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3日,记者在党美丽家中进行采访。谈及与师父相处的过往,她言语间满是怀念。多年来,党美丽始终铭记师父教诲,深耕余派艺术传承:不仅系统梳理、抢救余派唱腔珍贵资料,更开通网络直播,让余派唱腔跨越时空,被更多人听见、喜爱,全力守护并延续余派艺术的生命力。
渭南日报 记者 姚二曼
作为余派艺术传人,党美丽曾在师父余巧云身边受教学艺28载,其表演深得余派精髓,被认为是“余派味道最像”的传承人之一。
10月13日,记者在党美丽家中进行采访。谈及与师父相处的过往,她言语间满是怀念。多年来,党美丽始终铭记师父教诲,深耕余派艺术传承:不仅系统梳理、抢救余派唱腔珍贵资料,更开通网络直播,让余派唱腔跨越时空,被更多人听见、喜爱,全力守护并延续余派艺术的生命力。
《斩秦英》剧照,党美丽饰演银屏女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名人名片:党美丽,一级演员,渭南市秦腔剧团演员。师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余巧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代表剧目有《铡美案》《斩秦英》《五典坡后本》《黑叮本》《清风亭》《打金枝》《三上轿》等。
7年逐艺 从“农门”进入戏校
党美丽1968年出生于富平县,自幼便显露出文艺天赋,能歌善舞的她,总是学校文艺活动里的活跃分子。对于踏上唱戏这条路,党美丽坦言,这在当时是“跳出农门”的一条出路,而一切的开端,源于5年级时姐姐偶然看到的一则招收演员布告。
“小时候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长得很讨喜,村里人见了我都说长得像个演员。”党美丽回忆道,家人也支持她去试一试。12岁那年,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在父亲的陪伴下到县城参加渭南地区秦腔二团的招录初试。毫无唱戏基础的她,仅凭着一首《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完成考试,彼时的她并未将结果放在心上。
意外的是,她收到了面试通知。主考老师为试探其表演天赋,故意说:“这娃不行,嗓子条件不好。”听到这话,党美丽当即眼泪直流,然而没过一会儿便放下情绪,与其他人玩闹起来。正是这份“情绪转化快”的特质,让老师看到了她的潜力。
最后复试是全渭南考生的同台竞争,剧团第一期招生,其激烈程度被党美丽形容为“比现在考上大学难多了”。为了备考,她临时跟着村上懂戏的亲戚学了《三世仇》的一段唱腔,最终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1980年,党美丽成功考入渭南地区秦腔二团。
党美丽坦言,进入戏校后自己“不算优秀,开窍也慢”,却有着一股肯吃苦的韧劲。“其他同学一点拨就会,我学起来却比较吃力。一开始让我学武旦的程式动作,怎么都找不到窍门,我就暗暗下决心,悄悄躲出去加练,毕竟大家都在竞争,我不能掉队。”她说。
她的启蒙戏是饰演小旦角色的《挂画》,其中单脚跳凳子的动作,她屡屡摔落,弄得腿上青一块紫一块。而与她一同练习的同学,却神态轻盈,毫不费力便能完成。后来她尝试《放饭》中的正旦角色,又因唱腔不过关,没能获得演出机会。
但即便多次遭遇挫折,甚至产生“自己不是学戏的料”的自我怀疑,党美丽仍在7年的戏校时光里,日复一日地扎实练功、反复练唱,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余巧云为党美丽(左)排戏
后来回望这段岁月,党美丽总说:“当时并没有想着要成名,就觉得既然选了唱戏这条路,就得珍惜考上剧团的机会,不能辜负一直珍藏我那张录取通知书的父亲。”这份简单却坚定的初心,这份朴素又执着的坚持,如同深埋土壤的种子,为她日后在秦腔舞台上的绽放,埋下了最坚实、最有力的伏笔。
“灯塔”引路 28年师恩相伴
“我唱的戏基本都是余老师的戏,她是我戏曲路上的引路人。”在党美丽心中,秦腔名家余巧云不仅是传授技艺的恩师,更以“亦师亦母”的身份陪伴她28年,深深影响着她的戏曲生涯与人生选择,成为她秦腔之路上的重要“灯塔”。
1987年,党美丽刚进入渭南地区秦腔剧团时,还是个为前辈老师跑龙套的新人,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慢慢积累舞台经验。1988年陕西省“公主杯”秦腔大赛中,因团里参赛主角调整,她饰演秦香莲,竟一举夺得一等奖。这次获奖不仅让她坚定了“好好唱戏”的决心,更意外促成了与余巧云的缘分。1991年,经剧团与渭南地区文化局共同组织,党美丽正式拜余巧云为师,开始系统学习余派秦腔。
《铡美案》剧照,党美丽饰演秦香莲
拜师后,余巧云倾囊相授,首先为党美丽排演自己的成名作《铡美案》《斩秦英》。她的教学细致到极致:仅“慢磨出场”这一个动作,就亲自示范了五六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还特意叮嘱党美丽“要自己琢磨,找到最贴合人物性格的呈现方式”;排演剧中动作时,明知自己腿部不便,余巧云仍坚持亲自示范,一直弯着的腿疼得跪在了地上,深深打动了党美丽。
