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缅怀钱学森学长!这20个故事你都听过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4:03 1

摘要:日前,为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庆祝我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59年,“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全国巡展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全国巡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两弹一星”元勋

钱学森

2009年10月31日

钱学森逝世,享年98岁

16年过去了

他的名字,仍然深深刻在

每个中国人心里

日前,为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庆祝我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59年,“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全国巡展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全国巡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承办。

巡展以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为起点,活动将奔赴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科技场馆,以展览为载体,全面弘扬“爱国 创新 求实 奉献 协同 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引领不同地区的观众深切感悟科学家胸怀家国、矢志创新的精神力量。活动已经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甘肃科技馆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50所单位签署展览输出协议,并计划主动送展至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云南省洱源县第一中学等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部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定点学校,实现科学家精神在基层的深度传播与广泛覆盖。本次巡展将持续至2026年10月。

今天,我们摘选了

和钱学森学长有关的20个小故事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

不同的人生片段

缅怀钱老

01

1917年,不满6岁的钱学森进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习。在班上,钱学森是年龄最小的学生,学习成绩却是名列前茅。

上小学时,他们的课间活动是折纸飞机,看谁飞得远,钱学森的纸飞机永远飞得最远。原来,钱学森总是选择最光滑的纸张,把棱角折得整整齐齐,还在纸飞机的头部夹了一根小小的笔芯。

幼年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的合影

02

1929年,钱学森报考大学前夕,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应报考数学系,将来当数学家;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应报考中文系,将来当作家;美术老师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学画画,将来当画家;而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希望他子承父业,建议他学教育,将来当教育家。

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

03

1932年,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目睹着天空中肆虐的日军飞机,钱学森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改学航空工程,学造飞机。

04

这份试卷卷首时间为1933年6月,是钱学森在交通大学的水力学课程试卷。交大水力学老师金悫在批阅考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卷面整洁,解题一气呵成,6道题全部解答正确。只是最后一题公式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4分,得96分。当时交大老师出考题时,总有一两道难度很大的题目,几乎没有学生能全部答对,而钱学森总能以他非凡的智慧和扎实基础,使难题迎刃而解,这令金悫老师颇为惊奇,而这份漏掉下标“s”的96分试卷也显现出交大“要求严”的教学传统。

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钱学森的总分名列机械工程学院第一。

1980年,金悫将这份保存了近50年的考卷捐给了上海交通大学。

05

在交通大学求学时,钱学森加入铜管乐队,每天都要花半小时练习。有一次得到一笔奖学金,他第一反应是到上海南京路买一张《音乐会圆舞曲》唱片。

钱学森(前左一)在交通大学铜管乐队合影

06

23岁,钱学森以“航空门”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

24岁,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

25岁,钱学森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的学习研究。

年轻时的钱学森

07

1941年,钱学森发表《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攻克了这一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该文篇幅仅有10页,而他在研究过程中仅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就达800多页。

论文完成之后,钱学森把最后的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定稿)字样。

但他立刻想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真理都是相对的,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于是,他紧接着又在下面写上“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

钱学森存放论文最后一稿的纸袋

08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中国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

钱家和蒋家是世交,两人是真正的“青梅竹马”。二人都对专业极其执着,分别前往美国和德国求学,直到1947年,时年36岁的钱学森回国才再次遇到这位幼时的“小妹”,他很快决定求婚

钱学森的求婚方式非常“直接”。他对蒋英说:“你跟我去美国吧?”蒋英说:“为什么要跟你去美国?咱们还是先通通信吧!”钱学森则反复就那一句话:“不行,现在就走。”没说几次,蒋英就“投降”了。

1947年9月17日钱学森和蒋英的鸾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钱学森与蒋英

09

1949年,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后,钱学森希望早日回到祖国。

1950年,钱学森遭到美国司法部的无理拘禁,随后被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移民局拘留所。15天的非人折磨,使钱学森瘦了30磅,还暂时失去了语言能力。

1955年,钱学森夫妇巧妙躲过监视,将求援信辗转寄回国内。钱学森在信中写道:“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10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启程回国。临开船前,他对记者说:“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955年钱学森一家启程回国时留影

11

陈赓曾问钱学森:“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脱口而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听到这句话立即上前握住钱学森的手说:“好!我就要您这句话。”

12

钱学森将严谨与细致留给了大漠戈壁,留给家人的,便只有背影与牵挂。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曾回忆:“有时几个月都找不到人。回家时,又常常穿着厚厚的大皮袄、大皮靴,活像我在画册中看到的爱斯基摩人……20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父亲那时是为了研制导弹和卫星,而奔走于北国大漠,西域荒原。”

钱学森在发射场穿着的翻毛皮靴

13

1966年10月1日,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在天安门城楼上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27天后,我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1966年10月1日,钱学森(左)、邓稼先(中)、朱光亚(右)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国庆观礼

2025年9月3日,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的后代也在天安门广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2025年9月3日,朱光亚之子朱明远、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合影

14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任教时,钱学森为培养祖国的国防科技人才悉心授教。

20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计算尺是力学系的同学上课时应该人手一把的工具,但因为价格比较贵,许多同学买不起。钱学森拿出他获得中科院科学奖金一等奖的一万多元钱,让学校教务人员给每位学生配一把计算尺。

15

钱学森出的考题有多难?开卷考试,一共两道题。其中一道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地球,请列方程求解。”

这场考试,从早上八点半开始考,到了中午仍然没有一个人交卷,中间还有两个学生晕倒被抬出去。钱学森对学生说:“吃午饭吧,吃完接着考”。然而,学生们直到傍晚也做不出来,大家只好交卷,结果基本上都没有考及格。

这次考试反映出,大部分同学基础不够扎实。钱学森决定要求所有学生延期半年毕业,专门补习数学和外语,半年下来,学生们光数学题就做了三千多道,这一届学生读了五年半,却让他们受益终生。

16

钱学森一生酷爱读书看报,并喜欢将感兴趣的文章剪下来留存。当时,他每天必读《人民日报》。1992年,《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第一家模特经纪公司成立的消息,钱学森看完后觉得这是一个新鲜事物,便在报道旁批“第五产业”四个字,意为这件事属于文化产业。

钱学森晚年积极探索思维科学领域。图为钱学森在家中书房撰写论文

17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曾经被老师叫去,要求把4个4分都提高到5分。经过努力,钱永刚的成绩都是5分。结果钱学森说,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钱永刚说,父亲的意思是“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18

2002年,钱学森获奖。当时他因年迈卧床,蒋英代替他去领奖。出发时,蒋英告别钱学森,“我领来的钱归我,奖给你”,他微微一笑,说道:“这个好,‘钱’归你,‘蒋’归我”

蒋英73岁生日时与钱学森合影

19

钱学森认为,21世纪,环境保护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1992年,钱学森写信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

1992年8月22日,钱学森写信,探讨汽车工业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将VR翻译为“灵境”,还解释说此译名“中国味特浓”。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在信中将VR翻译为“灵境”

20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人们第一时间把喜讯送到钱老面前。2004年的元宵节,杨利伟在王永志的陪同下专程到钱老家中报到。

此后,我国每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老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好消息,一直到老人去世。神舟七号成为钱老一生中看到的最后一次中国载人航天任务。

今天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

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

就是对钱老最好的告慰

钱老,请您放心!

今日之中国如您所愿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