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正式启动的新品牌,这意味着大家对线下门店都不再乐观的时刻,一个直播间没有骨折就没有观众的年代,一个对于茶叶品牌的明天不抱期待的环境,“张百万”勇敢的站了起来,这个钢铁炼成的男人就是岩茶教室的老朋友,山场主人张森楼。
与其说是一个新品牌的亮相,不如说是共享一片重拾信心的意气风发。
2025年正式启动的新品牌,这意味着大家对线下门店都不再乐观的时刻,一个直播间没有骨折就没有观众的年代,一个对于茶叶品牌的明天不抱期待的环境,“张百万”勇敢的站了起来,这个钢铁炼成的男人就是岩茶教室的老朋友,山场主人张森楼。
▲山场主人张森楼 江湖人称“张百万”
老司机 · 新起点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三年前张森楼就上过岩茶教室山场主人专题,但和那时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出场他有了新身份,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2024年底武夷岩茶第三次选拔的非遗传承人,据说也是迄今为止最为严苛的一次。
武夷山全市共有近300人报名,146人通过资格审查参加笔试中共有87人通过笔试进入最终的淘汰赛。现场实操则是按照传统流程完整的完成初制加工,由现场评委打分的全部过程。
整个评选的过程堪比岩茶圈的高考,若说真的存在那么一丁点儿不公平的话,可能就是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老一辈制茶人来说,文化科的笔试部分和综合表达方面相比一些中生代都不占优势。
而张森楼在本次入选的非遗传承人中,年龄是第二大的,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优势基础。唯一的秘诀,就是认真。
传统制茶工艺手工揉捻
张森楼并没有因为做了三十年的茶,就觉得拿下这个传承人是“本分的”,反而有着强烈的“危机感”,考试前他就和爱人说,“这次考传承人对我来说就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只能认真对待。”
于是,在考前他依然推掉了所有的接待和应酬。他说,“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最吃力的就是精力和记忆力,如果再花时间去接待应酬,这本书就又要重新翻过。”
1996年张森楼和他夫人的合影
甚至在他最熟悉的制茶环节,他也很理性的选择的谦虚的“再教育”训练。
要知道这对于一个做了几十年茶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的老师傅而言是需要很强大的内核驱动的,“倒不是因为我们不会做,做出茶是我们这种人绝对有的信心,但是在动作的规范和细节的处理上,我们没有系统的规训,很多手法操作上成立但并不规范,这个是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的关键。”
就是这份面面俱到的“危机感”,让他从年龄的劣势变成了意识先行的绝对优势,如愿荣获非遗传承人。
这种认真的其实始终贯穿着张森林30多年的制茶生涯,也让他拿下多个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红利。
80年代,危机感让他成为天心村第一个承包国营茶厂的茶农,也让成为第一批尝试机器制茶的茶企。90年代,他成为第一在茶叶上赚到百万元的茶农,这份荣耀甚至在当年《闽北日报》报道过张森楼父子,并称其为“改革闯将”。
2025年,这一次张森楼从原料供应领域转身进军零售品牌,同样也源自于这份认真的“危机感”。
张森楼&“张百万”
到底什么样的岩茶规模才算得上“品牌”?!
对于天心村公认的山场大户来说,做品牌对于张森楼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但是作为老一辈的茶人对于现在岩茶市场的风气,确实深表“意见”。
波波间里每天都有一折“天价茶”、包装比茶还贵的“天价茶”、原料和标签相背离的产品品质……这些在张森楼这样老资历的茶人看来,偏执的觉得岩茶的消费还是不能脱离线下实体体验的场景门槛,到一个舒服的地方喝一泡正确的茶。
我好奇为什么在这个大家普遍认为市场不好的大环境下还选择做品牌升级呢?他那股认真的危机感又出现了,“环境不好,卖给谁都不好卖,但是这些茶园是我的,工艺也是我自己的,如果有了自己的品牌,总是把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吧!”
“反正最大的成本我都承担了,我想这个品牌可能不一定会做得很大,但是要做倒,那也是很难的。”
张森楼说,他想通过实体店推广自己的品牌,本质并不是为了开很多门店,而是一个城市有两三家品质高一点、控价严苛一些体验感好的门店就可以了,“行业还是需要一部分自我规范要求高的标准出现的!”
