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烽火曾燃江淮地,家书遥寄赤子心。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1937,全面抗战的号角在华夏大地吹响,大别山麓的信阳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御侮长城;立足今朝,英雄故土早已换了人间,复兴征程上的后辈怀揣敬意,执笔为信。市
缅怀先烈
烽火曾燃江淮地,家书遥寄赤子心。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1937,全面抗战的号角在华夏大地吹响,大别山麓的信阳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御侮长城;立足今朝,英雄故土早已换了人间,复兴征程上的后辈怀揣敬意,执笔为信。市教体局、信阳日报社组织开展的“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正是以纸为媒、以笔为桥,让今人与先辈跨越时空流转进行对话。即日起,信阳教育电视将陆续刊发信阳市优秀作品,听字里行间的家族记忆、英烈礼赞,看历史回响中的家国变迁、精神传承。
信阳市平桥区第五小学 李佳莹
给1937年先辈的信——致敬英烈
敬爱的熊桐柏爷爷:
您好!我叫李佳莹,是信阳市平桥区第五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今天,我站在罗山县烈士陵园您的纪念碑前,轻轻放下一束沾着露水的野菊花。风从远处的山岗吹来,掀起我的红领巾一角,像您当年握紧的旗帜在飘——我突然觉得,这或许就是您能收到的,来自八十八年后的回音。
蹲下身时,我发现碑座缝隙里嵌着一粒小小的鹅卵石,灰扑扑的,却磨得发亮。讲解员老师说,这是当年乡亲们从您战斗过的倒座湾带来的,每一粒都浸过血。我用指尖碰了碰它,冰凉粗糙的触感让我打了个颤——1937年冬天,您带着游击队员在这片河滩上伏击日军时,是不是也攥着这样的石头?当子弹打光后,您是不是也像课本里写的王二小那样,把石头当成了最后的武器?现在它静静嵌在这里,像一颗凝固的泪,又像一粒沉睡的火种。
纪念馆玻璃柜里,您那件打了补丁的灰布棉袄让我盯了好久。左肩处裂开一道长长的口子,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老师说那是突围时被刺刀挑破的,我忽然鼻子一酸——那天雪下得很大吧?寒风从破口灌进去的时候,您是不是把棉袄裹得更紧,就像紧紧搂着怀中那些需要保护的乡亲?现在我们的校服都有加厚防风层,上周体育课我还在抱怨拉链卡住了,可您这件漏风的棉袄,却要扛住整个寒冬的刺骨。
最让我走不动路的,是展墙上那封您写给姐姐的信。铅笔字歪歪扭扭的,有些笔画突然加重,像是手在发抖:“姐,别捎棉鞋来了,留给侄儿穿。我们夜里行军,草鞋更方便。”后面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比我们美术课上画的还简单。可这个笑脸让我突然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您——不光是纪念碑上那个目光坚毅的英雄,还是会在寒夜里想家、会心疼姐姐做针线活的普通哥哥。您把所有的温柔都藏在这个笑脸里,就像把所有的害怕都藏在了冲锋的号角声中。
妈妈告诉我,太姥爷当年是您游击队的联络员。有次送信时被日军追捕,他跳进结冰的池塘,把情报塞在芦苇杆里含在口中,回家后发了三天高烧。这些故事我以前当传说听,直到今天看见您用过的牛皮公文包——上面密麻麻全是划痕,还有两个焦黑的弹孔。我忽然明白了,太姥爷颤抖着讲往事时,眼睛里闪动的不是泪光,而是您公文包上这些伤痕的反光。原来英雄从来不是课本里遥不可及的画像,而是会冷、会疼、会在信纸上画笑脸的真人,就像会给我讲故事的太姥爷一样真实。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落在陵园后面的山坡上。那里新栽的油茶树苗排得整整齐齐,青翠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一群孩子在窃窃私语。老师说这是您当年最想看到的景象——荒山变绿林,树下有嬉闹的孩童。现在我终于懂了,您拼命守护的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一片可以放心奔跑的田野,具体到放学路上可以随手摘的野山楂,具体到每个孩子都能平安长大的承诺。
回家路上经过学校围墙,看见工人叔叔正在更换新的国旗。鲜红的旗帜呼啦一下展开时,我下意识挺直了脊背。这抹红里有您棉袄上渗出的血迹,有太姥爷冻僵的手指,有千千万万道划破黑暗的微光。熊爷爷,您知道吗?现在我们罗山的油茶果能榨出金黄的油,您战斗过的山沟里建起了风力发电机,当年您画在信纸上的那个笑脸,正挂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此致
敬礼!
