,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基层事务杂、人手紧、资源有限,每当治理里冒出“部门间协调不够顺畅”“群众办事多跑路”的堵点,机构的调整优化就会跟着来。

这些年,山西、青海、四川等多地县城已率先试点整合,从“人口小县”精简到职能归并,不少地方都尝到了“权责拢到一起”的便利。现在大家难免会琢磨:下一轮改革里,还有哪些单位最可能“合在一起”?

县城的街道本就不长,管理场景也集中,过去常出现“各管一摊”的尴尬:城管队员劝离占道摊贩时,看见破损的井盖,得专门打电话等住建局来人;住建局工作人员修路灯时,碰到商铺占了人行道,又得等城管到场。这种“各跑各的”不仅浪费人力,还容易因为衔接慢,让小问题拖成小麻烦。

这种整合早有地方落地,四川宁南县在2019年机构改革中,就将原城市管理局的职能并入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建局加挂城管局牌子,实现了执法与市政维护的统筹 。贵州务川县早年也曾将城管局与建设局合并组建住建局,后来虽因创建需求短暂分离,但实践证明,合并后“一次巡查管两头”的模式能显著减少基层跑腿成本。两部门合并后,新组建的“县城城管执法大队”会配综合巡查队——队员既懂执法流程,也能认出市政问题。比如在菜市场巡逻,劝走占道摊贩的同时,顺手就能记下破损的路面;查违规搭建时,还能一起看看周边的消防设施。这样一条街跑一趟,执法和维护的事都能顾上,基层不用再“来回传话、反复跑路”,衔接自然顺了。

县城的林业局,大多会在乡镇设个“林业站”,但自然资源局却集中在县城办公。老百姓要办“林地转用”“林木采伐”,得先跑乡镇林业站签字,再回县城自然资源局交材料;万一材料没带齐,还得在乡镇和县城之间折返。更麻烦的是,县城里的林地纠纷,多半和宅基地、耕地边界扯得上关系。

山东临沂市的县区早已破解这一难题,推进用林用地“一件事”联合审批,将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审批流程整合,实现“统一申请、一次踏勘、并联审核”,企业和群众申报材料减少44%,审批时限压缩近一半 。四川峨边县则直接将林业局纳入自然资源局统一领导和管理,把林地管理与土地规划、生态保护等职能捏合在一起,乡镇自然资源所就能直接办理林地相关业务,不用再“跨部门对接”。这种整合不仅让群众少跑腿,更解决了“树归林业管、地归资源管”的权责割裂问题,碰到边界纠纷时,同一部门内部就能统筹处理,办事的路子也顺了。

县区老百姓反映的事,大多是“邻里宅基地闹矛盾”“村里低保漏办了”“养老金没到账”这类民生小事。大家最关心的是“啥时候能解决”,根本不在乎该找哪个部门。过去信访局管接访、社工部管协调的模式,容易造成“诉求传递有延迟、问题解决缺跟进”。

2024年湖南怀化市推进机构改革时,就将市信访局局长调任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把12345热线连人带编划转至社工部,下辖县城也同步完成社工部组建,实现“接访窗口”与“统筹权限”直接对接 。不少县城跟进后发现,群众反映“养老金没到账”这类问题,工作人员当场就能联系乡镇网格员上门核实,直接协调人社部门处理,原本要拖两三天的事,现在当天就能有回应。这种整合打破了“传话筒”式的工作模式,让诉求从受理到解决的链条更顺畅。

县区党史办的业务,主要是整理本地党史、编党史资料,可干这些事情,离不开档案馆里存的原始档案。以前党史办要查一份老档案,得先写申请、等审核,流程繁琐还耽误时间;而档案馆的珍贵资料也常因缺乏研究,难以发挥实际价值。

这种“上下游”脱节的问题,在多地整合中得到解决。浙江、宁夏的部分县城早将党史办并入档案馆,让研究人员直接接触一手档案,整理出的党史成果还能通过档案馆的展览快速传播。抖音等平台的基层观察也显示,不少县城已将党史办、档案馆与图书馆整合,推进地方文化资源数字化,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让史料研究与保存形成合力。比如研究县城解放史时,研究者当场就能翻当时的政府文件、老照片,研究完直接做成档案馆的临时展览,“存史”和“研史”再也不脱节了。

退役军人的优抚服务早年本归民政局管,后来单独设局虽强化了专项服务,却也造成与低保、医疗救助等体系的脱节。住在乡镇的老兵办优待证要跑县城,有多重需求得在两个部门间来回跑,很不方便。

曲水县2024年已率先挂牌成立“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将两项职能直接合并,乡镇民政办就能承接优抚申请、优待证办理等业务。山东巨野县虽未直接合并,但也通过整合民政、人社的退役军人相关职能,构建了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让老兵在村里就能找到服务点 。这种整合让优抚服务融入“大救助体系”,比如农村老兵生病住院,民政办能同时对接优抚报销和医疗救助,不用再因为“政策拆成小块”跑冤枉路。

从山西河曲县将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到青海玛多县构建“大执法”“大生态”等大部制框架 ,各地县城的机构改革本质都是“跟着问题走”。对体制内的人来说,合并不是“打乱节奏”,而是少了跨部门协调的麻烦;对群众来说,是不用再记“哪个部门管哪件事”,找一个窗口就能解决问题。下一轮改革,那些职能重叠、衔接不畅的部门还会继续“结伴而行”,而改革的最终目的,从来都是让基层治理更高效,让群众办事更省心。

来源:江雨朦朦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