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总在向外寻找治愈的良方,殊不知生命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你的心由你做主。
在这个节奏快、压力大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烦恼和焦虑所困扰。
太多因心态失衡、言行失度、自我迷失而陷入内耗的人。
我们总在向外寻找治愈的良方,殊不知生命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你的心由你做主。
如果你现在还走不出困境,或者说找不到好的方法,那么不妨认真读一读清华大学高源分享您超治愈的三句话。
最朴素的道理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这些都是你获得内心清明与平静的人生智慧。
第一句话:心态好、情绪好、身体好,运气就好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有句名言:“幸运不是偶然,而是一种能力。”
作为“英国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教授”,怀斯曼通过对上千名幸运者和不幸者的追踪研究发现:
运气好的人往往具备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身体,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吸引好运的“磁场”。
这项研究颠覆了我们对“运气天注定”的认知,足以说明人的命运更多由自己左右。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长达75年的“哈佛成人发展研究”项目也发现,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关系:
心态良好的人更容易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拥有更强健的体魄,而身体健康的人也更倾向于产生积极情绪。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78岁高龄时,受命拯救濒临破产的日航。
当时他刚动过胃癌手术,身体尚未完全康复。
但他以“敬天爱人”的积极心态,不仅重塑了日航的企业文化,更在短短一年内让日航重新盈利。
他曾在自传中写道:“心中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接近我们自己;现在身边发生的所有现象,都是我们心灵的反映。”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积极心态能够激活前额叶皮层,促进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这些神经递质不仅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还能提升人的幸福感。
心态乐观的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主动与人连接,而这些行为本身就会增加遇到机遇的概率。
相反,心态消极的人往往陷入“习得性无助”,习惯性否定自己,即使好运降临也会视而不见。
更重要的是,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紧密相连:
长期焦虑、愤怒会导致皮质醇升高,降低免疫力;而愉悦、平和的情绪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让身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当心态、情绪、身体形成正向循环,所谓的“运气”也会成为必然的结果。
记住这样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运气。”
第二句话:人不作、话不多、事不拖,麻烦就少
孔子说:凡事反求诸己。
意思是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精进。
要知道许多烦恼并非来自外界,而恰恰是自己制造的。
01“人不作”,是懂得把握分寸、不越底线
俗话说的好:no zuo no die。
真的是不作不死,历史上因“作”而招致灾祸的例子比比皆是。
《水浒传》中的牛二,恃强凌弱、蛮不讲理,对杨志步步紧逼,高喊“你来砍我啊”,最终落得一刀毙命的下场。
现实中,也有不少人因为张扬跋扈、行事无度惹祸上身:
有的明星无视法律法规,最终身败名裂;有的商人投机取巧、突破底线,最终企业破产。
而真正的智者,都懂得“适度”的智慧。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写道:“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这正是“不作”的精髓:不贪多、不逞强、不越界,在规矩之内行事,才能避开不必要的风险 。
02“话不多”,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保护
“话多”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试图通过言语证明自己。
而“话不多”的人,内心更笃定,无需通过炫耀获得认同。
更重要的是,语言具有强大的杀伤力,“祸从口出”从来都不是危言耸听。
曾国藩刚入翰林院时,曾因春风得意而夸夸其谈,结果在父亲寿宴上得罪好友郑小珊,被拂袖而去。
事后他在日记中深刻反思:“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理竟不明,何以成大事?”
此后他一生坚持“戒多言”,主张“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告诉我们,随意评价他人、搬弄是非,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就像网络上流行的那句话:“沉默是金,废话是银,管住嘴才能少惹事。”
03“事不拖”,是治愈焦虑的良药,更是成事的根基。
曾国藩曾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梅兰芳早年资质平庸,但他勤学苦练、从不拖延,每天坚持吊嗓、练功,最终成为一代京剧大师。
反观现实中,很多人都陷入“拖延症”的怪圈:工作拖到截止日前夜,作业熬到开学前一天,健康问题拖到无法忽视才去医院。
拖延不仅会导致事情办砸,更会滋生焦虑、自责等负面情绪,形成“拖延-焦虑-更拖延”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中的“蔡加尼克效应”表明:
未完成的事情会在大脑中持续占据注意力,让人坐立不安;
而及时完成任务,能带来成就感和掌控感,让生活更有序。
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事不拖”都是避免麻烦、走向成功的关键。
第三句话:不多问、不多想、不多说,做自己就好
杨绛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很多人自己都做不好,还处处“关心”着别人。
我们总在不自觉地“多问他人私事、多想无用琐事、多说议论之语”,最终在别人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而真正的幸福,始于“不多问、不多想、不多说”,终于做自己。
01“不多问”,是尊重他人,也是放过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难处,过度打探只会让人反感,也会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是非。
现实中,总有一些人热衷于“八卦”,别人的感情状况、收入多少、家庭琐事都要问个底朝天。
结果不仅破坏了人际关系,还让自己陷入家长里短的内耗中。
心理学中的“边界感”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他人的隐私边界,才能建立健康的关系。
有句话说得好:“别人的人生你别猜,做好自己最精彩。”
02“不多想”,是停止内耗,拥抱当下
很多人的烦恼,都源于“想太多”:
朋友没及时回复消息,就觉得自己被讨厌;领导随口的一句批评,就认定自己被轻视;未来的事情还没发生,就开始焦虑不安。
这种过度思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刍思维”。
它会让我们反复纠结于负面事件,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马克·利里提出“社会计量器理论”,认为人们天生需要被接纳和认可,但过度关注他人看法会导致焦虑和抑郁。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现,过度思考(反刍思维)是抑郁症的重要前兆,而“做自己”正是对抗这种过度思虑的良方。
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年轻时曾因过多关注负面评论而陷入自我怀疑。
后来她学会过滤无用信息,专注于自己的价值观,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媒体帝国。
她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坦言:“他评不重要,自评才是关键。”
专注当下、不多想无用之事,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03“不多说”,是沉淀自己,也是一种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轻易发表议论,而是在沉默中观察、在沉淀中思考。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时,经常在校园里漫步思考。
有一次,一名记者追着他问各种复杂物理问题。
爱因斯坦只是微笑着说:“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本身,5分钟思考解决方案。
你现在问的这些问题,需要我先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它们是否值得回答。”
现实中,有些人总爱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对自己不懂的事情夸夸其谈,往往显得浅薄而无知。
一个人说的话越多,思考的时间就越少,犯错的概率也越高。
适当的沉默,不仅能避免说错话、办错事,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做自己,是人生的终极课题。
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接纳自己的所有,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幸福。
结语: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生活的艺术,不在于添加多少,而在于舍弃多少。
命运的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小行动中。
当我们能够调整心态、管住言行、专注自我,你会发现好运不请自来,麻烦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平静。
最后愿你在这复杂世界里,活出简单的智慧。
来源:远见卓识艺术家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