新时代的小朋友:李佳莹
2025年7月27日
肖店乡中心学校 曹冉
致叶成焕先辈的一封信
尊敬的叶成焕先辈:
展信安!
此刻,我坐在2025年的教室里,窗外阳光正好,校园里书声琅琅。可我的思绪,却穿过八十余载的风雨,飘向您所在的1937年,那个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岁月,想与您讲讲如今的中国,也想听您说说当年的热血与信仰。
我在课本里、在新县的红色纪念馆中,一点点拼凑您的模样。1937年,全面抗战的号角吹响,华北告急、平津告急,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您作为一名热血男儿,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奔赴抗日前线。我常常想象,您告别家乡新县时的场景——或许是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您背着简单的行囊,望着熟悉的山水,把对家人的牵挂、对故土的不舍,都藏进奔赴国难的决心里。此去山高水远,此去生死未卜,但您从未回头,因为您知道,身后是需要守护的家国,眼前是必须奔赴的战场。
在战场上,您是怎样的英勇啊!我听闻,您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把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多夺回一寸国土,多守护一些百姓。枪林弹雨里,您的身影从未退缩;饥寒交迫中,您的信念从未动摇。是什么支撑着您?是对祖国深深的爱吧,这爱让您甘愿舍生取义;是对民族未来的信念吧,您坚信,只要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让这片土地重归安宁。您把对家人的小爱,融入对国家的大爱,用热血书写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言。
先辈,您知道吗?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2025年的新县,山清水秀依旧,却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曾经您走过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连通着乡村与城市,满载着希望与梦想;曾经破旧的房屋,换成了整齐的楼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攻坚的成果,让老区焕发出新的光彩;乡村振兴的步伐,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可能。
不只是新县,整个中国都在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让“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不再是神话——“嫦娥”探月、“蛟龙”深潜,我们探索宇宙与深海的脚步从未停歇;高铁穿梭在祖国大地,让“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日常;5G网络覆盖城乡,相隔万里也能“面对面”诉说思念。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文明绽放新的光彩——故宫里的文物活了起来,新时代的文艺作品传递着中国声音;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愈发坚定。
这一切的和平与繁荣,都是您和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如今,我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份珍贵的礼物,续写着新时代的辉煌。在信阳,在新县,您和12位全国著名抗日英烈的故事,被家乡人代代相传。每年的纪念日,我们都会来到纪念馆,献上鲜花,聆听您的事迹。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崇敬与向往;青年人的眼神里,燃着传承与奋进的光。您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有时候,我站在新县的街头,望着车水马龙、万家灯火,会忍不住想,您若是能看到这一幕,该有多欣慰。您守护的山河,如今这般宁静美好;您期盼的未来,我们正一步步实现。但我们也从未忘记历史的伤痛,因为我们知道,唯有铭记过去,才能更好地前行。我们把您的故事讲给新一代听,让他们知道,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您一样的先辈,用热血浇筑了今天的幸福。
先辈,您在1937年的浴血奋战,不是孤独的微光,而是照亮整个民族前行的火炬。如今,这火炬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带着对您的敬意与追思,带着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奔跑。我们会像您一样,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在追求梦想时勇往直前。我们会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我们会用青春的汗水,浇灌民族复兴的花朵。
最后,想对您说一声感谢,感谢您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没有放弃,没有退缩,为我们拼来了今天的和平。也想告诉您,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活在这片您深爱的土地上。愿这封信,能跨越时空的距离,让您听到我们的心声,看到您为之奋斗的中国,如今正闪耀着怎样的光彩。
此致
敬礼!
曹冉
2025年7月22日
潢川县黄冈实验学校 高欣宇
给高敬亭将军及1937年坚守大别山的先辈们的信
尊敬的高敬亭将军及1937年坚守大别山的先辈们:
你们好!
