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考察,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作指明方向。
核心提示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考察,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作指明方向。
从沉睡3000年的甲骨符号,到跃动于时代的文明脉搏;从文物考古的匠心守护,到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3年来,安阳坚持以保护为基、以创新为笔,聚焦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推动殷墟甲骨文从历史深处走进大众生活,从学术高地迈向国际舞台。
文脉流淌3000年,守正以赓续,创新以致远。
且以甲骨为卷 更将殷商作序
聚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
安阳融媒记者 申昕 王慧敏 李庆龄
李杉 王嘉晨 刘斐
观一幕
殷商故事
“衣袂拂过光影甲骨,像真的踩进了3300年前的大邑商!”10月27日,来自石家庄的游客刘女士走出殷墟景区《再现·大邑商》展厅,手机里已存满该场沉浸式演出的照片。在安阳,甲骨文的故乡正用艺术创作、数字科技与日常场景,掀起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潮流。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再现·大邑商》数字展厅中,“初光、重回、占卜、谋智、巴方伏击战XR、荣耀”6段剧情串联起商王朝盛景。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跟着甲骨文“沚”字化身的引导员“亚止”行进,身着商代服饰的演员擦肩而过,光影凝成的文字在指尖流转,“身影入画”环节里还能亲身参与祈愿占卜。自去年国庆假期试运营以来,这里接待游客超56万人次,单日最高2万人次。
古老文字不止藏在景区,更融入了安阳人的生活日常。清晨的广场上,甲骨文广播体操的节拍轻快——“人”字舒展双臂、“走”字轻快跳跃、“舞”字旋转变换,19个甲骨文字化作鲜活肢体动作。这套由安阳师范学院原创的体操风靡全城,市民锻炼时便“认”会了古文字。
《洹溯·大邑商》实景演出(安阳融媒记者 冀坤 摄)
夜幕降临,洹河月亮岛成了甲骨文演绎的“露天剧场”,水幕升起、灯光交织,《洹溯·大邑商》实景演出启幕,让观众重回3000年前。中国文字博物馆演艺中心内,原创音乐剧《甲骨情缘》上演时空对话:现代实习生穿越到殷商祭祀现场,与商王、大祭司探讨文字的信仰与未来,融合了音乐、舞蹈与前沿舞美的演出,把晦涩古文字变成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尤其吸引青少年追着看。
如今在安阳,甲骨文早已融入生活,它在数字展厅的光影流转中,它在街头巷尾的体操节拍中,它在洹河畔的实景画卷中……这场跨越3000年的“文明对话”,正让更多人读懂甲骨文背后的文化密码,也让中华文明的根脉在创新演绎中愈发鲜活有力。
殷墟博物馆(安阳融媒记者 曲海庆 摄)
叩一扇
时空之门
“我摸到了甲骨。”“我亲手浇铸了青铜器。”在安阳博物馆,许多游客现场体验《玄鸟生商》VR沉浸展。
安阳博物馆2025年春节引进《玄鸟生商》VR沉浸展,采用“数字技术+文化IP”双驱动模式,戴上VR头显,跟随玄鸟走进商朝都城,亲历祭祀求雨的场景,聆听青铜器在铸造作坊中的悠远回响,与文物亲密“接触”,甲骨文这一文化IP更加贴近大众、深入人心。
今年国庆假期,各地游客来到殷墟博物馆,邂逅“伟大的商文明”。
行走在沉浸式数字展厅,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纷纷“活”起来:商代先民打猎、捕鱼、耕种等生活场景通过数字技术生动呈现;展柜上,透明LED屏与虚拟影像结合,直观呈现青铜器的形制与用途;大屏前,裸眼3D技术让跪坐玉人、杜岭方鼎等20多件文物在同一时空“相遇”;《甲骨文奇遇记》数字沉浸展,通过混合现实技术,让体验者置身大邑商,触摸悬浮甲骨残片触发占卜星火,手影互动激活文字演变,跟随神鸮玄尊体验“鹿影化字”“燎祭问天”等场景……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游客“穿越”殷商,打开探索商文明的“大门”。
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古老殷墟正以其数字新姿,与公众跨时空对话:通过特色展览、沉浸式体验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推出《又见天邑商》《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等沉浸式数字展,运用数字技术讲好殷墟甲骨文故事;加强与腾讯、安阳师范学院等单位的合作,推动人机协同助力甲骨文破译与传承活化,实施安阳博物馆藏商代甲骨文和带铭青铜器数字化保护利用等项目,为甲骨文文字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博物馆、景区与文创企业合作,上线“亚长牛尊”“亚址方尊”等3D数字藏品,开发甲骨文表情包、动漫动画、网络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甲骨文正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潮”。
带一份
安阳礼物
10月20日,网友“谷穗儿”在逛完殷墟博物馆之后,更新了社交平台状态:“午饭吃的印着甲骨文的面条,今后我是肚子里有文字的人,为安阳文旅点赞!”随后几天,广大网友纷纷留言,百余条评论或是问味道、或是问价格,无不表现出大家对甲骨文面条的好奇和喜欢。
在殷墟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里,你能看到以妇好鸮尊为灵感设计的干发帽、商纹饰雨伞、殷商烛影冰箱贴、青铜器钥匙链;你能看到眼巴巴等着甲骨文拉花咖啡和甲骨文甜点出餐的游客,驻足欣赏文创细节的游客,“疯狂扫货”的游客,排队结账的游客……“我馆的文创商店是游客参观完殷墟博物馆后必打卡的点位。截至目前,我馆已设计开发出900余款文创产品。”殷墟博物馆文创店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文创店内,文创产品也是琳琅满目,其中有不少被游客列入必买清单,供不应求。“风景和文物带不走,但借助文创产品,可以把游览城市的记忆留下来。”一位来自广州的大学生游客表示。
