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谣言的威力远超想象,在巴黎法庭上,马克龙夫妇提起了针对十名涉事者的诉讼,但这场法律行动的背后,是一个被彻底打乱的家庭生活。布丽吉特女儿蒂菲因·奥齐埃在法庭上的陈述,最能体现网络暴力的残酷。
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近期站在了法国乃至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不是因为政治丑闻,而是因为一场持续四年、针对她个人性别身份的恶意网络谣言。
这场始于四年前的荒谬传闻,称布丽吉特是跨性别者。谣言在极右翼团体和阴谋论者的推波助澜下,迅速通过社交媒体扩散到全球。
谣言的威力远超想象,在巴黎法庭上,马克龙夫妇提起了针对十名涉事者的诉讼,但这场法律行动的背后,是一个被彻底打乱的家庭生活。布丽吉特女儿蒂菲因·奥齐埃在法庭上的陈述,最能体现网络暴力的残酷。
奥齐耶尔说起母亲的遭遇时满是无奈,母亲的照片,就连私下度假时拍的照片,都被人放到了网上,还配上了很难听的恶毒评论。
因此布丽吉特现在好像惊弓之鸟,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自己在穿什么衣服,站的姿势有没有不对,她害怕自己样子被拍摄下来,然后被人发到网上去做文章,去攻击她。
奥齐耶尔还提到这些持续的恶意攻击,让母亲的健康状况明显恶化。更令人痛心的是,连无辜的孩子也未能幸免。奥齐埃透露,布丽吉特的孙辈在学校遭遇了霸凌,同学们会直言不讳地说“你奶奶是男的”。
当网络谣言穿透屏幕,变成现实世界里针对孩子的霸凌时,这已经超越了“言论不当”,而是对一个家庭的集体伤害。 谣言正在“谋杀”这个家族的平静。
这起案件的核心,在于划清一条界线:言论自由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被告方,包括画廊老板奥雷利安·普瓦松-阿特兰和自称灵媒的阿曼丁·罗伊等10人,在法庭上辩称,他们只是表达了“个人观点”或采取了“讽刺形式”,理应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
然而原告方的观点是:言论自由不是“诽谤自由”,当言论的内容是虚假的、恶意的,并且造成了实质性的精神痛苦和名誉损害时,法律必须介入制止。
随着社交媒体的无限放大效应,这种“打着言论自由旗号”的诽谤行为正变得越来越隐蔽和猖獗。 布丽吉特·马克龙的案件,正是对这种网络乱象的一次司法反击。
马克龙夫妇的法律行动不仅限于法国本土,他们还把诉讼战线拉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针对美国保守派评论员坎迪斯·欧文斯,马克龙夫妇在美提起了诽谤诉讼。欧文斯曾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宣称布丽吉特出生时是男性,将谣言传播给了更广泛的全球受众。
这起跨国诉讼,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它标志着国家元首的配偶,正通过跨国法律途径,来捍卫家庭隐私权。
布丽吉特·马克龙的案件,成为了数字时代法律挑战的一个缩影。当前的法律体系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社交媒体平台的“加速器”作用,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和法律的控制能力。
法国法院的判决将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如果法院裁定支持马克龙夫妇,这将为未来类似的网络暴力案件提供关键的法律依据,有助于明确社交媒体平台在监管内容和保护用户隐私方面的责任。
这不仅仅是维护布丽吉特·马克龙的名誉,更是全球社会在数字化进程中,如何平衡“网络言论的自由”与“个体隐私的尊严”这一世纪难题的关键探索。
来源:小张的科普任意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