在我的书桌一角,正摆放着一瓶装着土的玻璃瓶,那是去年暑假在大别山参加研学之旅带回来的。瓶中是最寻常不过的黄泥土,混着几根枯草茎,瓶壁上还沾着风干的泥痕。这让我不禁想起1937年冬天,您在金寨县的山坳里,用手捧着给伤员敷伤口的那捧土。
忆起去年研学走在大别山路上,讲解员让我们弯腰摸一摸脚下的土。“这土见过血,也见过泪。”他说在1937年深秋,您带着游击队在这一带打游击,粮食断了三天。战士们就挖泥土里的葛根充饥,您蹲在地上教大家辨认葛根的根须,手指插进泥土里,指甲缝里全是泥,“高司令说,这土能长出葛根,就一定能长出抗日的希望”。我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攥着,土块硌得手心生疼,松开后掌纹里全是黄印子,像盖了个来自过去的印章。
当年红军搭过棚子的旧地旁,我看见墙角堆着些焦黑的土块——是您和战士们用泥土糊的灶台留下的。老乡说,1938年春天雪刚化,您带着队伍在这里休整。用泥土和着稻草垒灶台,您垒的灶台总比别人的结实,火苗再旺也烧不透,“他说打仗的人,连灶台都得经得起烧”。我捡起一块碎土块,上面还留着烟熏的黑迹,凑近闻了闻,仿佛能闻到当年煮野菜的味道。后来在山下的纪念馆,看见您当年用过的土碗,碗沿豁了个口,讲解员说这碗就是用这山上烧制的,您总用它给伤员熬药,药渣倒在土里,第二年竟长出了几株草药。
离开大别山那天,我特意在路边装了半瓶土。汽车开远时回头看,那片土被太阳晒得发亮,讲解员说:“这土记事儿呢,谁在这儿流过汗、流过血,它都记得。”现在每次给窗台上的绿萝换土,我都会掺一点大别山的土,看着新叶冒出来时,总想起您说的“土能长东西”——可不是嘛,当年您在这土上播下的革命种子,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大别山的土不会说话,却藏着先辈们最鲜活的精神:是绝境中不死的希望,是苦难里无声的担当,更是代代相传、让后辈挺直腰杆的力量。这份精神,让我们在回望历史时懂得敬畏,在直面当下时更有勇气,在奔赴未来时,永远记得自己的根,该往哪儿深扎,该朝哪儿生长。
高将军,您和战友们用生命焐热的这片泥土,如今正托着我们的脚步往前走。我们会带着这捧土的韧性,在课堂上啃下最难的知识点,在赛场上拼到最后一秒,在需要担当的时候,像您当年护住会议记录那样,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泥土里藏着的不只是过去的故事,更是让我们站直了的勇气。您放心,大别山的硬骨头精神,会在我们这代人身上长下去——就像您种在屋前的那棵老槐树,根扎得深,枝桠就一定能往天上长。
此致
敬礼!
一个捧着大别山泥土的后辈
2025年7月16日
踅孜镇胜淮小学 胡奥雪
给1937年先辈的信
谢家庆前辈:
您好!
请原谅我贸然执笔打扰。此刻我正伏案于2025年7月28日——一个您或许难以想象的年代,窗外蝉鸣如织,夏日的风里飘荡着和平安宁的气息。而我手中所捧的,却是1937年10月初,您率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线的历史碎片。我知晓您已无法读到此信,可胸中激荡的万千话语,仍驱使我提起笔来,向您——一位远在烽火年代的战士——倾诉心声。
我仿佛望见,八十八年前深秋的风,正猛烈地刮过山西黄尘弥漫的沟壑。您肩头挎着那支磨得发亮的汉阳造,走在队伍最前头,军帽边沿被风掀起又按下,您习惯性地伸手将它重新捏出棱角。队伍中有人低声哼唱:“红日照遍了东方……”,声音混在风尘与行军脚步声中,像一颗种子落入干裂的土地,倔强而执着。您回头望了望身后沉默而坚韧的战士们,其中一位小战士脚上草鞋磨出了洞,您默默将自己备用的那双递过去。队伍在崎岖山路上蜿蜒前行,头顶不时有日寇侦察机怪啸着掠过,像盘旋在天空的恶鸟,投下令人心悸的阴影。您命令队伍迅速隐蔽,自己却站在土坡上,用望远镜久久凝视着远方日寇卷起的烟尘,那烟尘犹如一条凶恶的黄龙,正朝着中华民族的心腹之地蜿蜒噬来。您拳头紧攥,指甲深陷进掌心里,那细微的疼痛,恰似山河破碎的剧痛在您心头的回响。
