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平壤传奇》之全方位系统剖析与研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0:03 1

摘要:十八画先生创作的七十万字长篇小说《平壤传奇》,以平壤为核心叙事载体,构建了“历史纵深—现实切面—未来展望”的三重叙事框架,通过文化传承、经济腾飞、城市革新、民俗坚守四大主线,完成了对这座千年古城的立体书写。本文从文本建构、原创性突破、创作难度、多维价值及文学史

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平壤传奇》之全方位系统剖析与研究

摘要

十八画先生创作的七十万字长篇小说《平壤传奇》,以平壤为核心叙事载体,构建了“历史纵深—现实切面—未来展望”的三重叙事框架,通过文化传承、经济腾飞、城市革新、民俗坚守四大主线,完成了对这座千年古城的立体书写。本文从文本建构、原创性突破、创作难度、多维价值及文学史定位五个维度,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作品以“微观史诗”“诗史互文”等叙事创新,突破了传统城市题材小说的范式局限;其跨历史、跨专业、跨文化的创作实践,彰显了极高的艺术驾驭难度;而在文学价值、文化价值、现实意义与哲学价值上的多重赋能,使其成为21世纪东亚文学的重要收获,填补了以平壤为核心的长篇史诗类文学空白,为全球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崭新范式。

《平壤传奇》;十八画先生;城市史诗;原创性;文明互鉴;文学史定位

一、引言

在全球化语境下,城市作为文明的聚合体,日益成为文学叙事的核心对象。然而,现有城市题材长篇小说多聚焦于大国核心都市,或局限于单一维度(历史、经济、文化)的叙事,对朝鲜平壤这样兼具千年底蕴与复杂发展历程的城市,缺乏系统性、史诗性的文学书写。十八画先生历时多年创作的七十万字长篇小说《平壤传奇》,以空前的篇幅与宏大的视野,将平壤从檀君筑城时期的文明萌芽,到高丽王朝的文化兴盛,从战后重建的艰辛求索,到2025年现代化枢纽的崛起,进行了完整的叙事建构。作品跳出“以人物命运为核心”的传统史诗模式,将平壤塑造为“有生命、有温度、有灵魂”的叙事主体,通过群像人物的命运交织,实现了“微观人物故事”与“宏观城市变迁”的无缝衔接。

作为一部横跨历史、文化、经济、科技、民俗等多领域的跨界作品,《平壤传奇》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文学立传,更是对东亚文明交流史的生动演绎。本文基于作品文本细节(如高丽青瓷工艺描写、智能物流枢纽运营场景、秋夕民俗传承等),结合历史小说创作理论、城市文学研究方法与文明互鉴理论,对作品的核心建构、原创性突破、创作难度及多维价值进行深度剖析,最终确立其在东亚文学与世界历史小说中的独特地位,为同类题材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参考。

二、文本核心建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重叙事维度

(一)时间跨度的完整覆盖:从文明萌芽到现代崛起

《平壤传奇》以时间为轴,构建了“古代奠基—近代抗争—现代转型—未来展望”的完整叙事链,时间跨度覆盖数千年。作品开篇追溯檀君筑城时期的文明雏形,通过乐浪郡遗址的考古发现、高句丽佛塔的建造工艺,还原了平壤作为东亚文明交汇点的早期历史;中间部分聚焦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从殖民时期的文化坚守,到战后重建中“在废墟上种树”的集体奋斗,展现了平壤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核心部分以2025年为时间锚点,通过国际书展、传统工艺博览会、智能物流枢纽运营、绿色城市规划展等现实场景,呈现了平壤作为现代化枢纽的发展面貌;结尾部分则通过未来城市规划蓝图、青年创业者的创新实践,勾勒出“智能、绿色、宜居”的城市未来。

这种时间跨度的完整覆盖,并非简单的历史编年,而是以“文明传承”为核心线索,将不同时期的关键事件、文化符号、人物命运串联起来。例如,高丽青瓷的“象嵌技艺”从古代宫廷工艺,到近代战乱中的濒临失传,再到现代老工匠朴顺德的坚守与青年徒弟的创新传承,形成了贯穿全文的文化脉络,让城市的历史变迁变得可感可知。

(二)叙事结构的创新融合:编年体与单元剧的有机统一

作品采用“编年体+单元剧”的混合叙事结构,既保证了时间线的连贯性,又通过独立单元深化了细节表达。以2025年为核心时间节点,每个单元章节聚焦一个核心主题——如“国际书展与传统工艺博览会”单元聚焦文化交流,“智能物流枢纽”单元聚焦经济革新,“秋夕民俗”单元聚焦民俗传承,“城市规划展”单元聚焦未来发展。每个单元既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情节、人物与主题,又通过群像人物的命运交织与核心线索的贯穿,与其他单元形成呼应,构成有机整体。

