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突然上线的Sora,到底意味着什么?

B站影视 2024-12-11 09:40 3

摘要:而且,它和人工智能对话聊天机器人ChatGPT共用一个会员体系。你可以选择充积分单独使用,但如果你开了ChatGPT的会员,也能免费用上Sora。

12月10日。凌晨2点。有人呼声正酣,有人还在加班。

此时,一段20分钟的直播,瞬间让静谧的夜晚沸腾了起来。

什么直播?OpenAI发布会。

这一次,鸽了快一年的,OpenAI的文生视频工具Sora,终于开放注册了。

从测试阶段,到使用阶段。Sora,不再是少数人的小众玩具。

你只需要给一段文字,或者给一张图片,就能直接生成一段20秒的1080p视频。

而且,它和人工智能对话聊天机器人ChatGPT共用一个会员体系。你可以选择充积分单独使用,但如果你开了ChatGPT的会员,也能免费用上Sora。

我给你先看几个视频,感受一下。

(Sora官网视频)

(Sora官网视频)

(Sora官网视频)

怎么样?

人脸上的褶皱、神态,拍摄的角度,都非常有电影感。小狗跨过窗台,那种试探路稳不稳的犹豫,都被考虑到了视频里。工地上许多人走来走去,好几个动线,好几个拍摄角度,也依然丝滑。

但是,不需要摄影师,不需要分镜师,不需要动画师,也不需要导演。

这在过去简直无法想象,但是现在,它逐渐照进了现实。

对生成的视频不满意,也没关系,你可以继续修改。修改的方式也很细致。你想从第几秒开始接着前面重新再生成、你想添加或者删减什么细节要素......

只需要你一句话,就能让它再给你生成好几个版本,直到你满意为止。

所以,昨天发布会结束没多久,官网就被涌来的人给弄瘫痪了。奥特曼只好暂停了注册通道。

是的。相信你的朋友圈,这两天也被这件事刷屏了。但你可能依然疑惑:

Sora到底厉害在哪儿?为什么能让我们如此激动?对于OpenAI,乃至人工智能的整体发展来说,Sora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没有人可以用我能听明白的方式,跟我讲讲?

于是,我跑去请教了LangGPT的联合创始人甲木老师,也阅读了很多资料。

Sora测试的这10个月,国产文生视频AI软件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先跑出来的可灵,紧跟其后的即梦、海螺、vidu,还有开源的混元和智谱,都在做文生视频。不断迭代,不断升级。

所以这一次,比起2月,我有了更多的体感。

其实,在凌晨的发布会上,奥特曼就提到过3个要点。我也把它总结成了3个关键词。理解了这3个关键词,你或许就能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了。

共同协作。信息载体。世界模型。

我们一个个来说。

先说,共同协作。

大部分传统视频制作软件,主要充当着“素材工具”、“制作工具”。虽然有了工具,但你可能依然需要许多角色的人,大家一起分工协作,一起使用这些工具,才能最终产出视频。

但如果,这个“许多角色的人”,就是AI呢?

效率,会疯狂提升。

如果AI能帮你联网搜索,给你分点罗列,它就能帮你完成“素材搜集”。如果AI能直接给你成品,你拿着成品,你的工作就从“从零创作”变成了“修改草稿”。

这就是协作。你和它一起,直接对结果负责。

而这回,AI连“修改”都帮你干了。这下,你可能连视频制作的技术都不需要一一掌握了。

比如,remix,重新混合。

你输入一句话,Sora给你生成了一个5秒的视频。你觉得背景很好,但是想把视频里的房子,换成中世纪风格的。你就可以继续在下面打字:请把图中的房子换成中世纪风格。然后点击再次生成,就能局部修改视频。

(OpenAI Sora Tutorials OpenAI官方示例教程)

比如,re-cut,重新剪辑。

你觉得前2秒很好,但是后3秒很荒唐。你可以从第2秒剪开,让Sora基于前面的2秒,重新再给你混合生成后面的视频。一句话的事。

比如,blend,混合。

你生成了两个视频,一个蝴蝶振翅,一个花朵盛开。你想让这两个视频丝滑连接起来,就可以用blend功能,一键衔接。

比如,loop,无限循环。

一直奔跑的羊群、不断翻涌的浪花,就可以用loop来生成。

还有一个特别炫酷的,storyboard,故事板功能。

你在板上输入描述文字作为提示词,就能生成一块故事板。这一块故事板,就对应一个生成的视频。你可以在视频的时间轴上放置故事板。你放在哪一秒,就从哪一秒开始演绎你编辑的故事视频。你还可以在故事板上,上传一张图。基于你的图,会生成第二块故事板。第二块故事板上,根据你的图,Sora会根据理解自动写成一段文字。

接着,你就可以通过继续修改文字,不断生成新视频。

过去,是你有了灵感再去做视频。从你的头脑里的“灵光一闪”,落实到视频成品,要经过漫长的制作周期。你得先把“灵光”变成更具体的信息,拆解成一步又一步,然后去拍摄、剪辑、调色,才有成品。

而现在,根据你模糊的需求,就能生成视频。这让灵感从你脑子里走向现实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一个个成品,直接呈现在你面前。甚至,能反哺你的灵感。

生成的视频,有时甚至比你还要更懂你的想法。因为它是快速的,具体的。

现在,你就能理解,为什么Sora作为一个视频制作工具,它并不是铺满了图层、色彩、聚焦等等复杂菜单。而是,简洁无比的4个选择。你能快速进行基础设置。

1)画面比例。横屏、竖屏或者正方形。2)分辨率。480p、720p还是1080p。3)时长。5s、10s、15s还是20s。4)一次生成几个视频。用来对比选择。

这大大降低了视频制作的使用门槛。

它是你的半个同事,能“试着理解”你说的话。

今天的文生视频AI软件,已经不仅仅是“人在使用工具”,而是“人和AI在协作”。

可是,它们为什么“突然”就能“理解”了呢?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关键词,信息载体。