顺着这个话题,Y老师就问了张森楼一个学科性的话题,“您心目中的品牌应该是怎样的?”他想了很久,“我也没什么文化,大道理我不会讲,但我觉品牌最基本的是一个承诺:保证我的原料、保证我的品质、保证我的价格。
把不打折作为品牌的基本属性。
张森楼在和经销商签订合作条款中明确承诺厂家坚决不参与任何线上线下的打折甩货行为,一旦发现经销商可以和厂家索赔。另外为了防止经销商万一倒店后茶品流入“茶叶倒爷”手中,张森楼还和经销商约定,一定周期内难销的货品厂家可以回收的条款。这在目前的岩茶品牌经营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条款。
而能够支撑这些条款的硬气,除了张森楼摸爬滚打多年积累的实力之外,还有对于自家茶园和制茶手艺的底气
这一次的品牌升级,张森楼把“张百万”这个商标做成了企业的主品牌。听上去保留了那么点时代“暴发户”那味儿,但这个“土味”更像延续了那个充满希望和理想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相比如今动不动就两个小目标的动静,回归到“百万梦想”反倒幸福感显得更真实具体。
张百万慧苑东山山场
说起“张百万”这个名号,张森楼反倒多了些属于他的回忆。
他说这个外号是90年代初他们家企业年营业额第一次突破100万的时候,《闽北日报》采访报道后在村里引起了轰动,“张百万”这个外号就叫开了。“现在天心村随便一个抓一个茶人年收入可能都不止百万,这个外号现在看来也不是炫耀,更多是对时代的感激。”
九十年代的“张百万”
这次的品牌呈现,他邀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参与,不仅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感情,也放了很多对于产品的理解。每一个包装都严格按照现有包装规范,不浮夸,把成本都尽量放到茶本身里。
张百万告诉我们这次的包装没有一款单价超过二十元,有些产品的包装甚至就几块钱,但是通过材质和设计的表达,这些便宜的包装看上去并不廉价,反而更多是对茶本身的尊重。
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的品牌升级,相比什么2.0/3.0的营销口号概念,观念先行何尝不是一种更先锋的方式呢?
万里挑一的三泡茶
石在箱、百万闯匠、真大岩牛栏坑肉桂
在如今这般环境下,一个新品牌的亮相要比新品亮相隆重多了,所以这次分享的代表“张百万”的三款茶,是我们斟酌了半年时间才定夺出的三款茶,可见其重视程度。
先说“石在箱”。
这款茶首先吸引我的是包装,盒子的创意来自于80、90年代的老茶箱,用怀旧感,色彩跳脱的日出橙,作为本次“张百万”品牌色系,设计师说他有个喜庆的名字,叫“百万橙”。
包装没有任何内衬,所有的泡袋就像糖果一样自由的填满箱子。
新品石在箱,一斤599元,外包装成本仅个位数,把所有的成本都放在茶上
这应该是我在天心村地界喝到的最便宜的茶。我们为了测试耐泡度,泡了12冲。如果按体积计算,性价比已经和可乐一样了。张百万告诉我们,这个茶是正岩原料和半岩原料的拼配,但是所有原料都来自于他们家的自有山场。
“如果这不是自己的山场,这个价格卖肯定是要亏本的。”
这个茶没啥好多说的,一入口就是一股清甜的菌香温和地散发出来,带着山林间的质朴,哪怕冲泡至十余尾水,茶汤甜度依旧清晰,香气渐转为清雅的草木甜。完美诠释了“完美口粮茶”的价值,Y老师可以大胆预言,不管有没有所谓的品牌,绝对“爆”。
第二款,百万闯匠。
这个系列在“张百万”的品牌体系中属于中端产品,是正岩原料的堆头茶。
张百万-百万闯将正岩大红袍
这个系列里Y老师个人最喜欢的大红袍,和经常拿奖的肉桂味的大红袍不同,“百万闯匠”的大红袍茶汤入口的第一感觉是毫无棱角的醇厚,“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
张森楼得瑟的告诉我们,这款大红袍里面有近二十种不同的品种,且全部都是出自武夷山的老品质,甚至里面还有牛栏坑的北斗和矮脚乌龙这样的狠角色,就是为了让大红袍的“韵”感强化得够味。
牛栏坑矮脚乌龙
压轴的是“真大岩”系列。“真大岩”包含了牛栏坑、慧苑坑、刘官寨、马头岩、水帘洞这些张百万的核心山场。
张百万是我们认识的拥有最多正岩山场的非遗传承人,他自有的山场就有两千多亩山场,其中正岩核心山场有近两百亩,注意,这是全自有的,不是家族、承包、收青这样的合作。
张百万刘官寨山场
而且我严重怀疑,他和我们盲报了数据,这次和他重访他们家的牛栏坑,从不可思议对面的悬崖上山之后,耳边就一直回荡着他的“凡尔赛之声”,“我的,我的,这也是我的。”“从这里到那里都是我的,对面那一片也是我的。”
张百万牛栏坑山场卫星示意图
今晚的分享我们从这些自有山场里选出了大家最耳熟能详的“牛栏坑”,倒不是要凸显这个热门词汇的鄙视链,而是相比显得很“精贵”的牛栏坑,在张森楼的工艺呈现下多了“大将风范”的气韵,不刻意刻画“清晰度”,也不盲目迎合市场喜好的轻焙火茶,而是一份对武夷岩茶磅礴气息的精准提炼。
百万真大岩牛栏坑干茶
若非要细化出这个牛栏坑滋味的画面感,大概就是马斯克会晤特朗普时小儿子在一盘玩泥巴的高端局,有不羁的风土,有放浪形骸的青草仙气,每一个名词下都有它本该属于的刻板印象,可偏偏在一起的时候却不需要强行融合的浪漫。
当一股清雅的梧桐花语幽幽青草浮现时,为强劲的茶汤滋味增添了一分诗意时,不得不说,牛栏坑肉桂在张百万手法的处理下,最终还是有了“登味”。
这一次的分享除了可以绝对闭眼入以外,也欢迎在这个经济形势下依然对实体茶叶店有信心的粉丝,或者还愿意相信品牌承诺的粉丝都来试一试,后台联系学习委员或课代表,我们可以认真牵线搭桥哦!
来源:岩茶教室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