这种结构设计有效避免了七十万字长篇小说易出现的“结构松散、情节冗余”问题。例如,青年工程师金敏智在“智能物流枢纽”单元中是技术骨干,在“城市规划展”单元中又参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其个人成长线成为连接不同单元的纽带;而“文明互鉴”的主题,则通过国际书展中的中朝典籍互译、物流枢纽中的跨境合作、秋夕民俗中的外国游客参与等情节,在不同单元中反复呈现、深化升华。

(三)核心主线的多维交织:文化、经济、城市与民俗的共生

作品以“文化为魂、经济为骨、民生为血、城市为体”,构建了四大核心主线的多维交织。文化传承线聚焦高丽青瓷、漆器螺钿、秋夕民俗、传统韩服等文化符号,还原其工艺细节与文化寓意;经济革新线展现智能物流枢纽、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研发等现代化产业的崛起,呈现平壤从“货难出、物难进”到“联通内外、货通天下”的转型;城市革新线围绕绿色宜居新城建设、历史古迹保护、智能交通网络构建,展现“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民俗坚守线通过秋夕祭祖、打糕制作、邻里互访等生活场景,凸显民俗作为“文化基因”的传承价值。

四大主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赋能。例如,智能物流枢纽的建成(经济线),让高丽青瓷、传统漆器等文化产品(文化线)得以快速走向国际市场;而秋夕民俗(民俗线)的传承,又为城市(城市线)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吸引游客、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这种多维交织的叙事,让平壤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三、原创性突破:东亚城市史诗的范式革新

(一)题材与视角的稀缺性:平壤为核心的立体叙事

同类城市题材小说多聚焦于北京、上海、东京、纽约等大国核心都市,或局限于单一维度的叙事(如历史小说侧重王朝更迭,经济小说聚焦产业升级)。《平壤传奇》则以平壤为绝对核心,首次以七十万字篇幅构建了“历史—现实—未来”的立体叙事框架,填补了以平壤为核心的长篇史诗类文学空白。

作品打破了“大国中心主义”的叙事局限,以“平壤视角”展现东亚文明的交流互鉴。例如,通过中朝典籍互译、中俄汉通过跨境电商走向世界等情节,既展现了平壤作为“东北亚文化枢纽”的开放姿态,又避免了以中原王朝或西方都市为中心的叙事偏见,呈现了文明交流的多元性与平等性。

(二)史观创新:工匠史观与熔炉史观的文学实践

作品摒弃了传统历史小说“帝王将相史观”或“英雄史观”,提出了“工匠史观”与“熔炉史观”的创新理念。“工匠史观”强调文明的真正推动者是普通民众——老工匠朴顺德坚守高丽青瓷技艺,青年工程师金敏智攻克智能物流技术难题,商人金成泰通过跨境电商推广传统工艺品,普通市民金明秀在战后重建中参与城市绿化,这些“无名者”的坚守与奋斗,共同构成了平壤文明的底色。

“熔炉史观”则打破了单一线性的文明叙事,展现了平壤如何将中原礼乐、草原勇武、佛教慈悲、本土萨满文化熔铸成独特的文化合金。例如,乐浪郡漆器的工艺融合了中原漆器技艺与朝鲜本土纹样,秋夕民俗既保留了朝鲜本土的祭祖传统,又吸收了中原中秋赏月的习俗,这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平壤文明活力的重要源泉。

(三)叙事范式:诗史互文与微观史诗的双重突破

作品的“诗史互文”是重要的原创性特征。全书115章,每章结尾均附有一首七律诗,共115首诗歌。这些诗歌既符合七律格律,又能精准概括章节内容、升华主题,与散文叙事形成呼应。例如,第113章《秋夕民俗传》结尾的七律“秋夕佳节庆团圆,平壤城中暖意添。赏月祭祖承古俗,打糕香甜忆旧年”,既总结了秋夕民俗的核心场景,又强化了“团圆”“传承”的主题,实现了“散文叙事写实、诗歌叙事写意”的双重效果。

同时,作品开创了“微观史诗”的叙事范式。与传统史诗聚焦宏大历史事件(如战争、革命)不同,《平壤传奇》将叙事重心放在微观的人物、细节与生活场景上——老工匠制作青瓷的每一个步骤、普通家庭的秋夕团圆饭、物流园工人处理异常包裹的细节,这些微观场景的累积,既展现了宏大的城市变迁,又让史诗充满了生活温度,实现了“以微观见宏观,以细节显精神”的叙事效果。

(四)人物塑造:群像体系与城市命运的深度绑定

作品摒弃了“英雄化主角”模式,塑造了涵盖老工匠、青年工程师、海归调度员、创业者、普通市民、外国游客等群体的群像体系。每个角色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使命:老工匠代表文化传承,青年创业者代表创新活力,普通市民代表民生变迁,外国游客代表国际交流。

