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索赔官司败诉,180名原告绝望痛哭,她却说靠判决书1句话赢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07:04 2

摘要:180名中国原告要求日本政府为细菌战道歉、赔偿的诉求,全给驳回了。

这事儿得从一场“输”了的官司说起。

2002年8月27号,东京地方法院里头,空气都快凝固了。

法官面无表情地念完判决书, gavel 一敲,败诉。

180名中国原告要求日本政府为细菌战道歉、赔偿的诉求,全给驳回了。

理由冷冰冰的,叫什么“国际法里个人没权利向国家索赔”。

现场一片死寂,有些从中国赶来的老人家,眼泪当场就下来了。

可就在这时候,一个女人,原告团的总代表,叫王选的,她没哭。

她冲出法庭,对着外头一堆日本记者的“长枪短炮”,激动得脸都红了,大声说:“我们赢了!”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懵了。

官司明明输得底裤都不剩,怎么还赢了?

这女人是不是气糊涂了?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时间倒回八年前,1994年。

那时候的王选,42岁,在日本搞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是个正经的学者。

书读得好,路子也顺,眼看就要拿着全额奖学金去美国常春藤盟校深造,妥妥的精英人生剧本。

可就在动身前,她回了一趟老家,浙江义乌的崇山村。

这一趟,把她后半辈子的人生,彻底拐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

她记忆里的江南水乡,早就不是那个样了。

村里头,一群腿脚都不利索的老人,自己凑了个“对日索赔调查委员会”,正颤颤巍巍地想为几十年前的一场大灾难讨个说法。

王选一问,才知道这灾难,就出在自己家里。

她姑姑拉着她,一边掉眼泪一边讲。

那是1942年,日本人搞“浙赣战役”,飞机从天上往下扔东西,不是炸弹,是带着鼠疫杆菌的谷子、面粉、跳蚤。

王选那个才13岁的小叔叔,好奇心重,跑去看一个被扔在祠堂里发高烧的女人。

就这么看了一眼,回来也开始发高烧。

那个女人后来怎么样了?

被日本人拉走活活解剖了,说是要研究病菌效果。

她小叔叔呢?

村里人一听是鼠疫,吓坏了,谁都不敢沾。

亲戚们找了块门板,把他抬到荒山沟里扔了。

大冬天的,她姑姑躲在远处,亲眼看着自己的弟弟,在地上打滚,身上慢慢变黑,最后缩成一团,活活疼死、冻死。

这不是一家一户的事。

整个崇山村,400多口人就这么没了,王选家里头,沾亲带故的就死了八个。

日本人为了把证据抹干净,一把火烧了整个村子,420多栋老房子,几代人的家底,全成了灰。

完了还假惺惺派来“防疫部队”,实际上是逮着还没死透的村民,不打麻药就开膛破肚,说是要采集样本。

听完这些,王选愣住了。

去美国的机票、象牙塔里的学问,跟脚底下这片土地里渗着的亲人血泪比起来,一下子变得轻飘飘的,没分量了。

她心里有个声音在喊:你不能走,你得留下。

她没半点犹豫,撕了去美国的计划,转头就给日本一个叫“细菌战历史事实揭露会”的民间组织打了电话。

电话里,她就一句话:“我是义乌人,这事我不管谁管。”

从那天起,王选的人生就只剩一件事了:掰扯。

她一个搞语言学的,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半个侦探、半个律师。

她跑到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那地方解密的二战档案堆得像山一样。

她就一头扎进去,不分白天黑夜地翻。

她懂中文、日文、英文,正好派上用场。

她要找的,不是故事,是铁证。

因为她知道,到了法庭上,光有眼泪没用,得拿出白纸黑字的证据,才能让对方哑口无言。

证据找得差不多了,诉讼也提上日程。

1996年,在日本东京开记者招待会,准备把这事儿公之于众。

王选也去了,可到现场一看,她心里咯噔一下。

台上坐着一排人,全是日本律师,个个西装革履,拿着法律条文在那儿分析,商量着怎么打这场官司。

台下坐着的,是几十个从中国农村接过来的受害者老人,他们听不懂日语,也听不懂那些法律术语,只能一脸茫然地看着。

那一刻王选心里特不是滋味。

这是中国人的官司,是中国人的血泪,怎么到头来,连个说话的中国代表都没有?