前辈,我亦曾仔细寻访您从家乡光山走出的足迹。1930年,光山的秋收时节,田垄间稻穗沉甸,您放下手中农具,目光越过丰收的田野,望向远方风云激荡的天地。您最终决然告别了年迈双亲与熟悉的田埂,转身投入了红军的洪流。您曾写信告诉家人:“儿以身许国,家国难两全”,信纸上分明有几点湿润的痕迹晕开,想必是您强忍的泪水。多年征战,您军装袖口磨破,您用布条细心缝补;缴获的敌军呢子大衣,您也染成朴素的黑色,拆改成了贴身布褂。您总说:“干净整齐,方显战士精神。” 战事间隙,您常坐在弹药箱上,就着微弱的油灯,吃力地给家里写信,信未写完便因紧急军情搁笔。那封家书,连同您仅存的一张模糊戎装照片,如今静静躺在光山纪念馆的玻璃柜中。照片上您年轻的脸庞透着一股子光山泥土般的坚韧与执着,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岁月,望尽身后百年风云。
10月16日,忻口北侧高地的战斗打响。日寇火力密集如暴雨倾盆,炮弹尖啸着砸落,掀起蔽日的烟尘与灼热的土块。您带领战士们寸土必争,如磐石般坚守着阵地。您指挥重机枪连压制敌人火力点,自己却数次被炮弹爆炸的气浪掀倒,泥土碎石灌满了衣领。当您看到战友们一个个在日寇密集的弹雨中倒下,您猛地推开身边劝阻的战士,嘶哑着喉咙喊道:“跟我上!把狗日的压下去!” 您亲自抱起一挺机枪,像一把尖刀般冲向最前沿。密集的子弹擦着您的耳边呼啸而过,您浑然不觉,眼中只有敌人喷吐火舌的阵地。就在您即将冲至敌阵前,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您的胸膛。血,瞬间浸透了您那件拆改过的呢子军装。您身体猛地一震,却仍用尽最后气力,拉响了腰间的两颗手榴弹,奋力投向敌群……那一刻,硝烟弥漫的阵地上,您的生命如星火迸裂,灼热地燃烧,只为照亮身后山河的黎明。
前辈,您知道吗?您牺牲的那片高地,后来被鲜血浸透又被春风吹绿。那曾经被炮火翻犁的山坡,如今草木深深,掩埋着铁与火的记忆。人们常沿着您当年冲锋的路径低头寻觅,偶尔还能拾得一枚锈蚀的弹片或半截残损的枪栓,它们沉默着,却比任何言语更沉重地讲述着您和战友们的故事。而您的名字——谢家庆,已化作光山故土上最沉甸甸的丰碑。每当家乡金黄的稻浪在风中起伏,便如无数后来者向您致以最深长的鞠躬。那稻浪涌动的声响,仿佛诉说着您未能亲见的丰收,诉说着您以生命守护的明天。
我多想告诉您,您与无数先辈用血肉筑就的长城,终于护佑了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你们抱薪赴雪,最终点燃了民族独立的熊熊烈火;你们以骨为壤,终让后世子孙得以在和平的荫蔽下耕耘收获。那在您冲锋路上倒下的地方,后来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年复一年,静默而执着地绽放着生命的色彩。您和战友们以青春与热血浇灌的信念之花,早已在这片曾被铁蹄践踏的土地上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一个独立、自由、走向复兴的国度。
窗外,2025年的夏阳正照耀着无垠的绿野。我轻轻合上沉重的史册,指尖抚过书页上您的名字。请放心,前辈,您为之付出一切的山河已无恙。那曾回荡在忻口山野间的冲锋号角,已化为民族血脉深处永不停息的激流,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安享太平的日子,都浸润着您们当年的热血与期盼。我们站在你们梦想的晨光里,将永远铭记那暗夜中的持火者。
此致
最深的敬礼!