现在,你想做一个产品宣传视频。你可能会打开一个白板,开始构思脚本。如果你有设计伙伴,你可能会把你的需求告诉他,让他帮你一起设计。设计完后,再和做视频的伙伴协作,最后才能产出一个视频。

但是,这一切想要顺利,都得建立在,你每次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情况下。

你跟设计师讲,“我想要一个漂亮的视频,穿搭要对比鲜明”。然后等啊等,等他把成品给你,你却发现和你的想法完全不同。你觉得,鲜绿色和亮红色放一起怎么能算“漂亮”呢?设计师却说,这是这个季节很流行的搭配啊,你不是说要“对比鲜明”吗?

反反复复,好不容易敲定了设计,你又去等视频伙伴。再来一轮修改循环。

当最后的视频出来,依然不是你想要的效果。

然而,已经来不及修改了。你很难受,你的设计伙伴和视频伙伴也都很委屈。

但如果,你根据模模糊糊的想法,先生成一系列的视频,再选一个符合你想象的成品小样拿去给视频伙伴看呢?

沟通成本,就大大减少了。

因为视频能够传递的信息,比文字更丰富、更直观。

你拿视频给同事,同事可以更精准地“学习”到你的想法。那,如果你不断拿视频投喂AI呢?AI是不是也能够,更精准地“学习”现实世界?

这就要靠第三个关键词,世界模型。

2月Sora出来的时候,有三个亮点:一次性生成60s高清视频、多角度镜头无缝连接,以及,世界模型。而到了12月,三个亮点都还在,但是生成视频的长度,反而从最多60s,变成了最多20s。

为什么看上去,反而“倒退”了?解释这种“倒退”的,是Sora的后缀,Turbo,“加速”的意思。

虽然一次生成的视频时间短了,但是生成的速度,变快了。

一方面,是因为多角度无缝衔接,细分成了前面写到的Remix、Blend、Loop、Storyboard等更细致的修改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模型。

什么是世界模型?

你可以先简单想象一下:计算机所在的世界,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世界模型,就是让计算机从它的窗口盯着我们的世界,使劲地看,使劲地学。

而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给它投喂营养,让它不断记忆,然后不断预测。

ChatGPT的诞生,验证了这样的“养育”方式,在文字方面,是可行的。

投喂了很多很多文字资料后,你对计算机输入“我”,它就会生成下一个字,可能是“我要”,可能是“我想”,可能是“我是”。

它会根据你的描述,不断迭代怎么预测下一个字,更符合你想要的样子。

而Sora的诞生,则是再次验证了“养育”方式的可行性。或者说,对“真实世界”的学习能力的可行性。

所以,OpenAI突然上线的Sora,为什么能让我们如此激动?

不仅仅是因为它能生成更像样的视频了。更是因为,它更懂这个世界了。

原来当你不断投喂营养,计算机这个小孩,真的可以开始“长大成人”,开始“理解”你,理解这个世界,能处理更复杂的问题了。

你不断给它真实世界的信息,它就开始有“智能”了。

文字,是信息,但是有些模糊。图片,是信息,似乎比文字更好懂一点。视频,也是信息,而且是无比丰富的信息。

它最接近真实世界。因为我们在世界里,都是“会动”的。

计算机你看,那个人类吃汉堡的时候,一口咬下去,剩下的汉堡不是整块的了。看到这段的时候,计算机你先记下来。下一次,你又看到另一个人类吃包子,他张开嘴,咬包子的时候,你试试预测一下,会是什么场景?

“包子穿嘴而过。”错了错了,你再想想?“牙齿碰到的地方会下沉。”对了对了,很接近了,然后呢?“接着会出现一圈齿痕,而咬掉的部分包子,会在嘴里消失不见。”

投喂,再投喂。记忆,再记忆。然后,预测,再预测。

(Sora制作完视频,可以分享到社区)

最终,越来越“逼真”,越来越“智能”。

当然,这类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的AI工具,今天还有很多很多的瑕疵。

比如金毛跳到半空屁股变成了头,头变成了屁股。比如偶尔还会出现人物肢体变形、物体突然消失。又比如,因为成本太高,一次生成的视频时间在缩短。

但是GPT的出现,以及Sora的出现,都在一次次验证计算机能够按照人类的学习规律进行学习:先记忆,后预测。

“记忆”越是多,“预测”,就越是有机会更准确。

这也是为什么,未来,来得越来越快了。

GPT-1在2018年发布,用了5年时间,迭代到GPT-3.5才亮相,被众人所知。而从GPT-3.5亮相,到Sora春节第一次发布,只用了1年多。再到现在的Sora Turbo开展公众注册,则是10个月。而且,按照奥特曼的说法,这还只是视频版GPT-1,还是一个初级版本。

那么,我们呢?在“未来”面前,我们该怎么办?

这次的发布会,我想奥特曼真正想表达的,是呼吁你我去和AI协作。然后,尽早找到自己的正确节奏。

开发大模型很昂贵。迭代大模型需要很复杂的技术。但是,普普通通的你和我,都会有和AI相处的节奏。

细分,是机会。比如专门做数字人口型。组合,是机会。比如制作AI创意视频。

关键的是,你的节奏是什么?

OpenAI官方的教学视频里面,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Find the right pace for your story.(为你的故事找到正确的节奏。)

正确的节奏下,AI从来都不是在替代,而是在共同协作,是在弥补信息不对称,是在让新旧世界重构。

祝你,找到你的节奏。

共勉。

P.S.

最后的最后,我想再次感谢甲木老师的帮助。

来源:大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