在唱腔教学上,余巧云也耐心拆解余派精髓,帮党美丽吃透其中韵味。余派唱腔的特点十分鲜明:小腔丰富,唱起来格外缠绵婉转;擅长运用清板,尤其在《铡美案》中使用极多,无需复杂伴奏,仅靠演员的情感张力,就能将人物当下的内心世界勾勒得鲜活生动。此外,余巧云开口便自带气势,唱腔先声夺人、行云流水,还特别擅长“前高后低”的处理方式,《斩秦英》里的诸多经典片段,都将这种余派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余巧云从不强求党美丽“照搬自己”,常说:“咱俩嗓子条件不一样,你要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来演绎。”党美丽渐渐明白:老师只要求她“按余派的归韵行腔走即可”,毕竟群众喜欢余派的味道,不一定都要和老师一样的嗓子。
生活中的余巧云,对党美丽关怀亦如母亲般温暖。“老师在世时,只要几天没见到我,就会打电话,还常让她爱人给我送些好吃的。”党美丽动情地说,她手机里至今保存着许多与老师的合照,其中一张格外动人:余巧云给她扇着扇子,她则挽着袖子专心化妆。“每次翻到这张照片,对老师的思念就会涌上心头。”党美丽回忆,那是一次演《闯宫》,她因过度紧张满头大汗,脸上的油彩总也上不去,后台的余巧云见状,急忙拿起扇子帮她降温,还一边扇一边轻声宽慰:“别急,慢慢化。”
正是在余巧云的精心指导与关怀下,党美丽在戏曲路上稳步前行,既继承了余派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特色。她先后传承排演了《铡美案》《斩秦英》《五典坡后本》《黑叮本》《清风亭》《打金枝》《三上轿》等经典剧目,让观众从她的演唱中清晰听出余巧云的韵味,也凭实力斩获了多项大奖:1993年获陕西省青年演员折子戏奖,2004年获国际小戏节个人表演奖、“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2017年先后在中国秦腔艺术节获表演奖、优秀表演奖。
坚守传承 让“余派”秦腔活起来
2023年,党美丽被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这份荣誉对她而言,不仅是对个人艺术水平的认可,更让她肩上“传承余派艺术”的责任愈发厚重。
党美丽与年轻戏迷在一起
余巧云留下100多部秦腔剧目,但多无影像资料,这成了党美丽心中的遗憾。“老师在世时,我总觉得有依靠、有学习的机会,直到她不在了才发现,自己只学了些皮毛,好像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如今,她正全力搜集、整理余派资料,努力留住师父的心血。
借助网络,党美丽已坚持五六年线上传承余派艺术。在直播间逐句教唱、细致讲戏。她还将剧团留存的部分余巧云伴奏音频分享给网上的戏迷。“老师的《三上轿》《斩秦英》《打金枝》,都是戏迷最爱学唱的剧目。”党美丽说,现在她的戏迷遍布天南海北,其中不乏年轻的戏迷,甚至有大学生戏迷主动帮她搜集、整理戏曲资料,这份热忱让她格外感动。
党美丽的传承之路,始终印着余巧云的影子。记得有一年,她随70多岁的余老师赴京演出,天气转冷,傍晚6时刚吃完饭,风很大,余老师坚持出去做头发。回来后,还特意让她叫来拉板胡的乐师,再叮嘱演出的关键细节。第二天,余老师一登台,开口仅唱了“奴的夫”三个字,就赢得台下满堂彩。
“她对演出的每个环节都极细致,通常晚上7点半开演的戏,下午4点就到舞台,提前给自己化好妆,在脑子里把戏过一遍。而且吃饭都不会吃饱,只为保持最佳演出状态。”如今的党美丽也延续着这份严谨,每次开戏至少提前2小时到场,包好头后静坐“默戏”,熟悉每一句台词与唱腔,从不敢有丝毫放松。
更让党美丽铭记的是,余老师对艺术的精进与坚守。尽管余巧云早年没有上学的机会,却始终保持着好学的态度。余老师平时没有过多的娱乐活动,除了看报纸、杂志,大部分时间都在钻研剧本,对戏词中不合适的地方她也会大胆修改。她还常叮嘱党美丽:“没事别在剧团里围堆堆闲聊,多练唱腔、多练功,才能把戏唱好。”
从艺35年,党美丽早已和秦腔融为一体,平时没事,她就翻出余老师的剧目资料反复琢磨。“不琢磨戏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戏几乎占了我大部分时间。”党美丽说,如今只要有学生愿意学余派,她就倾囊相授,带着学生重走自己当年“听老师戏、看老师戏”的学戏路。她想传递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余派艺术里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和执着。
这份执着也让她的目标更加明确,既要把更多精彩的余派作品展现给观众,不辜负余老师当年“一字一句教唱腔、一招一式传身段”的心血,更要让余派艺术走出戏台、走进更多人心里,让更多人能了解、喜欢上这门艺术,让余派韵味代代相传,真正发扬光大。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