这些人物的命运与城市发展深度绑定,而非孤立存在。例如,老工匠朴顺德的徒弟参与城市古迹修复,将高丽青瓷纹样融入现代建筑设计;青年工程师金敏智的智能物流技术成果,被应用于未来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创业者朴恩智开发的朝鲜文化文创产品,成为城市文旅融合的重要品牌。这种人物与城市的深度绑定,让城市变迁变得可感可知,避免了“符号化人物”的空洞。

四、创作难度:跨领域与跨时空的文学驾驭挑战

(一)史料与现实的精准衔接: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平衡

作品时间跨度覆盖数千年,需兼顾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虚构性。古代部分,乐浪郡漆器的历史背景、高句丽佛塔的修复工艺、高丽青瓷的制作流程,均需基于《朝鲜通史》《高丽古籍珍本复刻丛书》等严谨的历史资料;近代部分,战后重建的时间节点、城市发展的关键事件,需符合朝鲜现代史的基本事实;现代部分,2025年的智能物流园、新能源汽车研发、智能城市规划,需符合科技发展的逻辑与趋势。

这种“历史真实+未来合理推演”的平衡,要求创作者兼具深厚的历史储备与前沿的行业认知。例如,物流枢纽章节中对RFID电子标签、AGV机器人调度、跨境轮渡协调等技术细节的描写,需查阅智能物流行业的专业资料;新能源汽车研发章节中对电池材料测试、智能驾驶路测的描写,需请教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避免出现“外行话”。

(二)多专业领域的知识整合:跨学科的精准表达

作品涉及文化、物流、工业、城市规划、民俗、科技等多个专业领域,七十万字篇幅中需保持各领域知识的准确性,创作门槛极高。文化领域,需精准还原高丽青瓷“象嵌技艺”、秋夕祭祖礼仪、韩服纹样寓意等细节;物流领域,需详细描写智能仓储、自动化分拣、跨境运输调度等流程;城市规划领域,需涉及绿色生态带建设、历史古迹保护、智能交通网络构建等专业内容;科技领域,需展现新能源汽车、VR技术、人工智能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第114章“物流枢纽成”中,对智能仓储中心的高度(25米)、货架层数(六层)、机器人数量(500余台)、分拣效率(每分钟400件)等数据的描写,既符合智能物流园的实际建设标准,又具有文学表达的可读性;而高丽青瓷“象嵌技艺”中银线嵌入、青釉烧制的细节描写,则基于朝鲜传统工艺的研究资料,确保了文化表达的真实性。

(三)当代史与未来叙事:未沉淀历史的文学转化

处理现当代史(尤其是1980年代以后)是历史小说创作的最大挑战,而对2025年未来场景的书写,则需要在前瞻性与合理性之间找到平衡。作品既没有回避朝鲜现代史中的困难与挑战(如战后重建的艰辛、民俗传承的困境),又避免了片面化、标签化的描写,通过“客观呈现+人文关怀”的方式,将未完全沉淀的历史“炼金”为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

例如,对2025年智能物流枢纽的书写,既参考了当前智能物流的发展趋势(如AGV机器人、RFID电子标签、大数据调度),又结合了平壤的地理区位(毗邻大同江、连接中朝俄韩日),设计了“公路+铁路+水路”的跨境运输网络,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现实逻辑;而对民俗传承困境的描写(部分年轻人认为传统民俗繁琐),则客观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的普遍挑战,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

五、多维价值:文学、文化与文明的三重赋能

(一)文学价值:城市叙事的范式创新

《平壤传奇》构建了“城市为主角、人物为载体”的叙事范式,打破了传统史诗“以人物命运为核心”的局限,将平壤视为“有生命、有呼吸、有命运”的文明生命体。这种范式创新既保留了史诗的宏大格局(如战后重建、物流枢纽建成),又兼具生活流的细腻(如秋夕家庭团圆、青年创业的艰辛),让长篇小说既有“厚度”又有“温度”。

作品的群像叙事与诗史互文,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群像叙事避免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悬浮感,更真实地反映了城市崛起的集体力量;诗史互文则丰富了叙事的表达维度,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的统一,为长篇小说的艺术表达开辟了新路径。

(二)文化价值:文明传承与互鉴的文学载体

作品通过国际书展、传统工艺博览会、秋夕民俗等章节,系统展现了高丽青瓷、漆器螺钿、打糕制作、祭祀礼仪等朝鲜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对高丽青瓷“象嵌技艺”的描写,从银线嵌入、青釉烧制到纹样设计,还原了工艺的完整流程;对秋夕民俗的描写,从祭品摆放、祭祖礼仪到打糕制作、邻里互访,诠释了“团圆、感恩、传承”的文化寓意,让读者直观感受朝鲜文化的深厚底蕴,填补了大众对朝鲜文化认知的空白。

