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老奶奶出生在美国旧金山,8岁就搬到了西班牙,不光活成了寿命奇迹,还给科学家留了个“宝贝”,她的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样本。
有个大事挺让人关注,全球最长寿的老人MariaBranyasMorera走了,享年117岁168天。
这位老奶奶出生在美国旧金山,8岁就搬到了西班牙,不光活成了寿命奇迹,还给科学家留了个“宝贝”,她的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样本。
这样本可太值钱了,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团队靠着它,从基因到菌群都研究了个遍,就为了弄明白她为啥能“老而无病”。
Maria生前住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一个小镇,日子过得挺规律。
每天会读读书,跟家人聊聊天,还会陪家里的狗玩一会儿。
饮食上也有讲究,一直坚持地中海饮食,吃很多蔬菜、谷物和橄榄油,最特别的是每天要吃3份酸奶。
本来想,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可能经不起折腾,结果她113岁那年感染了新冠,居然顺利康复了,成了西班牙最年长的新冠康复者。
更有意思的是,她90多岁的女儿身体也挺好,这就让科学家猜,她的基因里说不定藏着“长寿密码”。
看Maria的生活和身体状况,能发现不少有意思的点。
先说她的习惯,每天3份酸奶这事,一开始我还觉得是不是有点刻意,后来看研究才知道,这可能帮她养出了好肠道。
科学家检测她的肠道菌群,发现双歧杆菌特别多,这种菌能抗炎还能产短链脂肪酸,而且她的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6.78)是同龄人的2倍多,这跟她吃酸奶的习惯估计脱不了关系。
再看她的身体指标,那更是让人惊讶。
代谢方面,她的血脂跟年轻人差不多,好胆固醇HDL-C和坏甘油三酯VLDL-TG都在正常范围,就像血管里的“清洁工”比“垃圾车”多,心血管自然通畅。
炎症水平也低,反映全身炎症的GlycA指标也正常。
很多年轻人都未必能保持这样的指标,她这么大年纪能做到,除了遗传,日常管理肯定没少下功夫。
最颠覆认知的是基因和表观遗传这块,科学家研究她的基因,发现她完美避开了APOEε4这个“坏基因”,这个基因会让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3倍。
反而带了7个欧洲人群里没发现的罕见纯合变异,涉及免疫功能、心血管保护这些关键领域,还带了RABGAP1L这种跟长寿相关的保护性基因。
本来以为“端粒越长越长寿”是铁律,结果Maria的端粒也在随年龄缩短,却没患上癌症、糖尿病这些老年病,这说明之前的认知可能得更新了。
表观遗传上更厉害,6种表观遗传时钟测算下来,她的表观年龄比实际年龄小8-12岁,细胞层面还保持着年轻态,代谢和抗炎相关的基因还在高效工作。
从Maria的案例延伸出去,会发现她的长寿不是个例,全球很多百岁人群都有相似的规律。
就拿地中海饮食来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2023年做过一个调查,85岁以上的老人里,72%都坚持地中海饮食,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不坚持的人低不少。
这说明Maria的习惯不是偶然,是有群体数据支撑的。
聊完Maria,再看看全球的百岁人群研究,能总结出四大“长寿密码”,每一个都有实打实的数据撑着。
先说说遗传密码,很多人觉得长寿靠“超级基因”,其实不是,是多个基因一起发力。
最关键的是APOE基因,它就像个“调节器”,不同版本影响完全不一样。
ε2版本是“好帮手”,在百岁老人里出现的频率明显更高,意大利南部长寿人群里,12%的人都带这个版本,普通人群只有8%。
带了ε2的人,活到100岁的概率比没带的高不少,还能改善血脂代谢,减少心血管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反过来,ε4版本就是“阻力”,百岁老人里带它的只有8%-10%,普通人群却有13%-15%,它会加速胆固醇沉积,加重炎症反应。
不过也有例外,有些百岁老人明明带了ε4还能长寿,美国新英格兰百岁研究推测,是其他“长寿保护变异”抵消了危害,比如FOXO3变异能增强应激抵抗。
除了APOE,还有些新发现的长寿基因,比如CDKN2B-AS1基因,在对2304名“极端长寿者”的研究里,它跟长寿的关联特别密切,能调控细胞衰老,减少血管损伤,还能稳定舒张压。
