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简到史诗 《大秦小吏》的前世今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4:05 1

摘要: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50周年之际,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小吏》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以睡虎地十一号墓主人“喜”为原型,由刘俊明、张能敏、周毓麟历时一年创作,让秦简文化焕发新生。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50周年之际,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小吏》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以睡虎地十一号墓主人“喜”为原型,由刘俊明、张能敏、周毓麟历时一年创作,让秦简文化焕发新生。

左起:刘俊明、杨晓芳(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周毓麟、张能敏

1975年,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竹简,记载了历史事件、喜的生平及秦律等,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朝的社会风貌。《大秦小吏》以秦律为主线,通过喜的视角,展现秦朝在法制、民族融合、官场清正等方面的探索。喜三次从军,命运与秦帝国兴衰相连,他执法时融入德治,人物形象丰满。

小说情节精巧,如丙号竹简案、赵国间谍案,将读者带入宫廷斗争与案件侦破。语言上,文言词汇与现代语言结合,展现历史厚重感。创作背景深厚,借古喻今,让读者感受秦朝法治精神与现代中国梦的传承。

喜这样的基层小吏虽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努力构成了时代基石。《大秦小吏》为这些“无名之辈”谱写史诗,让他们的故事被世人铭记。

《大秦小吏》的作者与编辑(左)在工作中

那么,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小吏》是怎样诞生的,这一“瑰宝”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你知道吗?让我们随着栾桂海的叙述,解密《大秦小吏》的由来。(梦泽晨歌 陈保忠)

栾桂海(左)同《大秦小吏》部分作者在一起

我对文化的热爱,自幼便如血液般流淌在身体里,与生俱来。我的家乡古泽云梦,是一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虎乳弃婴”——楚国名相斗子文的传奇故事,传颂着“扇枕温衾”——中国十大孝子黄香的孝道典范,矗立着“盖世之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吴禄贞的浩然正气,更珍藏着“秦代竹简”——从秦代“喜”墓中出土的中国迄今最早、最完整的法律文献。在这源远流长、历史厚重的文化熏陶与滋养下,我对云梦历史文化怀有深深的热爱与不懈的求索。特别是担任县老年人文体协会主席后,我常与协会“简牍专委会”的文化同仁相聚,话题总离不开云梦睡虎地那沉睡千年的秦代竹简。

栾桂海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梦县博物馆,参观考察出土秦汉简牍展。展出的《秦律十八种》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已自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听取了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研究情况的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进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不久,云梦老年人协会“简牍专委会”的文友们再次聚会。我将酝酿已久的想法提了出来:把睡虎地秦简墓主人“喜”的故事写成传记小说和影视剧,取名《喜之梦》,与中国梦、云梦联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睡虎地秦简文化的精髓与魅力。这一想法,当即得到深耕云梦历史文化的睡虎地秦简“守护人”刘俊明、经验丰富的资深政治记者张能敏、才华横溢的公务员作家周毓麟的积极响应。他们现场“歃酒为盟”,随即投入创作,日夜兼程,马不停蹄,三个月便拿出初稿。几经修改,作品终获出版社青睐,于是有了今天这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更名为《大秦小吏》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将艰涩难懂的古老简牍,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生动的故事情节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过目不忘,掩卷深思。

作为土生土长的云梦人,我亲历了这片土地与秦简的不解之缘。1975年深秋,年少的我目睹了城西睡虎地竹简的发掘现场。2005年底,我应邀参加县委组织的秦简出土三十周年座谈会,详细了解了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文物的情况。

自此,我对学习研读云梦睡虎地秦简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我常为其内容折服与感动。例如,睡虎地秦简记载:官员出差必须自带口粮,不得携带随从,禁止私自使用公车——堪称最早的官员廉洁从政规范;惩罚家庭暴力,丈夫若打伤妻子,将被剃去胡须及鬓角——可谓最早的妇女权益保护法;明码标价——乃最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审理犯人不得严刑拷打——蕴含最早的人权理念;早春二月禁捕禁猎禁伐木,夏季不准烧草作肥,不准捕捉幼鸟幼兽——则是最早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这些载于《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封诊式》的内容,首次系统揭示秦律的完整体系,证明其完备程度远超以往认知,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与现实启示。沉睡千年的小小竹简,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瑰宝。

