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LC3s promote intestinal tuft cell hyperplasia and anthelmintic immunity through RANK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 3 型天然淋巴样细胞 ( G roup 3 inn
2025 年 5 月 16 日, 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郭晓欢课题组在 Science Immunology 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
ILC3s promote intestinal tuft cell hyperplasia and anthelmintic immunity through RANK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 3 型天然淋巴样细胞 ( G 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3s )能够通过 RANKL-RANK 轴 促进 小 肠上皮 簇 细胞( Tuft cell )分化,进而增强宿主抗蠕虫 2 型 免疫反应。该研究基于小鼠蠕虫Nippostrongylusbrasiliensis感染这一疾病模型,探究了ILC32型免疫反应下的重编程及其可能发挥的作用,拓展了ILC3胞外细与真菌感染、组织修复之外可能发挥的作用与辅助性 T 细胞 ( Th1 、 T h2 、 Th17 ) 相似,天然淋巴样细胞 ( innate lymphoid cell, ILC ) 依据分泌的特征细胞因子( IFNγ 、 IL-13 、 IL-22 等)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 : group 1 ILC 、 group 2 ILC 、 group 3 ILC , 分别参与抗 胞内 病毒 细菌 、抗寄生虫、抗胞外 细菌真菌的 免疫反应。其中, 3 型天然淋巴样细胞主要富集于宿主 肠组织 中,并且根据其 发育以及表型上的差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NKp46 + ILC3 、 CCR6 + ILC3 ( LTi -like ILC3 )以及 NKp46 — CCR6 — ILC3 ( DN ILC3 )。 近年来,郭晓欢课题组围绕 ILC3 开展了系列 研究 , 发现了 ILC3 在抵抗感染、调控菌群、抑制炎症等过程中的多种 新功能和新机制( Nature Microbiology 2025, J Exp Med 2025,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Advanced Science 2022, Cell R eports 2020, Immunity 2014, 2015 ) 。 宿主抗蠕虫免疫反应通常由 2 型免疫 细胞 所 介 导,通常表现为 Th2 与 ILC2 的活化,以及 上皮杯状细胞与 Tuft 细胞增生 、肠平滑肌收缩,进而促进蠕虫排出。 其中, Tuft 细胞与 ILC2 在蠕虫感染下能够通过分泌 各自 细胞因子 IL-25 和 IL-13 相互促进,形成 Tuft 细胞 ─ ILC2 正反馈 环路 ,在抗蠕虫免疫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ILC3 作为经典的 3 型免疫应答细胞是否能够参与影响以抗蠕虫为代表的 2 型免疫反应 尚不清楚 。
在该项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发现蠕虫 N . brasiliensis 感染能够 对小鼠小肠 ILC3 进行重编程,一方面 抑制 ILC3 的经典 抗菌 效应分子表达(如 IL-22 、 IL-17A ) , 另一方面可 诱导 TNF 家族成员 RANKL (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在 CCR6 + ILC3 中的 高 表达。 特异敲除 ILC3 来源的 RANKL 或者肠上皮来源的 其受体 RANK 均 能够减弱宿主对于蠕虫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研究表明, RANKL 能够 活化 小 肠干细胞 中 非经典 NF-κB 通路, 进一步 协同 2 型细胞因子 IL-4 或 IL-13 促进肠上皮干细胞向 Tuft 细胞的分化 , 从而 增强 Tuft 细胞 ─ILC2 正反馈 环路,控制蠕虫感染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经典3型免疫细胞辅助2型免疫应答的新作用与新机制,发现了一条新的调控肠道干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也为寄生虫感染、过敏等2型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思路。
清华大学基础 医学院 长 聘副教授 、免疫所研究员郭晓欢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毕业生许红凯为论文第一作者。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王逸博、王文彦博士、原磊博士为课题提供了重要帮助。本研究得到了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晔光教授、基础医学院石彦教授、胡小玉教授 、傅阳心教授、 西湖大学董晨教授、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 研究 所邱菊研究员 的重要支持。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战略合作伙伴
来源:科学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