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北大前校长的字,水平已齐驾于古人,被赞书法界“最后泰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2:23 1

摘要:他5岁启蒙习书,12岁便奠定笔墨根基,后执教北大期间,仍深耕“二王”笔法精髓,晚年更对怀素《小草千字文》痴迷数十年,直言“每临一帖,便悟一层使毫运墨之妙”。

提及与北大渊源深厚、草书被赞“直追古人、堪称最后泰斗”的大家,当属以帖学复兴闻名的沈尹默

他曾长期执教北大,更以新文化运动先驱与书法大师的双重身份,在近百年书法史上树立起承古开新的标杆!

沈尹默先生草书不仅深植晋唐风骨,更在现代语境下活化传统,让千年笔法精髓在北大文脉滋养中焕发新生,成为衔接古典与当代的关键枢纽。

1、笔法筑基:在古法深耕中炼就“笔笔见骨

草书的灵魂在于笔法,而沈尹默的核心功力,源于对千年古法的通透钻研。

他5岁启蒙习书,12岁便奠定笔墨根基,后执教北大期间,仍深耕“二王”笔法精髓,晚年更对怀素《小草千字文》痴迷数十年,直言“每临一帖,便悟一层使毫运墨之妙”。

这种长期积淀,让他的草书达到“中锋立骨、侧锋取妍”的境界,每一笔都暗藏晋唐“力透纸背”的玄机。

细看其线条,纤细处如“春蚕吐丝”般饱满,粗犷处似“老树盘根”般浑穆,平滑笔画中藏着细微的衄挫痕迹,正是古法“屋漏痕”“锥画沙”的现代演绎。

他提出的“执笔五字法”(擫、押、勾、格、抵),将古人“只可意会”的运笔逻辑转化为可实操的方法,彻底打破笔法传承的壁垒。

以其63岁所书《草书千字文》为例,“天”字尖锋入纸后顺势换锋,竖画蓄力顿挫,转折处笔锋交替自然,既守草法规范,又显灵动气韵,完美诠释了“古法新用”的精髓。

2、章法气韵:在自由挥洒中藏“规矩之美”

草书的自由绝非随意,沈尹默的作品恰是“放而不纵、逸而有矩”的典范。他的草书章法深谙“疏密有致”之道,字与字血脉相连,时而聚拢如星罗棋布,时而散开似云霞舒卷,在挥洒间无一字逾矩。

这种把控力,既源自对“二王”飘逸、怀素劲健等传统草法的烂熟于心,也融入了北大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质——不囿于古帖的拘谨,更添现代审美的清爽。

墨法运用上,他更显匠心。《草书千字文》中,浓墨处沉稳如磐石,淡墨处轻盈似流霞,提按、疾徐的节奏变化贯穿全卷,让作品层次分明、气韵生动。

谢稚柳曾盛赞“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正是对其章法与气韵的高度认可——既保留了魏晋书法的飘逸风骨,又跳出了古帖的刻板,形成独树一帜的“沈氏风格”。

3、泰斗之誉:不止笔墨,更在续接文化根脉

启功称沈尹默为“书法界终极泰斗”,不仅因其笔墨功力,更敬其在文化转型期的扛鼎之功。

民国时期钢笔兴起,毛笔书法日渐式微,他在北大主动开设书法课程,将书斋艺术推向大众,打破“书法只为文人专属”的局限;更写下近现代首部系统书法论文,纠正“重碑轻帖”的偏颇,让魏晋风骨重回主流视野,为传统书法注入新活力。

他的“齐驾古人”,并非技法上的凌驾,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古人书法多靠口传心授,他用理论搭建传承桥梁;古帖多为雅集珍品,他让书法适配现代审美与传播。

其《草书千字文》如今藏于国家博物馆,与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并称“草书入门二宝”,成为北大、清华等名校的通用字帖,每次展出都能引发观展热潮。在“丑书”“江湖体”泛滥的当下,这份“守古法而不泥古”的坚守,更显其文化分量。

沈尹默的草书之所以成为丰碑,在于他以北大文脉为基,证明传统书法不是“供人仰望的古董”,而是“可传承的活态文化”。他用笔墨守护了千年书法根脉,更以理论与实践为草书在现代的传承开辟道路,这正是“书坛最后泰斗”的真正内涵。

来源:古质今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