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的戏曲版图上,马莉莉的名字如同一枚深刻的印记。从11岁踏入学馆的懵懂学徒,到24岁凭李铁梅一角爆红的"英雄花旦",再到开创"马派"流派的艺术宗师,她用65年的坚守,在沪剧舞台上书写了一段跨越时代的传奇。如今76岁的她,仍奔走在社区与校园间传递沪剧火种,这
在上海的戏曲版图上,马莉莉的名字如同一枚深刻的印记。从11岁踏入学馆的懵懂学徒,到24岁凭李铁梅一角爆红的"英雄花旦",再到开创"马派"流派的艺术宗师,她用65年的坚守,在沪剧舞台上书写了一段跨越时代的传奇。如今76岁的她,仍奔走在社区与校园间传递沪剧火种,这份从青丝到白发的热爱,正是她成为宗师的密码。
少年磨剑:在基本功里扎下艺术之根
1960年,11岁的马莉莉怀着对戏曲的向往,考入杨浦区艺校沪剧班,从此与沪剧结下不解之缘 。初学戏的日子里,清晨五点的排练房总有她的身影:踢腿要踢到与肩同高,下腰必须贴到地面,圆场一走就是数十圈,脚上的水泡磨破又结痂,嗓子哑到说不出话也坚持吊嗓。有次练"卧鱼"动作,她因体力不支摔倒在排练场,爬起来揉了揉膝盖,又立刻回到队列中重复练习。
1964年毕业后,马莉莉进入爱华沪剧团,在《南海长城》中饰演甜女一角初登舞台。为了让台词带着江南水乡的韵味,她跟着前辈逐字纠正发音;为了让身段更自然,她在生活中也刻意保持台步姿态。这份较真让她很快脱颖而出,1973年,24岁的她被选入上海沪剧团,搭档沪剧泰斗王盘声出演《红灯记》,挑大梁饰演李铁梅 。
为贴近角色,她反复研读剧本,模仿革命先烈的神态举止,连"奶奶,您听我说"这句唱词的语气,都打磨了上百次。演出时,她清亮的唱腔穿透剧场,眼神里的坚定感染了每一位观众,那句经典唱段很快传遍上海滩。王盘声曾评价:"这姑娘眼里有戏,肯下苦功,将来必成大器。"
舞台绽放:从"英雄花旦"到角色千面
《红灯记》的成功让马莉莉收获了第一批戏迷,但她并未止步于单一标签。此后几年,她在《洪湖赤卫队》中饰演刚毅的韩英,在《白莲花》中塑造侠肝义胆的女英雄,一系列鲜活的革命女性形象让她赢得了"英雄花旦"的美名 。可她深知,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突破戏路局限。
1979年,《张志新之死》成为她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为诠释好这位为真理献身的烈士,她翻阅数十万字的史料,走访张志新生前亲友,甚至在零下几度的寒冬里,穿着单薄的戏服体验角色的坚贞。舞台上,她用饱含悲愤的唱腔演绎"为真理何惧赴刑场",台下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掌声持续十余分钟。
此后,马莉莉的戏路愈发宽广:《雾中人》中复杂多面的白灵,让她斩获首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日出》里风情万种又内心悲凉的陈白露,展现了她驾驭都市女性角色的功力;《雷雨》中的繁漪,更是将人物的压抑与反抗刻画得入木三分 。1993年,她凭借多年的艺术积累摘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沪剧界的标杆人物。
最令人惊叹的是1999年,50岁的她停薪留职组建文化工作室,主演原创沪剧《宋庆龄在上海》。为贴近角色,她反复观看纪录片模仿言行举止,特意学习英语与礼仪,甚至减重十余斤贴合人物形象。最终,她凭借对宋庆龄的精准诠释,拿下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员一等奖,用实力证明"戏路无边界" 。
开宗立派:在传承中打磨"马派"风骨
在数十年的舞台实践中,马莉莉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她早年受凌爱珍、韩玉敏影响,后又得到丁是娥、石筱英等前辈辅导,将各家精髓融会贯通,最终创立了沪剧新流派"马派" 。
"马派"最鲜明的特色是"以声传情,以形传神"。她的唱腔甜美动听却不失力量,在《罗汉钱》中饰演小飞蛾时,一句"姑娘啊,终究称了你的心",用婉转的腔调将母亲的欣慰与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芦荡火种》中扮演阿庆嫂,唱腔又变得明快干练,完美契合角色的机智果敢,凭此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主演奖 。表演上,她兼具稳重大气与细腻灵动,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气质标识——张志新的刚毅、宋庆龄的端庄、陈白露的哀怨,无不栩栩如生。
为了让"马派"艺术传承下去,马莉莉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她不仅带教专业剧团的青年演员,从唱腔技巧到身段细节逐一提点,还编写教材梳理"马派"艺术特点。如今她的弟子已成为沪剧舞台的中坚力量,《挑山女人》《敦煌女儿》等新剧目中,都能看到"马派"风格的延续。
退而不休:把沪剧火种撒向街头巷尾
2005年,在再次出演《红灯记》李奶奶一角后,马莉莉从坚守多年的舞台上正式谢幕,但她与沪剧的缘分从未中断。"灯,总是亮着",这既是她自传的书名,也是她对沪剧传承的承诺 。
此后的岁月里,她化身沪剧的"播火者",足迹遍布上海的学校、社区和剧场。76岁高龄时,她仍精神矍铄地走进宝山友谊路街道,为居民讲述沪剧的前世今生,从《红灯记》到《挑山女人》,每段剧目背后的故事都引人入胜。活动现场,83岁的戏迷即兴演唱她的经典唱段,拿着笔记本求签名的观众排起长队,这份双向奔赴的热爱令人动容。
她还精心准备了《沪剧的历史与传承》《经典唱段赏析》等多门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年轻一代了解沪剧的魅力。在杨浦区的小学里,她拿着简谱教孩子们唱《罗汉钱》选段;给民营剧团排戏时,她不仅改唱腔、抠身段,还自掏腰包补贴服装道具。2024年,她还登上东方卫视春晚舞台,让更多人看到沪剧的生命力 。
结语:宗师之路,是热爱更是坚守
从11岁的懵懂学徒到76岁的非遗传承人,从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到开宗立派的艺术宗师,马莉莉的65年艺术人生,恰是沪剧百年发展的缩影。她开创的"马派"艺术,不仅丰富了沪剧的流派宝库,更让这门本土戏曲有了更鲜活的表达。
如今,当我们在社区讲座上看到她神采飞扬的身影,在短视频里听到她教唱《燕燕做媒》的片段,便能读懂宗师的真正内涵——不是高高在上的光环,而是对艺术的敬畏、对传承的担当。这棵扎根沪剧土壤六十余载的常青树,正用一生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永远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