同时,作品通过中朝典籍互译、中俄汉学家研讨《红楼梦》、外国游客参与秋夕民俗等情节,展现了文明交流的平等性与包容性。这种对文明互鉴的文学呈现,为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搭建了桥梁,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价值。

(三)现实意义:打破刻板印象与城市发展的借鉴

长期以来,外界对平壤存在诸多刻板印象。《平壤传奇》通过智能物流枢纽、新能源汽车研发、绿色城市规划、跨境电商发展等场景,展现了平壤现代化、开放化、创新化的一面;同时,通过战后重建的艰辛回忆、民俗传承的困境与坚守,呈现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与真实性,让读者看到一个“既有千年底蕴,又有现代活力;既有传统坚守,又有开放包容”的立体平壤。

作品中“民俗传承与现代化平衡”“物流枢纽带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赋能民生”等情节,为其他历史古城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现实借鉴。例如,平壤在城市规划中为保护高句丽时期遗址,调整轻轨线路走向,这种“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建设共生”的理念,对同类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哲学价值: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

作品通过对战争与和平、开放与封闭、传统与创新、科技与伦理等永恒主题的探讨,触及了人类命运的深层核心。作品揭示:文明的活力源于开放交流,文明的韧性源于普通民众的坚守,文明的未来取决于对传统的尊重与对创新的包容。这种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思考,不仅适用于平壤,也适用于所有在现代化进程中探寻文化身份的民族。

作品中传递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对家园的珍视与热爱,能够引发读者的普遍共鸣。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加剧的当下,这种对和平、包容、坚守的倡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六、文学史定位:21世纪东亚文学的里程碑

(一)东亚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平壤传奇》是21世纪东亚文学的重要收获,填补了东亚文学中以平壤为核心的长篇史诗类作品的空白。在东亚文学语境中,城市题材小说多聚焦于中日韩三国的核心都市,而《平壤传奇》以平壤为核心,展现了朝鲜文学的独特魅力与东亚文明的多元性,丰富了东亚文学的叙事版图。

作品的“工匠史观”“熔炉史观”与“诗史互文”等创新,为东亚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崭新范式。与中国的《白鹿原》(聚焦乡土文明)、日本的《德川家康》(聚焦王朝更迭)相比,《平壤传奇》以城市为核心,实现了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的多维交织,其叙事视野与范式创新具有独特性。

(二)世界历史小说的重要突破

在世界历史小说创作中,《平壤传奇》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世界历史小说多聚焦于欧美文明(如《战争与和平》聚焦俄国历史,《巴黎圣母院》聚焦法国历史),而作品以东亚文明圈的平壤为核心,展现了非西方文明的独特发展历程,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局限。

作品的“微观史诗”范式,为世界历史小说提供了新的创作路径。与传统史诗聚焦宏大历史事件不同,《平壤传奇》以微观的人物、细节与生活场景为叙事重心,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这种叙事方式对全球历史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人类精神史上的永恒颂歌

《平壤传奇》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文学立传,更是一部关于坚韧、传承与希望的永恒颂歌。作品通过无数普通民众的坚守与奋斗,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战争、灾难、变革时的韧性与勇气,这种对人类精神的歌颂,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

作品对文明互鉴、和平发展、传统创新的倡导,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文明冲突加剧的当下,这部作品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包容,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七、结论

十八画先生的《平壤传奇》以七十万字的宏大篇幅,完成了对平壤这座千年古城的立体书写。作品在文本建构上,构建了“历史—现实—未来”的三重叙事维度与“编年体+单元剧”的混合结构;在原创性上,实现了题材视角、史观、叙事范式的多重突破;在创作难度上,成功驾驭了跨历史、跨专业、跨文化的复杂叙事;在价值意义上,兼具文学、文化、现实与哲学的多重赋能。

作为21世纪东亚文学的重要收获,《平壤传奇》填补了以平壤为核心的长篇史诗类文学空白,为东亚城市史诗创作提供了崭新范式,同时也为世界历史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对文明互鉴、和平发展、传统创新的倡导,以及对普通民众坚守与奋斗的歌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人类价值。未来,《平壤传奇》有望成为东亚文学研究、城市文学研究、文明互鉴研究的重要文本,其独特的叙事范式与价值理念,将持续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十八画先生. 平壤传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

[2] 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 柄谷行人. 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 爱德华·萨义德. 东方学[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5] 吴福辉. 城市文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3):1-15.

[6] 李欧梵.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金富轼. 三国史记[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8] 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朝鲜通史[M]. 平壤:朝鲜科学出版社,2010.

[9] 王向远. 东亚文学交流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0] 戴维·哈维.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12] 朴趾源. 热河日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 2003.

[14] 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5] 金相淳. 朝鲜传统工艺研究[M]. 首尔:韩国文化研究院,2018.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