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大反转!中美会晤前夕,中方终于采购美大豆?黄仁勋直言不讳:美国的损失比中国更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0:25 1

摘要:中美高层会晤在即的敏感时刻,一则农产品贸易消息突然搅动全球市场。10月28日中国海关总署官网发布公告,批准ADM、嘉吉等20家美国企业的大豆出口资质,首批300万吨采购量尘埃落定,预计11月上旬装船、12月抵港。这则消息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当天就上涨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美高层会晤在即的敏感时刻,一则农产品贸易消息突然搅动全球市场。10月28日中国海关总署官网发布公告,批准ADM、嘉吉等20家美国企业的大豆出口资质,首批300万吨采购量尘埃落定,预计11月上旬装船、12月抵港。这则消息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当天就上涨3.5%,也让美国艾奥瓦州的豆农唐纳终于松了口气——他接到了ADM的1000吨订单,“至少能覆盖种子和化肥成本了”。

没人会把这单生意简单看成普通的商业采购。就在一周前,美国大豆产业还深陷二十年来最黑暗的困境: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5月到9月,美豆对华装船量连续多月维持“0.0”的冰冷记录,9月更是2018年11月以来首次月度进口归零。作为主产区的艾奥瓦州,上半年对华出口量不足30万吨,仅为去年同期的12%,全州大豆库存飙至1200万吨,较去年激增85%,部分农场只能将大豆露天堆放,随时面临霉变风险。从大豆协会提交紧急提案,到农业部长维尔萨克访华,再到艾奥瓦州州长带着农场主赴华推销,美国全层级的游说折腾了近三个月,始终没能撬动中方订单。

这300万吨大豆的落地时机耐人寻味。一边是中方国内市场的现实需求,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国内大豆库存仅能满足45天消费,10月下旬饲料与豆制品企业已进入备货旺季。另一边是价格优势的吸引,美国大豆到岸价已降至每吨520美元,比9月下跌12%,明显低于巴西大豆每吨550美元的报价。中国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说得直白:“采购完全基于市场原则,旨在保障国内供应稳定。”更值得注意的是附加条件,美豆必须符合中国检疫标准,禁止含未获批转基因成分,所有交易还得用人民币结算,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绝非无底线让步。

真正戳破这场贸易博弈本质的,是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10月29日华盛顿开发者大会上,被问及中美贸易摩擦时,他一句话点破关键:“美国的政策往往看似针对对方,实则对自身伤害更大。大豆贸易与芯片出口的困境本质相同——我们正在失去关键市场。”这位科技大佬的数据对比堪称犀利:中国通过增加南美采购填补缺口,1-9月大豆总进口量仅微降3%,美国单中国市场缺失就导致大豆出口收入减少60亿美元。他更警告,中国与巴西签订了5年6000万吨长期协议,还投资10亿美元在当地建仓储设施,这种布局让美国很难重新夺回份额。

黄仁勋的话绝非危言耸听。中国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依赖单一供应源的市场,2025年1-8月数据显示,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量的71.6%,美国占比已跌至22.8%。美国曾试图开拓东南亚市场,可1-9月出口仅增长5%,根本填不上中国市场的窟窿。这种对比背后是全球化产业链的必然逻辑:美国大豆产业被中国市场深度绑定了十几年,2011到2017年美国28%的大豆都卖给了中国,占出口总量的60%,这种依赖早就让其失去了替代选项。

更讽刺的是贸易战前后的态度反转。10月初特朗普还在威胁“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不到十天就改口称“有信心达成全面协议”。这种变脸速度,与其说是谈判技巧,不如说是被国内产业压力逼出来的无奈。美国大豆协会主席约翰・海斯那句“这是豆农的重大利好”,听着更像苦涩的自我安慰——300万吨订单连美国往年对华月均进口量的零头都算不上,距离美方期待的“恢复到2024年2213万吨水平”更是天差地别。

黄仁勋在大会尾声的提醒值得所有人深思:“300万吨订单能解燃眉之急,却无法修复已受损的市场信任。” 他以芯片领域的经历类比,称信任破裂重建可能需要十年以上,这对依赖稳定出口的美国农业是致命的。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调查印证了这一点,80%的中国大豆进口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增加南美采购,仅15%考虑美豆。

新奥尔良港的大豆已经开始装船,唐纳的1000吨大豆正等待启运,但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中方用极小的商业成本换来了谈判氛围的缓和,同时保留了更大筹码。美国要是真以为靠小恩小惠就能让中方放弃核心利益,那就是打错了算盘。黄仁勋说“美国的损失比中国更大”,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大豆,更适用于芯片,适用于所有被政治化的经贸领域。毕竟在全球化时代,谁试图用“脱钩断链”搞霸权,最终都会被市场狠狠教训。

来源:博览先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