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也被卷入美国信贷爆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0:36 1

摘要:贝莱德踩的坑,不是什么高深的金融魔术,而是一场用假合同、假邮件、假客户堆砌起来的、近乎荒诞的“纸上帝国”骗局。但它暴露了华尔街金融大厦里,一个隐秘角落正在滋生的系统性风险。

贝莱德踩的坑,不是什么高深的金融魔术,而是一场用假合同、假邮件、假客户堆砌起来的、近乎荒诞的“纸上帝国”骗局。但它暴露了华尔街金融大厦里,一个隐秘角落正在滋生的系统性风险。

先来看看这件事到底有多离谱。事件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名叫Bankim Brahmbhatt的企业家。他旗下有两家听起来挺正经的电信服务公司,Broadband Telecom Services和Bridgevoice Inc.。从2020年开始,他就用这两家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向贝莱德旗下的私人信贷部门HPS等机构借钱。

他用的手法,说起来并不复杂,就是伪造了大量根本不存在的客户应收账款和合同文件,把这些“空气”包装成值钱的抵押物,然后去换取真金白银的贷款。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从最初的3.85亿美元,一路滚到今年8月的约4.3亿美元。更戏剧性的是,这场骗局的揭开,居然不是因为复杂的金融模型或严格的审计,仅仅是因为一名HPS的员工在今年7月发现,几封用来验证资产的“客户邮件”域名有点不对劲。顺藤摸瓜才发现,过去两年的很多沟通记录,竟然都是从模仿真实公司的虚假域名发出的。

甚至有一些被列为“客户”的国际电信公司,比如比利时的BICS,直接站出来否认和这家公司有任何合作关系,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确凿的欺诈行为。”

然而,当HPS的高管去找Brahmbhatt对质时,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一切正常”,然后就彻底失联了。调查人员跑到他的办公室,只看到一间大门紧锁、空无一人的房间。这个用谎言支撑了数年的帝国,顷刻间就蒸发不见了。

所以,你可能会问,贝莱德这种全球顶级的资管巨头,加上法国巴黎银行(它为这笔交易提供了近一半的资金)这样的金融大鳄,风控怎么会如此拉胯?他们不是也聘请了像德勤(Deloitte)这样的顶级事务所来验证资产吗?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私人信贷市场繁荣表象下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私人信贷这个快速膨胀但监管宽松的“影子银行”世界里根深蒂固的系统性漏洞。

第一,是“信息黑箱”问题。 私人信贷,简单理解就是“非银行放贷”。企业不找传统银行,而是直接向贝莱德HPS这样的基金、资管公司借钱。这个过程不像公开债券市场那样需要高度透明和信息披露,很多关键信息都藏在私下的协议里。这就给了Brahmbhatt这种人巨大的操作空间,他精心伪造的客户名单、邮件和合同,在缺乏阳光照射的黑暗角落里,很容易就被当成了真实的资产。

第二,是“尽职调查的形式化”。 尽管HPS聘请了德勤等机构做尽职调查,但在一个钱多、项目抢得快的狂热市场里,最基础的风控环节也可能变成“走过场”。

想想看,连验证客户邮件真伪这种本该是调查基础中的基础环节,都需要好几年才由一个员工偶然发现破绽,其背后的调查深度和怀疑精神有多匮乏,可见一斑。这并非个例,近期美国私人信贷市场已接连出现几起类似的造假和破产事件,比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irst Brands和连锁汽车金融公司Tricolor。这说明,当流动性泛滥时,对高收益的追逐往往会压倒对风险的警惕。

第三,是系统性风险的累积。 目前,美国私人信贷市场的总规模已经突破了2万亿美元。巨量的资金涌入了中小企业、高风险借贷这些领域。如果像贝莱德、法国巴黎银行(它已经为此计提了约2.2亿美元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这样的市场头部玩家都会被如此“低级”的骗术蒙蔽,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在这个不透明的庞大市场里,还藏着多少类似的“假资产”和“伪抵押”?这一个个风险地雷,一旦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被接连引爆,其连锁反应将是可怕的。

因此,这件事对我们的警示,其实远远超出了金融圈的热闹。它关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对“理财”和“风险”的认知。

它再次印证了那个最经典、也最朴素的道理——投资的不可能三角: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这三者绝不可能同时存在。 任何号称“又稳又赚快钱”的产品,你都必须要用十倍放大镜去审视它的底层资产到底是什么。如果它本身还处在一个信息不透明的“黑箱”里,那么你就要做好本金可能面临巨大风险的准备。

未来,你可能会听到越来越多像“私募信贷”、“结构化票据”、“另类资产”这样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包装可以很华丽,故事可以很动听,但本质从未改变:高收益的背后,一定是更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任何经济周期里,最重要的能力从来都不是追逐最高收益,而是看清风险,守住本金。

来源:观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