这些日本友人是好心,可他们没法体会那种刻在骨子里的疼。

她看着台下那些老人的眼睛,那里面是对自己同胞的指望。

她没多想,直接站了起来,对着台上说:“请给我一个位置。”

现场一下就静了。

所有人都看着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中国女人。

日本律师们有点意外,但王选没给他们反应时间,她把自己往台上一亮:第一,我懂三国语言,来回沟通、查资料,我行;第二,我不要一分钱,所有开销自己掏,不存在利益问题;第三,也是最要紧的,我是受害者家属,我能代表台下这180个原告,能代表那些死了的人说话。

这几句话一说,掷地有声。

她不是在商量,是在拿回本该属于中国受害者的话语权。

就这么着,她成了180名原告的“总代表”,这个手无寸铁的女学者,成了这支特殊“军队”的总司令,准备在东京打一场硬仗。

1998年,官司正式开打。

王选穿着一身素净的衣服,站上了原告席。

她身后,是180个家庭的希望,更是背后数不清的冤魂。

她对着法官,不哭不闹,就是一字一句地讲道理:

“二战时,只有日本用过细菌武器…

这么大的罪,要是随随便便就能一笔勾销,那还要法律干什么?

还要良心干什么?”

她把那些烂了脚的农民、那些一辈子活在贫病里的人的故事,一个个摊开在法庭上。

每一次开庭,她都像扒一层皮。

从1998年到2002年,来来回回开了28次庭。

她把自己的积蓄差不多都花光了,好几次在法庭上说到亲人的惨死,都忍不住掉眼泪,但擦干了,接着说,接着战斗。

所以,当2002年那个“败诉”的判决下来时,别人都觉得天塌了,只有她觉得,天亮了。

她为什么说“赢了”?

因为在那份冰冷的判决书里,藏着一句话。

东京地方法院,第一次在正式的法律文件里,白纸黑字地承认了:旧日本军队,当年确实在中国,有组织、有规模地研究、制造并且使用了细菌武器,罪行“罄竹难书”。

这个被日本政府藏着掖着、死不承认了快60年的秘密,终于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王选从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那点赔偿金。

她要的,是日本政府必须面对历史,是全世界都必须知道细菌战的真相。

从这个角度看,这哪里是输,这分明是一场大胜。

美国有个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叫谢尔顿·哈里斯,他后来写书,给了王选一个极高的评价,他说:“要是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能把日本给说沉了。”

官司打完,王选拿了个“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奖。

颁奖词写得挺好,说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但王选自己没把这当回事,她觉得事儿还远没完。

她把重心转回国内,继续往下挖。

她发现,当年遭殃的,远不止浙江一个地方,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日本细菌部队的魔爪。

时间不等人,那些亲历者,一个接一个地走了。

这场跟遗忘的赛跑,越来越急。

王选最盼望的,是有更多人能站出来,一起干这件事。

有人问她,你图什么?

她就一句话:“我亲眼看见了那些伤疤,我就没办法扭过头去,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诉讼早就结束了,上诉也最终被驳回。

但王选没有停下来,她继续在中国的各个村庄里走访,记录下更多即将消失的名字和故事。

参考文献:

Harris, Sheldon H. Factories of Death: Japanese Biological Warfare, 1932-1945, and the American Cover-up. Revised ed., Routledge, 2002.

Kyodo News. "Court nixes germ war victims' damages claim." The Japan Times, 28 Aug. 2002.

中央电视台. “《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王选”. 2003年2月13日.

本文旨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

来源:历史忆往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