而且不同地区的长寿人群,基因还带“地域烙印”,比如德系犹太人和意大利南部长寿人群里,RPLP0P2基因的罕见变异频率,是其他欧洲人群的2-15倍。
中国海南的60个长寿家族研究也发现,脂质代谢、肾功能相关的基因能代际遗传,他们的子女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低。
生理密码也很关键,百岁老人的身体指标经常“逆龄”。
就说血脂,普通人年龄越大,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越容易升高,但百岁老人不一样。
中国海南的长寿老人,总胆固醇显著低于60-80岁的人,坏胆固醇也低,好胆固醇却能保持在健康范围,他们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要到90岁以后才会显现,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没得过。
血压更有意思,呈现“双重分离”模式。
普通人从20岁到80岁,舒张压会慢慢升高,但百岁老人的舒张压比60-80岁的人还低;可收缩压却相反,从20岁到100岁一直在升高,甚至比60-80岁的人还高。
一开始我还搞不清这是为啥,后来才知道,这不是生病,是身体的“聪明代偿”,为了保证大脑、肾脏这些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避免缺血导致头晕、肾损伤。
科学家还发现,这种血压模式跟CST3基因有关。
最让人震撼的是“发病压缩”,百岁老人不是不生病,是把生病的时间“推迟再推迟”,集中到生命最后几年。
美国新英格兰百岁研究的数据很直观,110岁以上的超级百岁老人,生病时间只占一生的5.2%,而普通人群要占17.9%。
如此看来,长寿的关键不是“不生病”,而是“晚生病”。
菌群密码也不能忽视,肠道里的微生物军团,从童年就开始为长寿打基础。
爱沙尼亚的科学家做过对比,把25名≥96岁的老人和25名年轻人的肠道菌群放一起分析,发现百岁老人的菌群有三个特点:种类多、以普氏菌肠型为主、有益菌多。
普氏菌肠型擅长消化膳食纤维,能稳定血糖,年轻人里则大多是拟杆菌肠型,擅长降解肉类和碳水化合物,这明显是饮食长期影响的结果。
更意外的是童年环境的影响,84%的爱沙尼亚百岁老人,童年时接触过牛、马这些农场动物,他们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比没接触过的百岁老人高1.8倍;还有92%的人,童年生活在没有现代下水道的环境里。
这跟我们平时“讲卫生”的认知有点冲突,但实际上,这种“低卫生暴露”能让人更早接触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帮助免疫系统和菌群“协同成熟”,减少长大后过敏、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
表观密码则像是“生物时钟”的调控器,基因是“剧本”,表观遗传就是“导演”,能决定哪些基因表达、哪些不表达。
科学家专门开发了“神经网络时钟(NNCen40加)”来测算百岁老人的表观年龄,这个工具的误差只有2.28年,比传统工具准多了。
用它检测发现,不管是100岁的普通百岁老人,还是110岁以上的超级百岁老人,表观年龄都比实际年龄小,有位115岁的老人,表观年龄只有90多岁。
日本的研究也证实,百岁老人的表观年龄每年只增长0.703年,普通成年人却要增长0.851年。
而且表观遗传调控特别“精准”,Maria体内有557个与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CpG位点,这些位点一直保持着年轻人的状态,就像给致病基因上了“保护锁”;还有163个与衰老信号通路相关的CpG位点,呈现去甲基化特征,能让抗炎通路更活跃。
PRC2这个表观遗传调节器也很关键,它能给基因加“沉默标记”,让衰老相关的基因“闭嘴”,还能抑制促炎基因,帮助规避癌症。
其实看了这么多研究,能发现长寿从来不是某一个因素造就的。
遗传打下基础,生理指标“逆龄”筑牢硬件,肠道菌群提供支持,童年环境和终身饮食持续助力,这些因素凑到一起,才织成了守护长寿的“防护网”。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羡慕Maria的长寿基因,保持健康的膳食模式,管好血脂、血压这些指标,就能为延年益寿添砖加瓦。
毕竟,长寿的终极目标不是活得多久,而是活得健康、有质量。
来源:姑苏九歌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