围绕如何让睡虎地秦简这颗瑰宝早日“绽放”,我们在传承发展秦简文化中做了一些有益探索。过程虽曲折艰辛,但已取得初步成果,未来可期。

云梦作为全国文物大县之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过去,除少数送至国家和省博物馆收藏展出外,多数存放于云梦县老博物馆那低矮、潮湿、简陋而窄小的仓库中,既不安全,也难以供公众参观。如何让这些宝贵文物拥有一个既利于保护、又便于展出的“家”,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这一问题几十年未能解决。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主导的“文物保护工程”推动下,云梦籍企业家欧阳祥山先生捐资5320万元,于2008年建成占地3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湖北县级标杆博物馆——云梦县(祥山)博物馆。此举实现了海量文物从仓库到展陈的系统性跃升,让长期堆放的5000多件珍贵文物“活”起来,从地下走向现实,呈现在广大群众眼前。

我们着力推动秦简法治精神活化,以培育政法文化之“魂”为主线,让秦简文化走进机关。创新性地将睡虎地秦律文化与政法队伍建设相结合,以秦简记载的基层司法官“喜”的敬业精神为标杆,在全县政法系统发起“学秦律、践初心”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挖掘秦简中“明法壹刑”的法治理念,极力推崇“喜”为现代云梦政法人的骄傲与榜样。在秦简出土四十周年前后,云梦县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全国普法先进县”,县公安局获“全国优秀公安局”,县法院被授予“全国模范法院”,县检察院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使古代法治精神在现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让秦简文化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走进人们心中,吸引更多人关注、研究与践行秦简文化,是我们推进秦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睡虎地秦简发掘者、守护人、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陈振裕的主导下,积极促成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于2018年制作并播出云梦睡虎地秦简相关内容,全网传播量破亿。联动央视、湖北卫视等8家省级以上媒体及《人民政协报》等主流报刊深度报道,登上全国农民春晚舞台。

支持编写《云梦秦简律文精选》《左德承辑字云梦秦简字范》等通俗读物,将晦涩秦律转化为皮影剧目、普法手册等大众载体。组织开展秦简文化宣讲数百场,覆盖听众几十万人次。建设云梦县青少年秦简法治文化中心,让秦简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秦简文化元素,如在公园、广场等地设置秦简文化雕塑和壁画,使城市成为展示秦简文化的窗口。策划建设以秦简为核心元素,以“两馆一园一广场”(博物馆秦简专馆、秦简法文化馆、云梦睡虎地秦简原址纪念园和秦简法文化广场)为载体的湖北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展陈,让广大民众“触摸”秦简文化,感受先人智慧折射的法治光芒,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

在《大秦小吏》的创作过程中,团队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性的“互照”。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史料有限且分散,许多制度、语言、社会细节需深入考据。创作团队在研究中反复查证典籍、考古成果与学术论文,确保每一个官职设置、律法条文、日常用语都符合时代背景,避免“穿越”错误,这极大增加了创作难度。其次是创作与协调的“繁杂”。团队在沟通各方、统筹资源时,既要协调作者在时间、观点和创作节奏上的差异,还需解决现实与历史、小说作品与专家著作不相呼应等问题。

最后是叙事结构的历史视角与现实语境的“平衡”。团队审慎遴选和运用历史素材,聚焦现代人价值观念与阅读习惯,准确把握小说结构风格、叙事节奏与语言运用。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与跌宕的故事情节,有效解决了历史传记小说创作的真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三大难题。这种严谨与坚持,赋予了作品厚重的历史质感与现实回响。

回首望去,自1975年睡虎地第一枚秦简破土而出,已匆匆五十年。五十年来,这里先后出土多批战国秦汉简牍,为研究楚秦汉嬗递、秦汉大一统进程中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填补了传世文献的诸多空白,被列为“二十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和“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重大发现”,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的进程提供了无价的密码。《大秦小吏》正是我们向这五十年致敬的一份薄礼。

我们深信,当您合上这本书,故事中那个叫“喜”的小吏将不再只是一个历史名字,大秦的律法也不再是竹简上冰冷的刻痕。您会感受到中华文明穿越两千年的不朽魅力,对当代中国强国统一梦、法治社会梦、清正廉洁梦、生态环境梦、个人跃升梦的理解,也将有一份更加形象而深刻的感悟。

这,便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栾桂海

(《瑰宝如何“绽放”?》作者栾桂海,曾任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镇长、镇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十届云梦县政协主席等职,现任云梦县老年人文化体育协会主席)

来源:梦泽晨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