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横店,他蹲在片场给场务师傅倒姜汤:那些年,罗云熙做过的事,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05:10 1

摘要:凌晨三点的横店,他蹲在片场给场务师傅倒姜汤:那些年,罗云熙做过的事,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凌晨三点的横店,他蹲在片场给场务师傅倒姜汤:那些年,罗云熙做过的事,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老场工接过纸杯的时候,手还在发抖。

零下十度的外景地,刚收完道具,军大衣也挡不住寒气往骨头里钻。罗云熙裹着自己的外套,蹲在保温桶旁,一杯一杯往外递热饮。他顺手塞过去几块暖宝宝:“先暖和暖和,不急。”

那位师傅后来跟人说起这事,只说了一句:“这孩子,心里装着别人。”

类似的场景,在他的每个剧组都会出现。保温桶、热粥、暖宝宝,他说是顺手准备的。可没人知道,那些看起来随意的体贴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心思。

习惯这种东西,往往比台词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

芭蕾舞台到镜头之间,隔着漫长的五年

很多人大概不清楚,他起初压根没想过要演戏。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待了十年,每天清晨五点进练功房,脚趾变形,脚踝伤了又伤。2010年毕业那会儿,专业舞团因为身高没要他。梦想就这么碎在了现实面前。

改行之后从练习生做起,选秀、广告、配角,一个接一个。那段时间长得看不到头,熬到2015年《何以笙箫默》里演少年何以琛,观众才算记住了他。

他提过一句:“跳舞教会我——再疼,也得把动作做完。”

这股从芭蕾训练里带出来的劲儿,大概就是让他撑到现在的东西。跟天赋无关,跟运气也沾不上边,就是那种咬着牙也要完成的倔强。

有些选择,旁人看不懂

2023年有个国际大牌开出八位数找他代言,他拒绝了。

转头跟儿童助学基金会搞了个联名文创,收益全给偏远山区的女孩子交学费。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原因,他只答:“比起成为奢侈品的面孔,我更想成为希望的传递者。”

这个项目到现在帮了三百多个女孩回学校,十几个考上了大学。他还偷偷资助了五个学生,时不时问问情况,但从来没往外说过。

2020年年初疫情刚起来那阵,他听说不少粉丝在医院一线缺物资。立马找海外渠道,自己掏钱买了五千只N95、两千套防护服,分批往武汉、成都、上海的医院寄。没发过任何宣传,只在粉丝群里丢了句:“平安就好。”

半年以后,有个护士在网上晒包裹,几经查证,才发现那些匿名寄来的东西出自他手。

做了好事不吭声,这可能才是更高级的善意。

那些关于尊重的细节

《半是蜜糖半是伤》有场女主崩溃的重场戏。剧本里他台词挺多,但他琢磨了下,觉得自己退一退,女主的表演空间会更大。主动找导演商量,把台词砍掉七成,全程靠眼神和表情撑场面。

播出后女主演技被夸上热搜。他在花絮里笑:“好戏靠互相成就,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种不抢戏、懂得成全别人的做派,放在现在这个环境里,实在少见。

他休息室永远放着两样:剧本和书。助理透露,他一年要看五十多本,文学心理学历史都有涉猎。拍《白发》那会儿为了琢磨角色心理,专门啃《荣格心理学导论》;拍《追光者》之前,又系统学应急救援,还考了初级急救证。

他的原话是:“演员的底气,来自对世界的理解。”

听着有点重,但确实是他一直在践行的事。

关于成长

2022年有部剧效果不太理想,他被网暴了。恶意P图、造谣耍大牌、说他整容,什么都有。

他没选择装聋作哑,也没对骂,而是发了篇长文,坦白创作里的遗憾,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够,最后写:“批评可以,但请对人保持基本尊重。”

一句辩解都没有,全是自省和善意。反倒因为这份体面,路人也开始站他。

后来采访时他说:“愤怒解决不了问题,理解才能。”

这大概就是成长——学会在风浪里保持冷静,面对恶意还能选择温柔,在争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想说的

从芭蕾舞者到演员,从无人问津到被看见,从流量争议到口碑慢慢积累——罗云熙这些年走得并不顺。

他的故事里没什么戏剧性转折,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运,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对旁人的体贴、对职业的尊重、对自己的要求。

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那些没被看见的选择,那些关于成长的思考——或许才是一个人真正值得被记住的地方。

来源:樊樊娱乐星演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