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6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可能没想到,一双筷子,竟然和胃癌有关。而且稍微换个用法,胃癌风险就可能“拐个弯”。
在很多中国家庭里,吃饭是件热热闹闹的事,一桌人围坐,夹菜不分你我。然而,正是这种“共享”的餐桌文化,在不知不觉中,给胃癌打开了一扇门。
我们都知道,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你可能不知道,80%以上的胃癌都与一种细菌有关——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这是一种能在胃酸环境下生存的“顽强分子”,它会长期破坏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最终可能演变为胃癌。
问题是,它不仅能通过饮食传播,还特别擅长“搭筷子”。当一家人长期共用筷子夹菜时,唾液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就能轻松“跳槽”,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约有50%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而在一些家庭中,感染率甚至高达70%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一再强调:家庭共餐,一定要使用公筷。
这不是危言耸听。
2020年,《中华消化杂志》刊登了一项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公筷公勺的家庭,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率比共用筷子的家庭低了近一半。
也就是说,一双公筷,就可能帮你切断胃癌的“第一根导火索”。这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身体健康,不用太在意这种细节。但问题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初期几乎没有症状,一旦出现胃痛、反酸、食欲差等表现时,往往已经发展成胃炎甚至胃溃疡。
更可怕的是,这种细菌可以在家庭中“代际传播”。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就被感染,很可能就是吃饭时被父母“喂”出来的。
所以,别等身体出问题再后悔,从今天开始,给家人和自己准备一双公筷,真的很重要。
既然换筷子这么重要,那是不是随便换就行了?其实不然。如果用错了方式,可能白换了!
误区一:夹完菜再“回锅”
有些人虽然用了公筷,但夹完菜后,又用私筷蘸酱油、调料,甚至回锅翻拌菜肴。这样一来,唾液中的细菌又被带回了菜盘,公筷白用了。
正确做法是:公筷只用于夹菜,不接触嘴,不回锅、不蘸料。吃进嘴里的食物,只能用自己的筷子。
误区二:只在外面用,家里就随便了
很多人外出聚餐会用公筷,但回到家里就“放松警惕”。实际上,家庭才是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的“主战场”。
据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流调数据显示,90%以上的家庭感染病例,都是通过共餐传播的。
所以,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每一顿饭,都值得你认真对待。
首先别慌,幽门螺旋杆菌并不是“绝症”。
目前,国家卫健委推荐的根除方案是“四联疗法”,包括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使用,根除率可超过90%。
确诊感染后,应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切忌自行买药或“偏方调理”。
此外,治疗期间及治愈后,家人也要同步检查与治疗,否则“你根除了,我又传回来了”,就成了“永远根除不了”的循环。
很多人对胃癌掉以轻心,是因为它来的“悄无声息”。
胃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只是偶尔胃胀、嗳气,被误当成“消化不好”。等到出现明显疼痛、呕血、黑便时,往往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癌症中心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应每两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胃镜虽然不舒服,但它是发现早期胃癌的唯一有效手段。早发现、早干预,5年生存率可超过90%,远比等病重了再动刀、化疗、吃药强得多。
我们无法控制遗传,但我们可以改变习惯。
一双干净的公筷,一次规范的治疗,一次主动的胃镜检查,可能就能帮你挡住胃癌的大门。
所以,别再觉得“换筷子只是讲究”,它可能是你对家人最实在的爱。
吃饭这件小事,做对了,是保命的“大事”。
参考资料:
《中华消化杂志》:《家庭共餐行为与幽门螺旋杆菌传播关系研究》,2020年。
国家卫健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防治指南(2021年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现状调查报告》,2020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胃癌防控公众指南》,2021年。
来源:每日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