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科发育行为门诊中,常遇家长抱怨孩子 “故意不听话、上课走神打闹”,甚至用打骂惩罚孩子。实则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孩子的 “调皮”,是大脑神经发育滞后导致的能力不足,与普通调皮有本质区别,以下拆解 3 个核心区别,帮家长走出误区。
儿科发育行为门诊中,常遇家长抱怨孩子 “故意不听话、上课走神打闹”,甚至用打骂惩罚孩子。实则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孩子的 “调皮”,是大脑神经发育滞后导致的能力不足,与普通调皮有本质区别,以下拆解 3 个核心区别,帮家长走出误区。
从医学角度,ADHD 是儿童常见神经发育性障碍,核心是负责注意力、行为抑制、场合判断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比同龄孩子滞后 2-3 年,孩子不是 “不想听话”,而是 “控制不住自己”。
我国约 6% 儿童患 ADHD,其中 80% 曾被误解为 “故意调皮”。他们的行为偏差不是道德问题,而是需医学干预与家庭支持的发育问题(如课堂突然走动是无法忍受静坐,打断他人是无法抑制表达冲动)。家长若持续误解,易让孩子陷入自卑、厌学循环。
平时爱闹,但面对喜欢的动画、积木等,能安静专注 1 小时以上,不受轻微干扰(如看《小猪佩奇》能完整看完,玩积木会坚持搭完再吃饭),调皮多是对不感兴趣的事(如写作业)缺乏耐心。
注意力问题具广泛性,即使玩电子游戏、看动画,也易被外界刺激干扰(如玩《我的世界》5 分钟就被电视声吸引,看动画时频繁走动)。临床中 8 岁男孩玩游戏也坐不住,评估发现其持续注意力仅相当于 5 岁孩子,属神经发育导致的能力不足。
在操场、家可打闹,到图书馆、教室等需安静场合,会主动降低音量、放慢动作,偶违规则经提醒能快速改正(如图书馆小声说话,课堂不随意走动)。
大脑无法处理场合规则,行为凭本能冲动(如图书馆大声要绘本、课堂突然起身喝水),非故意破坏规则,而是无法控制冲动。7 岁 ADHD 女孩做客时抢玩具、吃饭跑跳,经行为训练才学会分场合做事,需家长耐心引导,非靠批评解决。
学习上,写作业虽拖拉但能完成,成绩跟上班级平均水平;社交上,有固定好友,能正常相处,甚至因活泼受喜欢,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学习上,注意力差致成绩长期倒数,作业耗时是他人 2-3 倍且易出错;社交上,多动冲动致被同学排斥,部分孩子因批评、嘲笑变得自卑,甚至拒绝上学。9 岁 ADHD 男孩因成绩差、被孤立厌学,经治疗后才改善,这种严重影响是普通调皮无有的,需警惕 ADHD 可能。
家长若用打骂惩罚 ADHD 孩子,如同 “鞭打无刹车的车”,既无效还会加剧问题。孩子不是故意对抗,而是需帮助学会控制:如帮上课走神孩子准备 “注意力提醒卡”,用 “安静小奖励” 引导公共场合行为。
多理解少指责、多支持少惩罚,才能帮孩子面对问题,找到控制方法,你的态度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助力。
来源:王东记
