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临终遗言“一敬两怕”: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人,惧怕两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2:37 1

摘要:1975年台北士林官邸,蒋介石躺在床上已经说不出整话,弥留之际拉着蒋经国的手,断断续续吐出来一句:"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人,惧怕两人!"

1975年台北士林官邸,蒋介石躺在床上已经说不出整话,弥留之际拉着蒋经国的手,断断续续吐出来一句:"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人,惧怕两人!"

执掌政权几十年,跟军阀斗过、跟日本人打过、跟共产党周旋半辈子的人,到死心里还装着这三个人。

这三人到底是谁?能让蒋介石又敬又怕,成了刻进骨子里的执念?

这“敬”字,头一个指向孙中山。

1924年,正是孙中山力排众议,把黄埔军校校长的位置给了当时还不算核心的蒋介石。

那时候国民党内元老环伺,论资历轮不到他,可孙中山一句话定了调:“介石做事,敢担当。”

这所军校成了蒋介石的起家本钱,后来嫡系部队的军官,十有八九是黄埔出来的。

1925年孙中山去世,蒋介石更是把“总理遗志”当成了最大招牌,一手拿《总理遗嘱》,一手抓黄埔兵权,硬生生把党内派系整合起来。

北伐军能一路打到长江,“总理遗志”四个字,比任何军令都管用——那些原本不服他的元老,一看“总理”二字,再看看黄埔生手里的枪,也只能把话咽下去。

那些年从黄埔校门走出来的学生,后来成了他手里最硬的牌。

胡宗南从一期生一路升到战区司令,杜聿明带着黄埔系打满大半个中国,连戴笠的军统,骨干也多是黄埔出来的。

这些人见了蒋介石喊“校长”,比喊“委员长”还亲,这支部队成了他压服各路军阀的底气。

到了台湾,士林官邸书房里总摆着孙中山的照片,他常对着蒋经国叹气:“没有总理,就没有我今日的地位。”

晚年更把慈湖别墅修得跟南京中山陵一个模子,门口那几棵松树都是从大陆移栽的,树皮上还留着当年的编号,说是“要让总理看着我们”。

而让他从骨子里发怵的,是另一个湖南人——毛泽东。

1930年起,他调集十万、二十万、五十万兵力,五次围剿中央苏区,前四次被毛泽东带着红军钻山沟、打伏击,硬生生把围剿部队拖成疲兵。

第三次围剿时,红军主力千里回师,他的指挥部连红军主力在哪都摸不清,气得把作战地图摔在地上。

湘江战役后,他以为红军只剩残部,派飞机天天炸,结果毛泽东带着队伍爬雪山、过草地,到陕北还剩七千多人,却像扎了根的野草,怎么也拔不掉。

抗战那八年,他躲在重庆养兵,毛泽东在华北把根据地扩到十几块,兵从三万变成一百万,他嘴上说“共匪不足为惧”,夜里却总梦见红军举着红旗过长江。

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他在庐山对将领拍桌子:“半年内解决共产党!”

结果辽沈战役打了五十二天,锦州一丢,东北百万国军成了瓮中之鳖;淮海战役更狠,黄百韬、黄维两个兵团被围,他派飞机空投手令,让杜聿明“死守待援”,最后援军没来,三十万大军全缴了械。

1949年4月,南京总统府的青天白日旗被扯下来那天,他在溪口祖坟前跪了三个时辰,骂完“废物”又骂“天意”,可心里清楚,是毛泽东带着那些穿草鞋的兵,把他从大陆赶到了这孤岛。

到了台湾,他在日记里写“共匪势大”,却不许旁人提“毛泽东”三个字,有副官汇报“大陆又造了新机床”,他抓起茶杯就砸过去,茶水溅了满桌文件。

他私下对蒋经国叹过气:“毛泽东比我能忍,也比我懂老百姓要什么。”

当年红军在陕北开荒种地,战士跟老乡一起刨土,他在南京修别墅;人家让士兵给百姓挑水,他的部队强征粮食,这些事他夜里睡不着时想过,却总说“共匪蛊惑人心”。

后来美国那边递话,说想跟北京谈谈,他派去的人回来说“美国人觉得大陆站稳了”,那一刻他捏碎了手里的茶杯——连靠山都要变卦,反攻大陆成了空谈。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他在电台里喊“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来了”,结果志愿军把美军从鸭绿江打回三八线,他盯着战报看了一夜,最后把报纸揉成一团:“毛泽东真把大陆变成铁板了。”

比毛泽东的硬拳头更让他犯怵的,是另一个湖南人——周恩来。

早在黄埔军校时,周恩来当政治部主任,蒋介石就见识过厉害。

他讲课时台下士兵听得眼睛发亮,夜里查哨还跟士兵一起啃窝头,那些原本喊着"效忠校长"的学生,暗地里却把周恩来的话记在本子上。

蒋介石让戴笠盯了半年,除了"思想活跃",愣是抓不到任何把柄,最后只能在会议上冷着脸说"周主任管党务,不要插手军事"。

西安事变时更让他窝火,张学良杨虎城把他关在华清池,他以为必死无疑,结果周恩来带着中共代表团到西安,表面上是调解,实则把蒋介石的退路算得明明白白:杀蒋,国民党必乱,日本人渔翁得利;放蒋,必须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他在日记里骂"周恩来奸猾",却不得不捏着鼻子签字——人家既保住了他的命,又没让他占到半点便宜。

重庆谈判那四十三天,他更体会到什么叫"软硬不吃"。

蒋介石让陈立夫准备了二十条苛刻条件,想逼共产党让步,周恩来拿着文件逐条反驳,连茶水都没喝几口,从下午谈到半夜,最后把中间派民主人士请来旁听,硬是让蒋介石的"最后通牒"成了笑话。

有次他私下对宋美龄说:"周恩来这个人,你对他硬,他比你更硬;你跟他软,他又能跟你笑着绕圈子,想翻脸都找不到借口。"

蒋介石的“一敬两怕”,从来不是简单的个人情感——孙中山是他政治生涯的“源头活水”,给了他起步的资本与合法性;毛泽东与周恩来则是他权力的“终结者”,用军事胜利与政治谋略打碎了他的统治梦。

这三人,构成了他政治坐标系的起点(孙中山)与终点(毛周),也写尽了一个政客对实力与历史的最终认知。

来源:不知名网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