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博物馆认栽!侏儒暴龙被错当霸王龙宝宝数十年,研究全推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3:39 1

摘要:这组被称为“对决恐龙”的化石,是2006年由商业化石猎人在(美国)蒙大拿州发掘的。其年代可追溯至6600万年前,即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前夕。化石记录显示,一头三角龙正在与一头中型暴龙(Tyrannosaur)搏斗。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蒙大拿州化石分析表明,这具搏斗中的掠食者实为成年纳诺暴龙,而非幼年霸王龙

两具交战恐龙的化石遗骸带来了一项新发现。研究表明,一些曾被认为是霸王龙幼体的微型标本,可能实际上属于另一种体型更小的物种。

这组被称为“对决恐龙”的化石,是2006年由商业化石猎人在(美国)蒙大拿州发掘的。其年代可追溯至6600万年前,即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前夕。化石记录显示,一头三角龙正在与一头中型暴龙(Tyrannosaur)搏斗。

该化石近年被(美国)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NCMNS)收购,此后才得以用于科学研究。

如今,研究人员通过对这只搏斗中的暴龙进行精细分析后发现,它并非像过去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是幼年霸王龙,而是另一个物种——兰氏纳诺暴龙的成年个体。

我们的标本是一只完全成熟的纳诺暴龙,它历经二十年成长,体重仅1500磅(约680公斤)。”(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合著者、兼任(美国)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古生物学负责人的林赛·赞诺博士(Dr. Lindsay Zanno)表示。

赞诺强调:“纳诺暴龙的解剖特征——包括更高的牙齿数量、增大的前肢、较短的尾巴、独特的颅神经与窦道分布模式,以及较小的成年体型——均与‘该骨架属于青少年霸王龙’这一假说不相符。

1946年,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地狱溪地层(Hell Creek Formation)中发现的一个小型头骨,曾被命名为兰氏纳诺暴龙(Nanotyrannus lancensis)。但专家后来论证,该标本(即“克利夫兰头骨”)实际上是一只幼年霸王龙。

赞诺(Zanno)及其团队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期刊上的研究揭示,兰氏纳诺暴龙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物种,与霸王龙在同时期存在,并栖息于相同的生态系统中。

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2001年在(美国)地狱溪地层(Hell Creek Formation)发现的幼年恐龙“简”(Jane)的骨架,也并非幼年霸王龙,而是纳诺暴龙的一个新物种。

赞诺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某些曾被认为属于霸王龙幼体的标本,实际上是纳诺暴龙。

她指出这项发现具有重大意义:“数十年来,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地球上最著名的恐龙——霸王龙的运动方式、生长发育、饮食习性和生命史时,不知不觉中将纳诺暴龙的标本错当成了霸王龙幼体的模型。”她强调:“这些研究都需要重新审视。”

未参与本研究的(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史蒂夫·布鲁萨特(Steve Brusatte)坦言,多年来,他在暴龙科的研究中,始终将那些与霸王龙化石共存于同一岩层中的较小骨架,视为幼年霸王龙。

“(美国)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这具精美的新标本提供的证据表明,我的观点至少是部分错误的。”他补充道。他还指出,对这具搏斗中暴龙骨架的分析,为纳诺暴龙的存在提供了“确凿证据”。

但布鲁萨特表示,他尚未确信存在多种纳诺暴龙物种。同时,他指出,既然已有大量成年霸王龙化石出土,那么也理应存在幼年霸王龙的化石。

“因此,我尚不能断言所有小型暴龙(tyrannosaur)骨架都属于纳诺暴龙。”他强调,“其中必然存在幼年霸王龙的化石,而要区分成年或近成年的纳诺暴龙与青少年期的霸王龙,终究将极其困难。

这场关于“侏儒暴君”的辩论,远未到落幕之时。它所揭示的,是古生物学中一个永恒的困境:我们赖以重建过去的,始终只是沉默的、残缺的骨骼。那具在6600万年前倒下的“对决恐龙”,它的对手是庞然大物(霸王龙)羽翼未丰的后代,还是一个截然不同、却同样凶猛的物种?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博物馆的标签,也定义了那个失落世界里,食物网顶端的真正格局。

这场史前巨兽的“身份悬案”,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