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走进美国底层社区的一家便利店,货架上是一排排五颜六色的瓶装饮料、小包装糕点、微波即食食品。价格便宜,味道“上头”,从孩子到退休老人,全都乐此不疲。
当你走进美国底层社区的一家便利店,货架上是一排排五颜六色的瓶装饮料、小包装糕点、微波即食食品。价格便宜,味道“上头”,从孩子到退休老人,全都乐此不疲。
这个画面背后藏的却是一场隐秘精密的资本布局,穷人之所以越来越胖,不是因为吃得多,而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地吃了错误的东西。
这是一场隐藏在超市货架和早餐桌上的战争,敌人不叫可口可乐,而是“高果糖玉米糖浆”,不叫肥胖,而是贫困、不叫懒惰,而是系统性剥夺。
肥胖潮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制造的“健康危机”,从糖业协会出钱请哈佛教授洗白糖的危害开始,一切早就在设计之中。
20世纪50年代前,糖还是奢侈品。随着农业机械化,美国的玉米生产量暴涨,糖的替代品,高果糖玉米糖浆横空出世。这种“甜味炸弹”不仅价格便宜、易储长保,还能让人越吃越饿,越吃越想吃。
1984年可口可乐全面切换配方,彻底告别蔗糖,全靠玉米糖浆撑甜味,从此,糖渗透进了饮食的每一个角落,连番茄酱都是甜的。
不需要你每天喝一瓶可乐,你只要在便利店买过一份冷冻披萨、即食麦片,甚至清口的沙拉酱,糖都可能已经“入侵”为你安排了那一口的命运。
2025年,美国的肥胖率已经突破43.8%,低收入群体的肥胖率常年在35%以上。
他们真的比富人吃得多吗?事实恰恰相反。廉价食品就是高糖、高脂、低营养,便宜才是最好的“瘾”传播工具。
一瓶可乐只需一美元,而一瓶纯果汁要贵三倍。一个超加工汉堡只要两三美元,而一份沙拉高达六七美元。食品券能买热量,却买不到营养,自由选择只是幻影。
美国SNAP营养补贴中超过一半的支出,都用于了高糖、高脂食品,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花在了水果和蔬菜上。久而久之,糖摄入过量变成了“阶级标签”,肥胖成了贫穷的标志。
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问题,不仅在于“便宜”,更在于它让身体丢失了原本的警觉。果糖不像葡萄糖,不会给胰岛素发信号。进了肝脏之后,直接被转换成脂肪、三酸甘油脂。
它不会让你感到饱。这意味着,你越吃越饿,越想吃,摄入的热量堆到天上去,身体却还在“打饥荒”。
当这种机制长期作用在人的身体上,不仅肝脏沉积脂肪,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还会扰乱体内的饥饿与满足机制。
加上现代食品工业对“极乐点”的追求。盐、糖、脂肪搭配到极致刺激大脑神经,让人对食物成瘾,这不是美味,而是计算过的操控。
如果说食品行业点燃了肥胖的火,那医疗产业就是在这团火上烤红自己。
2023年,美国推出的新一代减肥药GLP-1类药物替尔泊肽,一年全球销售额高达几十亿美元。诺和诺德、礼来这些制药巨头,市值飞跃超越强生,药比疫苗还香。
让人胖的是你,提供解决方案的还是你,这不是“健康产业”,这是让你先上瘾再收割的闭环产业链。
别再说胖子是懒,是管不住嘴。
美国军队都有68%的现役士兵超重的问题。这确实不是个人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制度性、环境性问题的外化结果。
一边是食品公司潜移默化的“糖上瘾”洗脑,一边是医药资本端着“奇效减肥药”来收割,政府却选择性失明。难怪有人怒吼:你不能再说这是人民的选择了。这是统治阶层为他们选好的地狱。
中国并没有重蹈美国的“甜蜜陷阱”。
近年来中国在含糖饮料监管、校园饮食干预、儿童超重预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糖税”试点,到推广“明厨亮灶”,再到对食品标签的严格管理,这些看似琐碎的动作,其实构成了对“糖化社会”的真正防线。
虽然中国也面临城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加工食品依赖问题,但整体体系显然更加有健康公共目标的导向。
我们什么时候吃、吃什么,能不能分清“自然甜”和“工厂甜”,有没有机会选择更健康的食物,这不是“自由市场”能自我调节的事情,而是公共政策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话语权。
从甜点到减肥药,从糖到死亡,人类几乎被包装食物和伪科学缝合成了新的“消费群体”。资本的力量,正在你的早餐、电视广告和健康焦虑中同时发作。
吃什么从来不是“口腹之欲”的单薄行为。它是生理、文化、阶级、意识形态和政治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我们要防范的,不止是糖本身,而是一整套以利润为目标、以弱势为猎物、以科学为外衣的现代食物暴政。
不该用卡路里计算健康,不该用价格决定尊严,更不该把生命交给食品工业的实验室和资本市场的曲线图。
那些在便利店货架前犹豫五分钟才能买一瓶水的普通人,不该成为这个时代最沉默的牺牲品。
来源:思思的会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