一位来自八十八年后的后辈
2025年7月28日
商城思源实验学校 章梓萱
给1937年先辈的信—纪念赵崇德烈士
尊敬的赵崇德营长:
展信时,窗外的蝉鸣正掠过2025年的盛夏,而我的笔端总忍不住触碰88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秋夜——1937年10月19日,您正带领三营战士伏在滹沱河岸边的芦苇丛中,望着阳明堡机场的探照灯光刺破暮色。那时的您或许不会想到,这场持续一小时的战斗,会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永恒坐标。
后世的史料里清晰地记载着您的模样:23岁的河南商城青年,左手腕上还留着少年时砍柴的疤痕,腰间的驳壳枪磨得发亮。战友们说,您总把“咱是农民的兵”挂在嘴边,行军时看见老乡的庄稼倒了,会蹲下来一棵棵扶好;可面对敌人时,您眼里的光比刺刀还锋利。1937年的中国太需要这样的光了——北平沦陷,上海告急,日军的飞机像蝗虫一样掠过华北平原,多少母亲抱着孩子在防空洞里发抖,多少士兵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战场上仰天长叹。
前年,我看过一部专门讲述您英雄事迹的电影《中国营长》,战斗的细节总让我眼眶发热:您突击队击队冲进机场时,日军的探照灯突然扫过来,您下意识地把身边的新兵按在机翼下,自己却暴露在火光里;您爬上一架敌机的机翼,拉燃手榴弹往机舱里塞,机身的铁皮被炸开一个洞,滚烫的碎片溅在您胳膊上,您却像没感觉似的,转身又去炸另一架;最后撤退时,您发现还有三名战士被困在敌机群里,立刻端着枪冲回去掩护,子弹从您的左肩穿进,右肋穿出,您倒在跑道上时,手指还紧紧抠着地面,仿佛想把这片土地攥得更牢。
后来我们才知道,您炸毁的24架敌机,第二天原本要去轰炸雁门关的友军阵地;您牺牲的那个黎明,太行山深处的百姓听见枪声停了,纷纷扒着门缝往外看,当看到八路军战士背着缴获的枪支回来,有人当场跪在地上哭:“老天爷,真有能打跑鬼子的兵啊!”那之晋察冀边区边区的参军参军热潮里,总有人说“我要去赵崇德的部队”,您用生命播下的火种,在最黑暗的时刻长成了燎原之势。
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您当年守护的模样。您牺牲的阳明堡,如今建航空博物馆物馆,孩子们在模拟驾驶舱里学习飞行原理,讲解员会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看,这是1937年八路军炸毁敌机的地方,那位带头冲锋的营长叫赵崇德。”您家乡河南商城大别山深处,通了高速公路,当年您和战友们打游击的山洞,如今成了红色教育基地,老人给孩子们讲您的故事时,总会指着山脚下的稻田说:“赵营长当年说要让咱老百姓吃饱饭,现在不仅吃饱了,还吃上了白米饭、大馒头。”
去年清明,军事博物馆物馆见过您唯一的遗物——一支磨掉漆的钢笔。讲解员说,您行军时总带着它,在油灯下写家信,信里从不提打仗的苦,只问家里的麦子收了没有,嘱咐弟弟“好好种地,等打跑鬼子,哥回去跟你一起侍弄庄稼”。可您再也没能回去,那支钢笔永远停在了1937年的秋夜。但您知道吗?现在的中国,有无数青年正握着比钢笔更有力量的“笔”——有的在实验室里攻克芯片技术,有的在边防线上守护界碑,有的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挥洒汗水,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您未竟的信。
前几天看新闻,我国最新的隐形战机列装部队,试飞员在万米高空向地面报告时,语气里的骄傲让我想起您当年冲锋的模样。这盛世,如您所愿:没有敌机再敢来犯,没有战火灼伤家园,您守护的孩子们,正在阳光下读书、奔跑,他们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曾浸染英雄的血,更知道要让这片土地永远安宁。
赵崇德营长,您当年在冲锋时喊的“为了民族,前进”,早已成了我们血脉里的密码。这封信写得很长,因为有太多话想告诉您——告诉您山河无恙,告诉您国泰民安,告诉您您和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正拼尽全力守护。
夜深了,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像极了您当年潜伏时的月光。只是这月光里,再没有硝烟的味道,只有稻花香和孩子们的笑声。
此致
敬礼!
一个永远铭记您的后辈
2025年7月11日
来源:时代报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