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滩的沪剧舞台上,吕贤丽与李建华的名字始终紧密相连。这对1974年同入沪剧院学馆、1979年同期毕业的“同门师兄妹”,不仅在生活中结为相守半生的伴侣,更在舞台上携手走过近五十载。可令人费解的是,这对实力相当的艺术家同台演出无数,却极少在剧中扮演夫妻,甚至在
在上海滩的沪剧舞台上,吕贤丽与李建华的名字始终紧密相连。这对1974年同入沪剧院学馆、1979年同期毕业的“同门师兄妹”,不仅在生活中结为相守半生的伴侣,更在舞台上携手走过近五十载。可令人费解的是,这对实力相当的艺术家同台演出无数,却极少在剧中扮演夫妻,甚至在共同参演的《封神榜》《聊斋》等影视剧中,也只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角色。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们,更是将重心转向非遗传承,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沪剧人的坚守。
从学馆同桌到人生伴侣,舞台上的“错过”早有答案
1974年的上海沪剧院学馆里,14岁的吕贤丽和16岁的李建华成为同班同学。每天清晨的吊嗓声中,两人一前一后练身段;深夜的排练房里,他们共用一盏台灯研读剧本,相似的艺术追求让情愫悄然滋生。1979年毕业后,两人一同进入上海沪剧团,从《南海长城》的龙套角色做起,一步步在沪剧界站稳脚跟。1985年,这对相识十一年的年轻人低调成婚,成为圈内人人羡慕的“沪剧夫妻档”。
但婚后的舞台合作中,他们却刻意避开了“夫妻角色”。2013年沪剧院复排经典《霓虹灯下的哨兵》,两人作为“第一代”演员同台,吕贤丽饰演慈爱的童妈妈,李建华则是刚毅的指导员路华,剧中是革命同志,台下是恩爱夫妻。即便在早年参演的《封神榜》里,李建华塑造的杨戬与吕贤丽扮演的黄妃,也从未有过对手戏。
多年后面对戏迷追问,吕贤丽终于揭开谜底:“不是刻意回避,是我们的戏路本就不同。”作为沪剧“74届学馆五朵金花”之一,吕贤丽嗓音清亮、扮相秀美,一进团就成了重点培养的花旦,常年与徐俊、孙徐春等当红小生搭档,在《玉蜻蜓》《石榴裙下》等经典剧目中塑造了诸多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很快形成了自己细腻灵动的表演风格。
而李建华则是出了名的“千面手”,唱腔兼具阳刚与婉转,既能驾驭《红灯记》中李玉和这样的硬汉角色,也能演绎《罗汉钱》里风趣幽默的村民,戏路宽到难以被单一标签定义。“他的角色跨度太大,而我常年固定在青衣、花旦行当,硬凑成夫妻反而会让观众出戏。”李建华补充道,这种“错位合作”既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两人多年的默契选择。
同台不同角,各自精彩里藏着彼此的支撑
尽管舞台上鲜有“夫妻缘”,但吕贤丽与李建华却始终是彼此最坚实的艺术后盾。上世纪80年代,吕贤丽在《半把剪刀》中饰演女主角陈金娥,为了精准把握角色从少女到老妇的情感转变,她每晚在家反复排练哭戏。李建华便坐在一旁当“观众”,从唱腔高低到身段幅度逐一提点,有时还会模仿其他角色与她对戏,帮她找准情绪爆发点。
而当李建华挑战现代沪剧《家》中的觉新时,吕贤丽则成了他的“剧本顾问”。她通读巴金原著,标注出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甚至帮他设计了“递茶时手指微颤”这样的细节动作,让这个矛盾纠结的角色更加立体。“我们在台下把对方的戏琢磨透了,上台才能更好地配合。”李建华的话道出了两人的合作秘诀。
这种“幕后支持”远比台前搭档更见功力。吕贤丽凭借《凄凉辽宫月》《啼笑因缘》等剧目斩获多项戏曲大奖时,台下的李建华总会捧着鲜花等待,眼神里满是骄傲;李建华在话剧《死亡陷阱》中挑大梁时,吕贤丽特意到场观看彩排,散场后递上的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建议。正如戏迷所说:“他们在台上各自发光,台下却早已活成了彼此的剧本。”
半生舞台坚守,晚年共当非遗“播火人”
随着年岁增长,吕贤丽与李建华逐渐减少了舞台演出,但他们与沪剧的缘分并未中断。2015年,上海沪剧院启动“沪语训练营”,两人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主教老师,把传承沪剧的阵地从专业剧场搬到了校园与社区 。
每个周日的沪剧院排练房里,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李建华拿着简谱,逐字逐句教孩子们咬准沪语发音,从“侬好”的语调到唱腔的换气技巧,讲解得细致入微;吕贤丽则亲自示范身段,手把手纠正孩子们的手势与站姿,即便汗水浸湿戏服也浑然不觉。有个零基础的小男孩总唱不准《燕燕做媒》的调子,李建华就用糖果做奖励,陪着他练了整整三个月,最终让孩子在汇报演出中惊艳全场。
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训练营成果斐然。一周年汇报演出时,近200名小学员登上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的舞台,其中毛珺宜的《瑞珏·洞房》、朱宪昊的《甲午海战》选段不仅赢得满堂彩,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 。更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学员斩获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奖、全国戏剧“小梅花”奖等殊荣,真正让沪剧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 。
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们,依旧保持着每周三次的授课频率。吕贤丽会带着孩子们编排沪语小品、水袖舞,让沪剧与多元艺术融合;李建华则擅长用故事讲传承,从《红灯记》的创作背景到沪剧的唱腔流派,总能让孩子们听得入迷。“以前我们是在舞台上演绎沪剧,现在是把沪剧的根种进孩子们心里。”这是夫妻俩共同的心愿。
结语:最好的搭档,是并肩守护热爱
从学馆的青涩少年到满头华发的非遗传承人,吕贤丽与李建华用48年的时光证明:真正的艺术伴侣,未必需要在舞台上扮演夫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路上携手同行。他们刻意避开的“舞台夫妻”身份,是对艺术的敬畏;台下默默的相互支撑,是对彼此的尊重;晚年共守的非遗阵地,是对沪剧的担当。
如今,当人们在“沪语训练营”里看到他们一教唱腔一抠身段的身影,当听到孩子们稚嫩的沪剧唱段里藏着他们的韵味,便懂了这对“神仙夫妻”的坚守。舞台上的角色或许有别,但他们对沪剧的热爱从未分彼此。这跨越半生的艺术情缘,早已成为沪剧界最动人的传承故事。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