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宣:244个学科被撤销!昆明理工大学数量居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2:06 1

摘要:刚报了公共事业管理的考研,结果学校通知这个学科被撤销了孩子想考设计学,查了下今年好几所高校都停招了——2025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调整名单,让不少备考和选专业的人慌了神。

刚报了公共事业管理的考研,结果学校通知这个学科被撤销了孩子想考设计学,查了下今年好几所高校都停招了——2025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调整名单,让不少备考和选专业的人慌了神。

这次调整力度不小:全国共有244个二级学科被正式撤销,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学成为“重灾区”,各有9个二级学科被撤。其中昆明理工大学撤销数量最多,一次性砍掉12个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紧随其后,均撤销9个。这可不是高校随便“砍专业”,背后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系统性优化。今天就用大白话讲透:这些学科为啥被撤?昆明理工大学为啥“下手最狠”?2026届考生和家长该怎么避坑?

先搞懂:244个学科被撤,不是突然“砍专业”

很多人以为学科撤销是高校“拍脑袋”决定的,其实这是2023年就定好的政策方向,每一步都有明确依据,绝非临时起意。

1. 政策背景:20%学科调整目标,2025年进入关键期

这轮学科洗牌的顶层设计,来自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新增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兴学科。

2025年8月28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又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要求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还提到要建“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让学科设置精准匹配市场需求。这次244个学科被撤,正是政策落地的具体体现,是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必然调整。

2. 撤销全景:管理、教育类成重灾区,艺术类也在缩减

从撤销学科的类型看,规律很明显,主要集中在三类:

应用型“泛而不精”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是重灾区,前两者各被撤9个二级学科。这些学科过去设置门槛低,很多高校都跟风开设,但课程“大而全”,毕业生没核心技能,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与产业脱节的传统学科:像部分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随着云计算普及,企业不再需要大量传统网络工程师,只会配置路由器的毕业生根本没竞争力,自然被市场淘汰。土木工程专业也因房地产行业下行、基建趋于饱和,全国已有超40所高校撤销该专业布点。

定位模糊的艺术类学科:过去10年全国有876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被撤,2025年同济大学停招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3个设计类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也撤了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核心问题是就业率低,比如山东省2024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中,艺术类占了9个。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撤销总量比去年明显下降,这说明高校的调整从“盲目砍撤”转向了“精准优化”,不再追求数量而是注重质量。

3. 关键区别:“撤销学科”和“停招专业”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把“学科撤销”和“专业停招”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差别很大:

学科撤销:针对的是研究生阶段的二级学科,比如“教育管理”二级学科被撤,意味着高校不能再招收该方向的硕士、博士,但本科的“教育学”专业可能还在招生。

专业停招:主要针对本科和专科阶段,比如某高校停招“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就是不再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

但两者核心逻辑一致:都是因为不符合国家战略或市场需求。比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仅研究生阶段的相关二级学科被撤,本科阶段也成了撤销榜首,全国116所高校开设该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不足65%,考公优势也因专业限制放宽而消失。

深度解析:昆明理工大学为啥“撤12个”?不是冲动,是理性选择

昆明理工大学一次性撤销12个学科,成了这次调整的“焦点”,不少人觉得“太激进”,但懂行的都知道,这是该校基于发展战略的“明智之举”。

1. 撤的都是“非核心”,为王牌学科“让路”

昆明理工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地方强校,有色金属材料、智能制造是它的传统王牌,在全国都有竞争力。但过去为了“凑规模”,也跟风开设了不少和主业不相关的学科,分散了师资、经费和实验室资源。

这次被撤的12个学科,大多是与核心优势脱节的应用型学科,比如部分管理类、设计类方向。该校招生办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撤销这些学科是为了“轻装上阵”,把资源集中投向有色金属、智能制造等国家急需的领域,巩固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操作不是个例,2024年四川大学就一口气撤销31个专业,逻辑和昆明理工大学一样,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2. 避免“同质化竞争”,走“特色发展”路线

以前很多高校都追求“大而全”,不管有没有基础,别人开什么专业自己就跟着开,导致同类学科遍地都是,竞争力越来越弱。昆明理工大学的调整,正是跳出了这个怪圈。

比如它撤销的某个人文类二级学科,省内就有5所高校同时开设,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而该校在这个领域既没师资优势,也没行业资源。与其在同质化竞争中“陪跑”,不如砍掉后把力量集中到“有色金属材料”这种别人难以替代的特色学科上。这也是教育部鼓励的方向——高校要“差异化发展”,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王牌,而不是千校一面。

3. 响应政策导向,提前布局“新赛道”

昆明理工大学的撤销动作,也精准呼应了2025年新出台的调整方案。方案强调要“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还提到要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优势学科。

该校在撤销12个学科的同时,已经新增了“储能材料工程”“智能采矿工程”两个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兴学科,这些学科正好契合“双碳”目标和智能制造需求,未来能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这种“有退有进”的调整,比单纯守着旧学科更有发展前景。

核心原因:学科被撤的4个“硬指标”,不符合必被淘汰

不管是哪个高校的学科被撤,背后都逃不过4个核心原因,这些也是教育部判断学科是否有存在价值的关键标准。

1. 就业率连续低迷,市场不买账

就业率是最直接的“试金石”。教育部有明确要求,连续3年就业率低于60%的学科,必须进行整改,整改无效就撤销。这次被撤的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都存在就业率长期偏低的问题。

比如市场营销专业,传统课程教的还是线下推广、渠道管理,根本跟不上数字时代需求。企业现在招的是懂直播流量逻辑、数据分析的数字营销人才,学传统营销的毕业生连基本的短视频运营都不会,怎么和计算机专业的竞争?华中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撤掉这个专业,就是因为“教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求”。