近年来,我市紧跟文旅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打造了诸多将殷墟甲骨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审美和创意设计巧妙融合的特色文创产品,有特色、有品位、有价值,涵盖生活用品、文具、益智玩具等多个门类,从冰箱贴、水杯、钥匙扣到瓷器、香薰、手机壳、盲盒应有尽有,每件都内藏乾坤、独具风格,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优秀的文创产品不仅是人们深刻感悟中华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拓展旅游体验新领域、传播旅游景区新形象的重要引擎。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差异化、特色化文章,拓展‘文创+’新业态,助力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市文广体旅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阅一城
千秋风华
10月底的安阳,秋韵浓厚。洹河之畔,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这片热土承载着3000年厚重文化,广迎四海宾朋。
安阳深入实施文旅融合战略,秉持“更聚焦、更市场、更具体”思路,正从“中华文化新地标”向“世界级文化地标”加速跃升。
今年7月,2025安阳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暨入境旅游推进会举行,近百家海内外文旅文创企业、旅游景区代表齐聚,共商入境旅游合作,共绘文旅融合蓝图。国际友人Cynthia首次到访安阳,就被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景象深深吸引,直呼体验难忘。
外国游客参观殷墟博物馆,感受殷商文化(安阳融媒记者 王小彤 摄)
用脚步丈量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神秘庄重,文物精美,孩子们在研学基地里临摹甲骨文,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洹河演艺”项目成为热门打卡地,游客乘船欣赏灯光秀与文艺表演,如入梦幻之境;升级改造后的安阳古城是文旅融合典范,仓巷街、南大街等建筑古色古香,古老文化元素遍布,尽显魅力……
近年来,我市构筑殷墟甲骨文大展示格局,围绕“考古”“文字”“文明”,深化考古研究与文字解读,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让甲骨文“活”起来;创新数字化呈现方式,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全球游客感受商文明;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推动各方面全面升级,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空间。
文旅融合为安阳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市去年接待游客8497.59万人次,旅游收入769.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64%、14.08%;今年1月至9月,接待游客7858.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88.8亿元,同比稳健增长。
古都千秋韵,殷墟正青春。安阳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让千年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学生在殷墟博物馆车马坑开展研学活动(赵若恒 摄)
守一方
文明热土
清晨的洹河北岸,考古探方内,工作人员正手持仪器小心翼翼地进行测量。不远处,无人机正低空掠过,通过多光谱遥感捕捉着肉眼难以分辨的遗迹。在科技的加持下,3000年前的故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从泥土中苏醒,破土而出。
这是殷墟考古的日常一景,也是我市加强殷墟考古、历史研究及价值阐释的缩影。我市坚持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全方位推进殷墟王陵区、洹北商城等核心区的发掘研究工作,连续三年参加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专题通报殷墟及周边重要考古新发现与甲骨文研究新成果。殷墟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洹北商城遗址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代晚期干道和王陵区祭祀遗存及老六庄族邑遗址获“2024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为进一步揭示殷墟遗址全貌和“大邑商”社会生活风貌提供更多实证。
与此同时,学术成果愈发闪亮。我市文物部门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殷墟多学科综合研究,先后在《考古》《江汉考古》《中原文物》等专业期刊发表发掘简报和研究论文20余篇;积极参加中国考古学大会、“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等国内学术研讨会,深化学术交流互鉴;成功举办2024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为全市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为进一步细化考古前置工作,今年我市专门出台《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实现从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在安阳这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土地上,考古工作者正以匠心守护文明根脉,用情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用爱点亮民族复兴的文化征程。
来源:安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