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按时吃药、饮食清淡,血糖也在控制范围内,为何还会突然倒下?他究竟做错了哪一步?很多人以为服用二甲双胍就是“万全之策”,但真相远比想象的复杂。二甲双胍作为二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虽安全性高,但若使用不当,反而可能诱发严重后果。
他按时吃药、饮食清淡,血糖也在控制范围内,为何还会突然倒下?他究竟做错了哪一步?很多人以为服用二甲双胍就是“万全之策”,但真相远比想象的复杂。二甲双胍作为二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虽安全性高,但若使用不当,反而可能诱发严重后果。
大众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只要吃了药,糖尿病就不那么可怕。药物并不是“万能伞”,尤其是像二甲双胍这类通过抑制肝糖输出、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控制血糖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决定了它对身体的代谢功能有一定要求。如果忽视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不仅会降低药效,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在某三甲医院的一次病例讨论中,一位56岁男性糖尿病患者的突然猝死引发了广泛关注。患者在入院前并无明显并发症,日常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饮食规律,却在住院过程中突发乳酸性酸中毒,最终抢救无效。
这一悲剧的发生令人警醒:服用二甲双胍,不能只盯着血糖数字,更要关注全身代谢状况。
乳酸性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最严重的潜在风险之一。当身体因肝肾功能障碍或缺氧状态代谢异常时,乳酸堆积而无法排出,轻则恶心呕吐,重则昏迷死亡。
根据《中国药典》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当患者存在严重感染、脱水、手术前后、心衰、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时,不应继续使用二甲双胍。
许多患者并不清楚,感冒发烧、腹泻脱水、运动过量,甚至空腹饮酒,都可能成为诱发乳酸性酸中毒的导火索。在日常门诊中,医生经常遇到患者在生病期间自行停药或擅自加量,这种做法极其危险。二甲双胍并非“多吃见效”,一旦代谢负担过重,后果不堪设想。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多由阴虚内热、脾胃虚弱、气阴两伤所致。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重视清热养阴、健脾益气,还强调调和五脏、畅通气血。
西医通过药物调控血糖指标,而中医则注重整体调理,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两者结合,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控制水平。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患者对其认知不足,侥幸心理作祟。有些患者误以为血糖降下来就万事大吉,殊不知糖尿病是一种系统性慢性疾病,长期影响心、脑、肾、眼等多个器官。
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肾功能正常的老年患者中依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使用时需动态监测肾功能水平,避免因肾功能减退引发药物蓄积。尤其是老年人,代谢能力降低,需根据肌酐清除率个体化调整剂量。
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在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存在药物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包括空腹服药、擅自加量、与其他降糖药并用不当等,这些行为极大增加了用药风险。
在医生看来,吃二甲双胍有“七件事千万不要做”:绝不能空腹服药、不能饮酒、不能与碘造影剂同时使用、不能在脱水状态下服用、不能患严重感染时继续用药、不能与格列本脲联合使用、不能擅自加量。这些禁忌不仅是医学共识,更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从中医角度出发,若患者长期依赖药物而不重视体质调养,脾肾亏虚之本无以修复,反会加重病情。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饮食调养、情志舒畅,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下社会,高糖高脂饮食、久坐不动、压力过大,已成为糖尿病高发的温床。尤其是城市中年男性,承受家庭与职场双重压力,往往忽视健康管理。数据显示,中国成年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2%,但有超过一半患者未被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
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更不是富贵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预防的关键在于早筛查、早干预。每年体检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发现“隐性糖尿病”的有效方式。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专业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尤其在服用二甲双胍期间。同时,家庭成员应增强健康意识,共同营造有利于控糖的生活环境。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也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不少患者因担忧药物副作用擅自停药,反而导致血糖波动剧烈。定期随访、与医生保持沟通,是糖尿病长期管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健康不是药物能完全替代的,而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疾病管理等多方面协同的结果。糖尿病患者在服药的同时,更应注重生活干预和心理调节,避免因焦虑、抑郁等情绪扰乱内分泌系统。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加强糖尿病防控,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任务。《健康中国2030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慢病防控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患者不是医生的对立面,而是健康管理的合作者。只有认知到疾病的本质,才能主动参与治疗,延缓病程发展,降低并发症风险。
回到那位56岁患者的案例,他的突然离世虽然令人惋惜,但也为无数糖尿病患者敲响了警钟:药虽好,用不好就是“毒”。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正确的医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每一位患者都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而不是盲目依赖药物的“被动接受者”。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陈永辉,张慧,李志文.二甲双胍相关乳酸性酸中毒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97-201.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http://www.nhc.gov.cn.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身边的人有帮助,不妨点个赞、留个言、转发分享出去。每一次传播,都是对健康认知的一次提升。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对糖尿病与用药的看法,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来源:大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