2. 课程同质化严重,没特色没优势

很多学科被撤,不是因为“没用”,而是因为“千校一面”,没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公共管理学,几乎每个综合类高校都有,但课程设置大同小异,都是管理学原理、政策分析那几门课,没有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

反观那些没被撤的同类学科,大多有鲜明特色。比如某农业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聚焦“农村公共服务”方向,结合学校的农业优势,毕业生能去农业农村部门、涉农企业,就业率反而很高。这说明不是学科本身不行,是办学没有特色。

3. 师资和资源跟不上,纯属“凑数”

有些高校为了“撑门面”,明明没有足够的师资和设备,硬要开设热门学科,最后只能“东拼西凑”上课,这样的学科早晚被撤。

比如前几年人工智能火了,很多二本院校跟风开设,但师资根本跟不上,课程就是“计算机基础换皮”,只教点Python基础,和真正的AI人才培养差太远,学费还比普通专业贵一倍。还有些高校的大数据专业,连基本的实验室都没有,用Excel教数据分析,毕业生连Hadoop、Spark这些基础工具都不会用,企业根本不招。这种“凑数”的学科,撤销是对学生负责。

4. 资源分散,影响核心学科发展

对昆明理工大学这类有明确优势的高校来说,撤销非核心学科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校的经费、师资、实验室资源都是有限的,分给非核心学科的多了,王牌学科的投入就少了。

比如该校的有色金属材料学科,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高端师资,但之前还要兼顾几个管理类学科,资源被稀释。撤销这些非核心学科后,每年能多拿出数百万经费升级实验室,还能引进更顶尖的专家,这对冲击“一流学科”至关重要。教育专家就说,高校学科调整像“造林间苗”,去掉杂枝,主力树木才能长得更好。

实用指南:2026届考生避坑,这3点必须提前查

学科调整直接关系到考生的专业选择,选对了前途光明,选错了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甚至“学着学着专业没了”。这3个细节一定要提前查清楚。

1. 查“近3年撤销名单”,避开“高危学科”

教育部每年都会公布高校学科和专业撤销名单,2023-2025年的名单在“教育部政务新媒体”或“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都能查到。

重点看两类学科:一是连续两年有10所以上高校撤销的学科,比如公共事业管理、网络工程、部分设计学方向;二是与衰退行业相关的学科,比如土木工程、传统市场营销等。这些学科就算还有高校招生,也要谨慎,大概率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2. 查“学校特色”,别选“凑数学科”

同样的学科,在不同高校“命运”可能天差地别。选专业时一定要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避开和学校主业无关的“凑数学科”。

比如昆明理工大学的“智能制造”专业值得选,因为它有工科基础和行业资源;但如果去一所农业大学读“智能制造”,就可能面临师资不足、实习资源少的问题。判断方法很简单:看学校的“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什么,选与之相关的专业,大概率不会错。

3. 查“课程和师资”,避开“换皮专业”

有些高校会把旧专业换个“新名字”继续招生,比如把“计算机应用”改成“人工智能应用”,但课程和师资根本没变,纯属“换皮骗钱”。

一定要查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看有没有核心课程(比如人工智能专业要看有没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课程),有没有博士学历的专职教师,有没有配套的实验室。如果这些都没有,就算名字再时髦,也别报。

另外,2025年政策鼓励“交叉学科”,比如四川美术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的“艺术+电子信息技术”项目、同济大学新增的“艺术设计学”(艺工交叉方向),这类专业既有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反而值得重点关注。

延伸提醒:已在读的学生,学科被撤了怎么办?

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在读的专业,突然面临学科撤销,不用慌,教育部早有规定,不会让学生“无书可读”。

1. 学校会“兜底”,保证顺利毕业

按照规定,学科被撤销后,高校必须为已入学的学生制定“过渡培养方案”,保留必要的师资和课程,确保学生能按原计划完成学业、拿到学位。比如某高校撤销了“网络工程”学科,就把在读学生并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补充云计算、大数据相关课程,既保证毕业,又提升了竞争力。

2. 趁机转专业,瞄准学校王牌

如果不想在撤销的学科继续读,可以申请转专业,这时候学校通常会放宽条件,尤其是转向核心优势专业时,通过率更高。比如昆明理工大学撤销部分管理类学科后,就允许相关学生转去“有色金属材料”“智能制造”等王牌专业,这反而成了“逆袭机会”。

3. 自学补短板,对接新兴需求

不管转不转专业,都要结合市场需求补技能。比如学市场营销的,可以自学短视频运营、数据分析工具;学设计的,重点攻数字媒体设计、智能化设计方向。现在线上课程很多,只要肯花时间,完全能弥补专业的不足。

最后想说:学科“瘦身”,是为了更好地“成长”

很多人对学科撤销有误解,觉得是高等教育“缩水”了,其实恰恰相反。这轮调整不是否定某个学科,而是淘汰“低质量供给”,让优质资源流向更有价值的领域。

昆明理工大学撤12个学科看似“狠”,实则是对学校发展负责,对学生负责;教育部推动20%学科调整,也是为了让高等教育更贴合国家战略、更对接市场需求。毕竟,高校培养的不是“文凭持有者”,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对考生和家长来说,与其纠结“哪个专业永远热门”,不如学会“跟着需求选专业”;对高校来说,与其追求“学科全覆盖”,不如深耕“特色王牌”。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赋能,学生也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你当年读的专业还在吗?身边有学科被撤的情况吗?评论区聊聊,给2026届考生支支招!

来源:开朗湖泊cQ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